【朱铁志妻子黎兴文】朱铁的妻子 杂文家朱铁志自杀辞世原因:抑郁症或理念与现实的差距

2018-0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此前十天的6月16日,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北京市杂文学会和<检察日报>社在北京召开"互联网时代的杂文创作暨老土<牛头马嘴集>研讨会".朱铁志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针对杂文如何体现党性等问题作了发言.他认为"要把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写杂文好比建筑工人高空作业,要注意安全,不能从脚手架上掉下".这是朱铁志在公开报道中的最后一次露面.据相识朋友的哀悼文章称,研讨会上,朱铁志自称重感冒,会后没有吃饭匆匆离去.6月25日,朱铁志

此前十天的6月16日,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北京市杂文学会和《检察日报》社在北京召开"互联网时代的杂文创作暨老土《牛头马嘴集》研讨会"。朱铁志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针对杂文如何体现党性等问题作了发言。他认为"要把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写杂文好比建筑工人高空作业,要注意安全,不能从脚手架上掉下"。这是朱铁志在公开报道中的最后一次露面。

据相识朋友的哀悼文章称,研讨会上,朱铁志自称重感冒,会后没有吃饭匆匆离去。6月25日,朱铁志没有上班,晚上9时许却从家里来到单位,26日凌晨1时左右在单位地下车库自缢身亡。有朱铁志的身前友好认为,朱铁志自杀的原因可能是抑郁症或者理念与现实的差距。

朱铁志是吉林通化人,今年56岁。根据《杂文选刊》对朱铁志的访谈,朱铁志1969年随父母下乡,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朱铁志被分配到《红旗》杂志社(1988年更名为《求是》杂志社)工作。除了在《体育报》短暂地当了三个月的记者,朱铁志从事政治理论编辑工作达30多年。在《求是》杂志,朱铁志先后曾分管过评论部、科教编辑部、机关党委、纪委、工会、求是网、人事部、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朱铁志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在我心中,这份职业是一份崇高而神圣的事业。用我有限的智慧和能力为党的理论宣传事业略尽绵薄之力,通过自己笨拙的笔触努力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党的理论宣传事业,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找到了结合点,为此感到踏实和自豪。"

朱铁志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称为"当代中国杂文界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杂文作者的领军人物",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新闻奖以及中国报纸副刊年度金奖。据报道,朱铁志迄今为止,创作了近2000篇杂文,出版杂文集和散文集17部。

朱铁志在不同场合均表达过,"作为知识分子,最可怕的是缺乏独立人格、独到见解、独特表达"。在给友人的信件中,朱铁志曾对当前一些人有意无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意识形态争辩感到忧虑,他认为这种做法如果不是出于对既定话语的迷恋、对自己一生得益于此道的迷恋,起码是对大势研判的糊涂。

在他看来,意识形态的争辩固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但相比之下,改革发展问题更加重要,特别是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更重要,严重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互信的腐败等问题更重要。

"当下中国的主要矛盾并未改变,这就决定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能变,坚持‘不争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策略不能变。

"他写道,"说一千道一万,现实问题不解决,意识形态的苍白争辩只能越争越混乱,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互信只能越来越低","民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不解决,所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将变得苍白"。

对于网络舆论生态,朱铁志认为,互联网不仅事实上突破了主流意识形态对话语的简单垄断,形成了民意表达的特殊渠道,而且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总体平衡,悄然改变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表达方式。"其积极意义,眼下只是初露端倪;其长远影响,有待时日观察、感受、理解。

在此其间,众声喧哗、鱼龙混杂,亦属大变革时代的正常状况。"他强调,社会进步的总体方向不能背道而驰,不能任由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假借正统意识形态的名义随意泛滥,也不能有意无意之间怂恿、纵容非理性的政治表达代替理性思考、宽容精神,更不能误判形势、企图重温旧梦、让文革余孽沉渣泛起。

据了解,求是杂志社将于6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朱铁志的后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