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千古之遗韵深百家于柔豪八旬仙翁徐国华印象□文/辛桂枝 摄影/魏天亮

2017-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写下这个题目,连自己都奇怪,怎么会想到这个词语?自问之下,还真没有更确切的词汇来形容85岁书法家徐国华给记者留下的印象:中等身材,戴一平顶绒线帽,几绺白发从帽檐处飘散出来,有些发胖的体态和安详乐观的神情,让你觉得他就是人们传说中的仙翁,具有形容不出的只有他那个年龄才有的超凡气质.    时近四月初,料峭的寒风使南村镇姜家埠村老人家院中那棵紫玉兰满树花蕾初绽.除了那棵紫玉兰,还有一棵高大的冬青树,伸枝展叶,绿意葱茏,三两块巨石点缀其中.越往里走就越有景致,一座新修建的亭台映入眼帘,里边是石桌石凳,

写下这个题目,连自己都奇怪,怎么会想到这个词语?自问之下,还真没有更确切的词汇来形容85岁书法家徐国华给记者留下的印象:中等身材,戴一平顶绒线帽,几绺白发从帽檐处飘散出来,有些发胖的体态和安详乐观的神情,让你觉得他就是人们传说中的仙翁,具有形容不出的只有他那个年龄才有的超凡气质。

    时近四月初,料峭的寒风使南村镇姜家埠村老人家院中那棵紫玉兰满树花蕾初绽。除了那棵紫玉兰,还有一棵高大的冬青树,伸枝展叶,绿意葱茏,三两块巨石点缀其中。越往里走就越有景致,一座新修建的亭台映入眼帘,里边是石桌石凳,专供三五朋友品茶叙谈,让人想起“亭台高下风”的诗句。

亭台左侧,翠竹潇潇,足见其“主人贪贵达,清净属邻翁”的生活情趣。

更有鸟鸣声声,引人走进老人的书斋,果见有一竹制的鸟笼摆放在一木椅上,里边有一只褐色鸟在叽叽喳喳,木椅后面,是一长桌,上面摆放着纸、墨、笔、砚等文房四宝。这是东西厢房,说是书斋,但周围堆放的书籍和一捆一捆的宣纸使老人活动的空间显得极为狭窄,老人从书桌后探出头来,让来访者费好大劲儿才见其“庐山”真面目。

    “来了,来了,快外面坐吧!”老人费劲地一边搬动桌椅,一边从里间挪动走出,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

    “还是坐在亭子里聊吧。”老人爽快地接受记者对他的采访。

旧私塾里的“学长”

    徐国华生于1926年,生肖属虎。他的叔祖父家是书香门第,其独生儿子1898年考取了秀才,可正赶上康有为搞“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制度,所以秀才之事泡了汤。也许是因为这个,叔祖父的儿子也就是徐国华的堂大伯一病去世,虽然也娶了媳妇,但叔祖父难以承受膝下无子这个事实,于是,徐国华的父亲过继给了叔祖父。

    “我小的时候,从记事起,就爱上了叔祖父留给我们的那些书籍。”徐国华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念书,那时候的私塾不像现在这样正规,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因为徐国华聪明好学,成绩突出,所以老师任命他为“学长”(等同于现在的班长)。

    天生就爱写字的徐国华把叔祖父留下的字帖视为珍宝,得空就照着上面写写画画,所以他的字也跟他的学习成绩一样好。那时候的儿童没有可玩的玩具,同学之间下下象棋算是一种娱乐。

可是,到哪里掏弄象棋呀,脑瓜聪明的孩子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母亲用过的火柴盒积攒起来,让徐国华在上面替他们写上马、卒、车等字。徐国华当然愿意帮他们这个忙,举手之劳嘛,可是转念一想,不行,因为老师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除了学习,玩什么莫谈!

如果有谁违反了规定,那就伸出手来,必打几十大板。为了避免承受皮肉之苦,不使老师发现是自己的字迹,同时又帮了同学的忙,聪明的徐国华用左手执笔,给同学们打制了独特的“棋子”。

    逐渐的,村里私塾先生的文化水平满足不了徐国华的求知欲望,父亲便把他送到邻村读私塾,到了那里,徐国华的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仍当“学长”。

新中国迷恋书法的人民教师

    1951年,新中国第三个年头,二十几岁的徐国华通过考试当上了村小学教师。工作之余,他更是痴迷于书法艺术,叔祖父留给他的字帖成为他“百临不倦”的版本。

    那时候,他的书法就已远近闻名,十里八疃的乡亲慕名前来求他写对联,他就研墨挥毫,远远近近各家各户的大门上几乎年年都贴着由他撰写的春联。

    1953年,徐国华拜青岛国画家张伏山老师为师,专攻国画,以后又进修诸城师范,毕业后调入平度第八中学当教师直至退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提起对书法艺术的迷恋,徐国华说,那些年,全村最晚关灯的就是他家,他每天批改完学生的作业之后,便把时间全部交给了书法。别人有午休时间,他没有;入夜,村里家家户户都已关灯闭户,独有他家的灯亮在深夜12点之后。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走出屋外纳凉,独有徐国华把自己关在屋里,并且门窗紧闭,为的是避开蚊子的骚扰。于是,人们经常看到这个行为怪异的人,独自一人与笔墨纸砚相伴,挥汗如雨地写写刷刷,研习书法。

自比“赝石”一书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徐国华的另一面——对书的痴迷。1980年,60岁的徐国华从教师岗位上退了下来,此时,他的书艺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徐国华说,自己特别喜欢读书,有时候爱书胜过爱书法。工作以后,经济相对独立,徐国华最愿意逛的地方就是书店,总是极尽囊中所有,不断地往回买书。于是,他家十几间屋全部塞满了书,就连盛衣服的箱子也装满了书,箱子上面书摞着书,有的直抵屋顶,难怪老人书斋狭窄,原来是被“书”逼的。

他说,读书让自己变痴了,整个一书呆子,成了《红楼梦》中“潦倒不通庶务”的贾宝玉,所以他给自己取名号为“赝石”,意为一块顽固不化的假石头。

    老人性情豁达,非常注重于修身养性,他的侄子深知大伯的嗜好,投资为他修建了这座亭子,使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自然之景观。平时天气好的时候,友人来访,老人就沏茶待客,天南地北畅叙一番,身边有翠竹相伴,龙吟细细,凤尾潇潇,别有一番雅趣。

    徐国华的名气越来越响,风靡潍坊、济南等地,远远近近前来讨要字画的人也越来越多。老人有个原则,真正研究学问的人他分文不取,不学无术只为附庸风雅的他千金不卖。他称自己一辈子没念够书,平时写写画画是消遣,最喜欢做的事儿是读书。

    有人在书艺上要超过王羲之。引出这个话题时,老人连连摆手,他说,自己没敢奢望这个,这辈子能赶上王羲之就不错了。

    老人有个愿望,那就是能在此生去故宫写字,可是前不久,当有人邀请他去故宫写字时,老人却拒绝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行动逐渐迟缓,听力也在下降。他说,如果年轻20岁,他会义不容辞地前往。

    老人有三男一女,三儿子承继了父亲的爱好,画国画。老人说,书画同源,中国画分为两大派,新派引西润中,画家们运用和借鉴西画的技法和观点,兼容并蓄,给中国画注入一股新的表现活力,另一派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书法则不然,书法没有西方的东西可以借鉴,只能走传统的路子,努力学,刻苦练,掌握其精华。

    有人为其总结书艺特点,称他书法有魏晋遗韵,退休后又研习北碑及明清诸多名家法书,熔铸古今,凸显性情,艺进妙境,品入真赏。书法绘画作品多次在海内外交流展出,并获大奖。

    近年来,老人对前来上门切磋书艺的后起之秀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他特别希望书法这个传统之花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他说,自己年事已高,唯一能做的事是,为有志于学习书法艺术的年轻人提供学习资料,期待他们快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