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大总师飞天梦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与爱妻共圆报国梦

2018-04-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国航天界,他有着常胜将军的美誉,在4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他领导指挥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成功.正是他和老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10年时间跨越了国外40年的航天发展路程.他就是中国航天领域知名的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鲜为人知的是,王永志背后有一位"高级情报员"妻子王丹阳,是她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和生活.1 爱情在莫斯科悄然孕育1952年,王永志如愿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因为表现优秀,他被选送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

在中国航天界,他有着常胜将军的美誉,在4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他领导指挥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成功。正是他和老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10年时间跨越了国外40年的航天发展路程。他就是中国航天领域知名的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鲜为人知的是,王永志背后有一位“高级情报员”妻子王丹阳,是她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和生活。

1 爱情在莫斯科悄然孕育

1952年,王永志如愿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因为表现优秀,他被选送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俄语。也许人生就是一种缘分,在北外留学预备班时,王永志认识了同班同学、眼神中藏着上海女性的机灵与细腻的王丹阳。

新中国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深深感到人才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先后向当时与我国有外交关系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一万多名。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代留学生。1955年到莫斯科后,王永志在航空学院,王丹阳在石油地质学院,同学的友情逐步发展成爱情,他们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对倾心相许的恋人相约回到祖国就结婚。

王永志是个农民的儿子,但不久他就被选为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1957年秋,聂荣臻带领中国代表团去苏联谈判,中苏正式签订协议。当日,王永志受到了陈赓大将的接见。原来,苏联答应为中国培养原子弹、导弹专业的留学生。从那时起,王永志从飞机设计专业转为导弹专业,而且仅他一人。

1960年,王永志回国在火箭研究院实习,正赶上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王永志是6年制的,还有一年才毕业,却回不去了。这时,王丹阳毕业了。这年9月,王永志和王丹阳在北京结为伉俪。但是他们新婚第四天,王永志就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回苏联继续学习。

原来,国家从战略上考虑,决定让国防专业的重要科系各派一个人回去完成学业。莫斯科航空学院主要的五个系,一个系回去一个人,火箭导弹设计专业指定王永志回去。临行前,周恩来、朱德、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重返苏联的为数不多的留学生。

国家怎么安排怎么干,王永志没二话,就又回到苏联学了一年的导弹。重返莫斯科,让他感到最幸运的是,在这里遇到了一位令他受益终身的老师——米申,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火箭总设计师。当米申得知有一位品学兼优的中国留学生要来学习时,他主动向校方提出要求:“中国学生王,我要亲自带,亲自指导他作毕业设计。”

后来王永志毕业回国之际,米申教授特意前来挽留他,米申说:“你愿不愿意继续做研究生,你要做研究生,这对苏联来说可是个破例。这个专业保密,是不收外国留学生的,但是你要想做研究生,我给你做导师,你们大使馆方面我可以去说,我们政府方面我也可以去说,争取给你破例。”然而,王永志谢绝了米申教授的好意,他说:“谢谢老师多年对我的培养,可我们中国急需这个专业的技术干部啊!”

学校副校长克里莫夫也找他谈话:“你是学校破格允许读火箭导弹专业研究生的第一位外籍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会。”王永志又婉言谢绝了。临别时,克里莫夫和他开玩笑说:“你执意要回国,是不是想你年轻漂亮的妻子了?”这话把王永志也逗笑了。王永志归心似箭,他要立即投身到祖国的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中去。

2 妻子是梦圆太空的动力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永志日子变得很不好过了。尤其是1974年,在空军部队的弟弟因林彪“9·13”事件受到审查,他自己也受到牵连,被隔离审查。关押期间,他的有关火箭的所有资料通通都被没收。为了不荒废专业,他坚持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忆各种程序、公式和数据,把脑子当稿子,反复推敲各种导弹设计方案和技术难题。

1975年的一天,王永志在替三线一个单位装车时,不慎脚趾让一台机器压成了粉碎性骨折。他行动困难,不能继续劳动了,只好在家休息。这时,担任“331工程”(我国首颗同步通信卫星工程)“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师的谢光选来了,他说:“国家决定上‘331工程’。这是个新课题,我们都没有搞过。有些基础理论、概念、工程系统都不太清楚。现在很需要对此搜集点资料,作些研究。如果你来干就太好了。”

王永志早听说国家已经决定上同步通信卫星工程,他当然知道这是人们实现飞天的关键一步。他正愁满腹才学无处施展,听谢总这一说,喜出望外,欣然应命。

从此,他在爱人王丹阳的协助下,天天钻图书馆、资料室,搜集、翻译、整理、研究。1976年唐山地震,整个宿舍楼的人都跑到地震棚里来了,只有他们夫妻俩还在屋子里写呀整的。长达47万字的《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一书,在王永志、王丹阳夫妻通力合作下,赶在“331工程”第一次方案论证会前夕出版了。

1984年4月,“331工程”——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在设计方法、技术管理、材料和工艺,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很多地方都采用了王永志、王丹阳所著《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一书中的内容。这本书还获得了国防科工委重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2年11月15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王永志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两年后,又经当时的军委主席江泽民亲自批准,62岁的王永志从航天部紧急调入国防科工委。

王丹阳不仅在工作上支持王永志,在家庭生活上,更是“不用说”。“以前,我们俩配合默契,她下班下得早,回去之后先把蜂窝煤炉点着,我下班之后买菜,这时候炉子正好也着了,我们两个一起做饭。”提起那段生活,王永志笑了,笑容中也夹杂着一些愧疚,因为当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之后,“我老也回不来,她就老在家里等。老等老等。我啥忙也帮不上了。”

由于压力大工作累,王永志累得住进了医院。

王永志平常唯一的业余爱好,就是养花。他家的阳台上养了很多花,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生病期间最不放心的,除了飞船,就是他的花了。他几十年来从未住过医院,那次住院,他不得不离开了他心爱的花,于是他把照料花的重任交给了老伴王丹阳。老伴不负使命,每天伺候他的花,就像伺候他们的孩子,他从医院回来后非常满意。

王丹阳对丈夫生活与事业的关爱和支持,也感动着家里的晚辈。女儿曾这样说,“我妈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地在保护着我爸爸!”

3 搏击路上有伯乐和情报员

千年飞天梦想,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说起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王永志不会忘记自己事业上的恩师——我国航天科技老前辈钱学森。当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后,王永志立即打电话向钱学森汇报:“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1964年6月,王永志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任务。当时计算火箭的推力时,发现射程不够,大家考虑是不是多加一点推进剂。但是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一个高个子年轻中尉站起来说:“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卸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就会命中目标。”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年轻的新面孔上。在场的专家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人不客气地说:“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你还要往外卸?”于是再也没有人理睬他的建议。

但这个名叫王永志的年轻人并不就此甘心,他想起了坐镇酒泉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大科学家钱学森,于是在临射前,他鼓起勇气走进了钱学森的住房。当时,钱学森还不太熟悉这个“小字辈”,可听完了王永志的意见,钱学森眼睛一亮,高兴地喊道:“马上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钱学森指着王永志对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火箭卸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连打3发导弹,发发命中目标。

从此,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导弹的时候,钱学森建议:第二代战略导弹让第二代人挂帅,让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几十年后,总装备部领导看望钱学森,钱学森还提起这件事说:“我推荐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没错,此人年轻时就露出头角,他大胆逆向思维,和别人不一样。”

面对成绩,王永志总是谦虚地说:“荣誉属于整个集体。”这个集体中其实也包括他的妻子王丹阳。王丹阳1960年回国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夫妻两地分居12年。为了支持丈夫,王丹阳承担了几乎全部家务和两个女儿的抚养;调回北京后,又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凭着一股钻劲,掌握了俄、英、法、日等语言,改行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批研究员。有人问王丹阳为什么轻易就改行了呢?她说:他比我行,为了他,我甘心牺牲自己。

从此,王永志的身边真的多了一个情报员。难怪王永志说:“丹阳可是我的第一大助手,她可查阅英、俄等数个语种的资料。我让她帮我查国外飞船上天前都做了哪些工作?发射成功多少艘无人飞船才上宇航员的?她很快就查出,苏联加加林上天前,发射了7艘飞船,其中2艘没入轨,而且加加林乘坐的飞船当时还没有逃逸设施。美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上天前,做过21次飞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