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报告

2017-06-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报告文/天下第二作者介绍:费正清,英文名为JohnKingFairbank,本译作约翰.金.费尔班克,后来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建议他采用中文名"费正清",取其"正直"."清廉"之意.费正清号称"中国通".他1932年来华,任教于清华大学,担任经济史科目的教学.后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后回到美国任哈佛大学教授.时年30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联合抗日.仅35岁的费正清,作为美国国务院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报告

文/天下第二

作者介绍:费正清,英文名为JohnKingFairbank,本译作约翰.金.费尔班克,后来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建议他采用中文名“费正清”,取其“正直”、“清廉”之意。费正清号称“中国通”。他1932年来华,任教于清华大学,担任经济史科目的教学。

后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后回到美国任哈佛大学教授。时年30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联合抗日。仅35岁的费正清,作为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对华关系处文官和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于1942年再次来华。

费正清先后流连于昆明西南联大(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而成)、重庆等地。对日作战结束后,返回美国继续任哈佛大学教授。1966年开始,费正清开始《剑桥中国史》系列著作的写作。20世纪80年代,《剑桥中国史》系列从书开始问世。

版本介绍:英文第一版出自英国剑桥大学,1978年版。简体中文版由台湾南天书局有限公司出版。此处读的是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翻译的版本。

写作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重大变化。内政外交亦有重大变化。因为政治原因,中国逐渐远离了普通欧美人的视线。

预设读者:普通西方人。

影响:此丛书代表了截至出书为止西方世界研究中国史的最高水平和动向。

内容简介:

此从书共十五卷。本人阅读了第十卷至十五卷,即《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

个人感想:此书部门较大,本人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才把它读完。不过,这绝对是一项值得的工程。

上卷

第一章   中国的再统一

近代中国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6-18世纪的传教士阶段,这一阶段留给西方人的印象是学者文人实行仁政,他们在高高在上的皇帝的统治之下,恪尽职守,维持着家族制度和传统的中国社会秩序;从1793年马嘎尔尼和1816年阿美士德的出使中国到19世纪末,是为外交人员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国被西方人认为是陷入一团糟的古代王国;新闻媒介阶段和社会-科学阶段,这一阶段外国的影响通过商埠贸易、教会教育和中国新知识分子而席卷全国。

中国统一与分裂交替。动乱与分裂的根源在于君主的不道德行为,政府政权和财政的崩溃,日趋恶化的民众福利,低落的公众士气,军事上的虚弱。而统一与和平的根源在于领袖的个人成就,战略上的成就,意识形态方面的成就,军事上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管理上的成就。自商国以来,统一的思想就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政党在争夺政权的角逐中,共产党处境孤立,苏联的援助多数落到了国民党手中。共产党懂得了修正苏联的教义以适应中国的情况,他们懂得了通过物质刺激、爱国情绪、平等合作、军事控制和政治权术等手段去动员农村,特别是共产党在延安的民主支持了党-军专政并形成了一种与民众直接接触的社会平等主义作风。

第二章   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社会和政体的四分五裂,公共秩序和风气已经败坏,被战争破坏的经济遭受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折磨,中国根本的经济和军事落后性给社会精英争取国家富强的目标造成巨大的障碍。不过到1957年的时候,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分裂后已经建立。

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国际威信由于在朝鲜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得相持不下而大为提高;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

另外,党内的精英保持着团结,这种团结的关键在于毛泽东本人的巨大威信。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还在于此八年照搬了苏联模式。

不过,1956年苏共二十大促使毛泽东等人思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再照搬苏联模式。1956年的中共八大会议制定了较务实的策略,不过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运动以后,共产党开始偏离其本意。

第三章   恢复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20多年的战争造成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损失以及极度的通货膨胀在50年代中期大部分得到了解决。共产党正在完成一个卓有成效地解决最持久的结构问题的五年计划。储蓄和投资比率急剧增长,人的寿命已经开始增长,现代技术在工业中正被大规模地采用。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获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人均生产增长6.5%。不过,这个过程中苏联的援助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使计划人员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抱有幻想,但它却未被实现。

第四章   新秩序的教育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教育由三种不同的传统汇合到一起。从民国时期继承的传统是受现代西方启发的学说嫁接在古代儒家基础上的混合体。第二种传统来自中国共产党人他们自己作为农村边区政府领导人的新近的经验。第三种传统是新的共产党政府在进行学习苏联的大胆尝试。

第五章   党与知识分子

1949年以后,党对知识分子执行了互相矛盾的政策。一方面向他们灌输马-列-毛思想;另一方面,又想激励知识分子在专业上多生产一些东西。这是因为了内的经济和政治因素以及国际事件的变化。

党力求扩大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直到知识分子不愿生产成果为止;然后它又放松一下,直到它的政治控制受到威胁为止。在放松期间,党鼓励知识分子就西方思想展开学术上的辩论,以便清除官僚制度的弊端。

第六章   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中国最高的外交政策是发展它同苏联“老大哥”的友好关系。但,苏联给的不如中国共产党想像的那么多。中国和苏联的小摩擦被朝鲜战争的危机压了下去。共产党开始采用支持亚洲其他地方民族解放斗争和睦邻友好的策略——万隆方针。1957年以后,中苏联系开始慢慢紧张起来。

第七章   大跃进和延安领导的分裂

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策打消了共产党的乐观主义情绪。1959年批评彭德怀的庐山会议以后,林彪地位开始提高。来自延安的高层领导开始分裂。

第八章   重压下的中国经济,1958-1965年

毛对经济的慎重被他自己鼓励各省之间的提高谷物产量上互相竞赛而被破坏。中国饥荒的严重性,迫使共产党开始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1963年至1965年间,调整后的国民经济出现了较高的投资增长率,不过农村的教训却并没有为最高政治领导人所充分了解。

第九章   教育新方向

1958年苏联教育改革的构想是让所有中学都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而不论他们何时结束学业,生产训练也被列入必修课中。中国的新战略也没有放弃苏联模式。伴随着经济和政治上的大跃进,教育大跃进也开始。半工半读的大学在1959年恢复了高考制度,虽然这种高考制度在1966年以后再度被抛弃。

第十章   党和知识分子:第二阶段

大跃进给知识分子所作的努力抹黑。知识分子阶级对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进行抵制。但知识分子的要求被忽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被清洗。

第十一章 中苏分裂

      1958-1964年的中苏争论成了中国外交政策中压倒一切的问题。毛泽东及其同事们没有完全听从苏联的指导而自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斯大林死后毛泽东等人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如鹤立鸡群。

中国自命为亚非会议的领导,而苏联则对新独立的第三世界怀有野心。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等人的意见开始出现分歧。1964年,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升级和中国爆炸原子弹的成功,使中苏关系走到了尽头。

下卷

第一章   1949-1976年毛泽东的思想

1965年,与苏联决裂后的中国开准备执行已被推迟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但大家都不知道毛泽东将要发动一场新运动以改变斯大林主义式国家的形象。不过这场运动除了荼毒生灵以外,在任何一方面都比以往经历过的运动更具破坏力。

第二章   中国在危机中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本世纪最令人骇异的事件之一。它是由毛泽东个人决策所造成的悲剧。毛的权力基础在于军队、激进知识分子、群众基础。年轻红卫兵的行动最终致使省一级权威倒塌,甚至在中央开展了夺权斗争,党和政府的威信大大削弱。

第三章   中国面对苏联:中苏边界的冲突与外交

与苏联交恶后的中国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低姿态,有意识地开展外交隔离运动,拒外国人于国门之外,减少与其他国家的商品交流,回避国际惯例,以毛主义的辞藻代替更为实际的政策手段。不过,中国的邻邦均较强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如越南、印尼、英国的香港地区。

中国共产党还试图对东南亚进行革命输出,但基本不成功。1969年与苏联的边界冲突导致了苏联对中国的强硬,中国随之采取了较为缓和的措施。1969-1975的中苏谈判没有取得实际性的效果,但中苏双方都更了解了对方的立场。与此同时,中苏双方的核战争准备开始进行。

第四章   对毛的继承和毛主义的终结

毛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贫穷而完美的中国消除特权利益,更加公平合理,减少官僚习气,更加富于集体主义,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向着真正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前进。中国政治的军事化导致林彪集团的膨胀,不过他却走向了覆灭。四人帮的兴起与衰落同样迅速。

第五章   打开通往美国之门

毛泽东时代的遗产之中,最重要之一就是打开通往美国之门。与苏联交恶不久以后,毛泽东开始希望在战略上与美国和日本资本主义世界和解,但这一点毛泽东由于政治和心理上的原因,从没有承认。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实施

在经济政策上,中国在文革十年间没有提出什么新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但动乱导致了1966-1969年经济的崩溃。1966-1976年的工业倒是一定进步。1977-1980工业政策开始变化,到了1982-1987年工业开始加速增长。1979年后,改革首先在农村发起,获得极大成功。

第七章   教育

学校在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具有了双重角色:工具和目的。不论发动群众,还是夺权,学校都成了前头堡。学校里走出来的红卫兵对教育进行大规模的批判,高考被取消,教育受到严重损失。不过,这种中国模式却深受第三世界欢迎。

第八章   文学创作与政治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文学对政治可以进行的储蓄批评。几乎所有的专业作家都遭到了迫害,不太著名的小人物占据了文坛。文化大革命以后,革命样板戏被伤痕文学和其他文学样式所取代。

第九章   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农村

毛泽东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指出了束缚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赢得了农民的支持。然而过度的集体化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到了1977年以后才开始逐步改变。

第十章   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

共产党夺取城市之初,城市中的中上层人物以为共产党人依靠他们才能治理城市,他们的地位可以无忧。而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缩小成了共产党的奋斗方向。这种目标赢得了一只忠实的市民队伍。文化大革命真正扰乱了城市的生活,大批城市人移居农民。1977年以后,城市居民虽然部分地回到了城市但其生活水平已经大大降低,他们与城市人的差剧已经拉开了。城乡差距也拉大了。

第十一章 共产主义制度下的文学

      歌唱-百花齐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革命样板戏-毛以后时代的伤痕文学、暴露和新浪漫主义。

第十二章 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1949-1982)

      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因美国的介入,其地位逐渐巩固。政治稳定,经济也开始稳定、发展,并在60年代起飞,呈现冲刺式的全面增长,并最终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随着共产党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正常化,台湾在外交上遭受重大挫折,政治和经济上也经在了一个转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