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书法 互联网时代还读书吗作家止庵和郑州书迷分享读书经

2017-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民网郑州6月26日电 (戚艺芳)在互联网的海洋中,人们可以获得无数的信息和体验,但绝不是"任何".日前,作家止庵来到郑州,他用自己的读书经历,和郑州书迷分享"互联网时代,应该如何读书".关于读书,作家止庵打了个比方:读一本书好比往怀里揣一个铜子,一个一个地攒,看起来无足轻重.等到需要的那一天,你就是那个腰缠万贯的人.--人与人之间无非大同小异,但正是这点小异,决定了"我"而不是"他",尤其不是"我们"眼下

人民网郑州6月26日电 (戚艺芳)在互联网的海洋中,人们可以获得无数的信息和体验,但绝不是“任何”。日前,作家止庵来到郑州,他用自己的读书经历,和郑州书迷分享“互联网时代,应该如何读书”。

关于读书,作家止庵打了个比方:读一本书好比往怀里揣一个铜子,一个一个地攒,看起来无足轻重。等到需要的那一天,你就是那个腰缠万贯的人。

——人与人之间无非大同小异,但正是这点小异,决定了“我”而不是“他”,尤其不是“我们”

眼下许多人求学求知,似乎太过讲求实用。从选书到读一本书,往往目的性强,贪求立竿见影的收益。古语说:“开卷有益”,“益”本就是泛泛而言。求知可,求识亦可,未必非得有特别功利性的意义。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从作家止庵的“阅读史”细细体味,读书是“慢工出细活”,久而久之,宁静而致远,厚积而薄发。

《庄子·外物》里庄子对惠子“子言无用”这样答复: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天地广大,人行走之时,所用的只是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罢了。但是,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你还能款款而行吗?

止庵说,这大概是“无用之用”最好的阐释。脚踩着的地方是“实用”,脚没踩到的地方为“虚用”。多读书,恰恰是给我们“脚以外的整个大地,有了站稳脚有力的支持”。

追忆止庵的“读书故事”。还在的学生时代,他获取知识的渠道只有图书。“很多人是看不到电视的,而且电视里也只放新闻。报纸只有《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解放军报》还不是人人都能看到,所以只能看书。”

如果非要总结自己的读书经历,止庵认为他在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积累,从学校教育中获益的甚少,更多还是自己东一本书、西一本书读来的。“说来未必一定是相关学科的书,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各种闲书在内。”

以此为基础,逐渐就形成了个人对于历史、社会、人生的自我看法,以及养成兴趣、爱好、品位等。现在回想,止庵说:“假如当初我不读这些书,也许会成为另外一个人。正因为读了这些书,我才是现在这样的人。”

止庵的作品《插花地的册子》中,记录了他读书创作的经历,可谓是一本关于书的《随园食单》。他以为,一个人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外,还需要一种自我教育:修养、品味、兴趣,以及爱好,这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读书。

就他个人而言,多少年来读书的基本目的,就是想让“我”与“我们”在一定程度和方向上区别开来。而人与人之间无非大同小异,但正是这点小异,决定了“我”而不是“他”,尤其不是“我们。”

——资讯像是一碟小菜,而知识是生命必需的养分。在互联网的海洋中,可以获得无数的信息和体验,但绝不是“任何”

如今,网络阅读选择自由、快捷方便,海量的信息,丰富的形式,任意打开浏览器的某个窗口,就能看到各色不同的精彩。然而,走马观花式地快速浏览,也很难静心沉思冥想。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首先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资讯。资讯不等于知识,知识是完整的,是整体的,它一定有一个体系。止庵说:“而资讯就像是一碟小菜,但终究代替不了主食。所以,我们还要回到阅读的本质。”

我们可以把信息分为,实用类信息和非实用的信息,实用的信息目前互联网基本可以全部提供。在日常的生活,通过网络获取资讯一种是自我检索获得,一种是弹窗、APP等运用推送的方式获取。不管哪种方式,只要你有所需求,在网络中都可以搜索到相关内容。

现在人们还习惯从微博、微信上随时随地“读”,但那种某书或某段的只言片语,无异于“盲人摸象”,碎片化的信息导致人们缺乏系统化的阅读,误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读书的体验是网络不能代替的。拿起一本书,你根本不知道书能带给你什么,书给你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读书,是一个逐渐探索、深入的过程,去触摸、去感知,去体会,往往给你未知的惊喜。

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阅读和电子读物,占据了纸质读物的大半市场。在止庵看来,读纸质书和电子书是没有没区别,只有眼睛感受到这两者的不同。重要的是阅读的是书本,那么就是在做眼睛和字的互动。

在止庵看来,这不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现实。“现在,纸质书到电子书的变迁,就像壁画上的字、跟刻龟壳上的、竹简、帛书都是一样的道理,在历史上也没有人质问‘为什么读帛书不读竹简’,电子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论语·阳货》云:“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读书是一种享受,选择每个阶段适合的书,有了阅读兴趣时间大把有的是。

没有思索的阅读就像一个人没有胃,而只有一张巨大的口腔。整个人便是一条孜孜不倦的过道,将所有的美好的书贬值为垃圾。 止庵认为世上有两句话最危险,一是“相比如此”,一是“理所当然”。

前者是将自己的前提加之于人,后者是将既定的前提和盘接受,都忽略了对具体事实的推究,也放弃了一己思考的权利。无论是选择读什么书,还是读到一本说,即便讲的是重复的意思,此前也要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才行。

读书要是一种享受,快乐的读书,如果把读书弄成一种痛苦的过程,那宁可不读。培养阅读的习惯,止庵觉得首先应该从家庭开始培养,就像洗脸、刷牙,养成一种好习惯。然后根据每一个阶段,依照孩子的兴趣方向,引导孩子读书。

在每个年龄阶段,选择适合的读本,循序渐进培养乐趣。读不适宜年龄的书,往往理解不到书中的精华,浪费了时间,自然也没有了乐趣。小孩子可以从一些故事书、梦幻启蒙类的图书开始读起,渐渐养成善于阅读的习惯。

全民阅读是形成一种读书氛围,但绝对不是大家都读一样的书,应该是各读各的书。古典名著、必读书目也不是“滋补良方”,更重要的是是否适合个人。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着急给孩子读名著、背古文,从效果来看硬读书往往适得其反。

书与书有所不同,有些书确实要到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阅历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

止庵说:“有的书的好处当下就能感受到,有的书的好处却要过很久才能领会,有的书的意义仅仅在于引导我去读相关的、比它更好地书,又有的书曾经视为珍宝,今天已经不再读了。”

说起读书首先要建立起家庭氛围,大人们要说了,工作忙没时间,压力大想休息,这还是没有建立起热爱读书的兴趣。何谓“三上”读书,出自古代大家欧阳修名言: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时间一长就被后人沿用在读书上去了。

所谓“三上”看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利用在车上、睡觉前、如厕中的零碎时间用来看书。然而古人提倡 “三上”读书的用意,其实质是希望人们能够尽可能地利用一些看上去不显眼的时间多读书。如果读书成为吃饭一样的必需,时间大把有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