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 彭大杰
7月25日,中心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已建成通水并投入调试运行。标志着广州市从2008年底实施的系统推进全市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经过一年半的水环境整治,使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翻了一番。新建的38座污水处理厂、48座配套泵站及1094公里污水管网,使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008年的228.
6万吨/日提升至2010年465.18万吨/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008年的75.09%上升到85%,其中中心城区已近90%,每天减少80万吨污水直排珠江。此外,广州市城市污水管网从2008年的1813公里提高到2010年2907公里,通过截污清淤,河涌污染物全面减少,全市水环境已出现持续改善的明显转变。
广州素有“岭南水乡”之称,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水系发达,河网交错。
历届省领导及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工作。大力开展珠江综合整治,推进“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并把河涌整治作为“政府一号工程”。经过多年持续建设,珠江干流水质初步好转,基本消除黑臭现象。
2008年10月28日,汪洋书记视察广州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工作时指出:饮用水质量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水源水质保护工作,全面提高饮用水质量。
希望广州以2010年举办亚运会为动力,在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饮水质量问题上成为全省的表率。根据汪洋书记的指示和举办亚运会的要求,广州市下决心举全市之力解决水环境治理问题,从建设“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的高度, 2009至2010年全市投资340.65亿元,确保到亚运前实现水环境明显好转。
一、水环境整治基本任务
广州市通过科学论证,2008年底制订了《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重点建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和调水补水工程,解决水浸街问题和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争取到亚运会前,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市区主要河涌不黑不臭,实现珠江水污染治理从量到质的转变。
(一)进一步加快污水处理步伐。
按照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的目标要求,完善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系统,基本实现珠江广州河段、中心城区主要河涌截污,主要污染源全部接入污水处理系统,达到排放标准。同时,在有农村的7个区(县级市)32个镇(街)所属的246个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覆盖农村人口65.93万,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二)全力推进河涌综合整治。
重点对121条河涌进行整治,通过截污、清淤、调水补水、堤岸建设,改善水生态、美化水景观,彻底解决河涌水体发黑发臭问题。坚持河涌整治与周边环境优化紧密结合,真正收到系统治理的效果。
(三)配套推进调水补水工程,用珠江的“大水”解决市区河涌的“小水”,提升河涌的自净能力。
重点抓紧建设珠江西航道、前航道和海珠、荔湾4个调水补水系统工程,实现对中心城区河涌的生态补水。通过取水、引水、蓄水、提水,促使河涌水系联通。
(四)解决中心城区水浸街问题。
改造中心城区228处水浸街地段,同时推进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包括管网改造及排水设施、市政道路管网系统完善。同时,依法从严控制污水排放,加大对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
二、水环境整治主要成效
广州新一轮治水方案以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以及省下达给广州市的节能减排任务为依据。
2008 年,邀请全国12名著名治水专家参加“广州市污水治理思路与对策座谈会”,为广州治水“问诊把脉”、出谋划策;在制定治水方案时,广泛征求各区(县级市)意见,同时,学习借鉴新加坡、东京、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的治水成果经验;组织专家对治水工作方案反复进行论证,共召开专家咨询会94次,收到专家建议453个,不少专家的“金点子”被纳入治水工作方案,确保了治水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
提出了“采取以污水治理为主,调水补水为辅,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城乡统筹,全市治污,实现中心城区全面截污,乡镇污水全面治理”的整治目标,系统推进全市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
(一)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广州把加快污水处理厂、排污管网及污水泵站建设,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来抓。新建38座污水处理厂、48座配套泵站及1094公里污水管网已全部完成。中心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已建成通水并投入调试运行,至此,广州市城市污水管网从2008年的1813公里提高到2010年2907公里,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008年的228.
6万吨/日提升至2010年465.18万吨/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008年的75.09%上升到85%,其中中心城区已近90%,每天减少80万吨污水直排珠江。
猎德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将猎德污水处理厂总规模提高到120万吨/日,日处理量位居全市各大污水处理厂前列,主要负责收集珠江前航道以北越秀区、天河区的污水。
沥滘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使该厂污水处理量增至50万吨/日,纳污范围遍及海珠区、大学城和广州市文化旅游风景区——长洲岛。江高—石井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后,将与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石井河流域污水,纳污范围包括石井、白云新城、神山、江高工业园等城区;京溪地下净水厂纳污范围包括沙河涌右支流流域、左支流流域、南湖等,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MBR),具有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良好等特点,中水回用可实现对沙河涌景观补水。
(二)河涌水质逐步改善。
通过沿线截污、河道清淤、调水补水、堤岸建设,对长度为388公里的121条河涌进行整治和生态修复,河涌水环境持续好转。石井河流域已分为鹅春岗、新市涌、石井河、石井街4个片区进行截污,对石井河流域内新市涌、嘉禾涌、景泰涌以及其它支涌实施分类截污工程。
经过整治,石井河干流部分河段已不再黑臭。越秀区新河浦涌、东濠涌,海珠区黄埔涌、马涌、石榴岗河、塘涌、赤沙涌,荔湾区大沙河、大冲口涌、地铁A/B/C涌,白云区旧机场周边涌,天河区车陂涌、猎德涌,黄埔区乌涌、长洲水系复通工程,番禺区南派涌、官涌、裕丰涌、砺江河,萝岗区南岗河,花都区田美河、天马河,南沙区蕉门河,增城市二龙河,从化小海河华景段河涌等,水质都得到初步改善。
随着污水处理系统建成并正常运行,河涌水质将会进一步得到改善。
各区河涌经过综合整治形成了“一涌一景”的水景观特色,新增水边绿地面积586.56万平方米。其中,荔湾区对大沙河河涌整治营造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对大冲口涌区、五眼桥—秀水涌等河涌,充分结合了该地区大部分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现代城市景观,改造成清洁、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岭南水乡特色的文化社区。
越秀区对东濠涌整治彻底摒弃“三面光”的做法,采用自然河底及生态堤岸的形式,并沿河道护堤广种水生植物及柳树等,呈现一派生气盎然的自然生态景象。
海珠区对黄埔涌整治工程以防洪排涝为主,结合黄埔古港建设,路堤结合,景观绿化建设,恢复了生态自然的水环境。
赤沙涌整治工程将堤防工程与生态景观、截污治污相结合,因地制宜布置亲水平台、景观小桥、生态湿地小岛、休闲绿道等景观节点,使河涌水质不黑不臭,堤固岸绿。萝岗区对南岗河综合整治,重点在沿岸边设临水区绿化地,散点布置水草类挺水植物,形成水波联碧、曲直共生的波浪型生态堤岸,而在部分堤岸还利用现状自然地形,构筑凹入水体,融入景观水的活动功能,形成小面积湿地,使整条河道和谐流畅,充满自然生机。
(三)调水补水效果明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取水、引水、蓄水、提水,促使河涌水系连通,补充河涌生态活水。中心城区新建的调水补水工程给河涌生态补水,使河涌恢复了水动水清。目前,白云湖水利工程开挖已完成约1200亩,已实现通水,向石井河、环滘涌、滘心涌、海口涌等河涌进行补水,有效改善城区北部多条河涌的水质,以长虹调蓄湖为枢纽的沙河涌、猎德涌和车陂涌“三涌”联合补水工程全部完成,对城区中部三条河涌联合补水,使这三条河涌中下游水质有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有效解决河涌截污后枯水期缺水问题。
海珠区黄埔涌、赤沙涌、龙潭涌通过闸门联合调度,调活水体,保持水位,使水景观与岸上或人文景观,或城市风光,或生态果园相融并砌,形成亮丽的风景线。
越秀区的东濠涌同时实施调水补水与水质净化工程,补水水源从珠江前航道抽取,日引10万吨珠江水入涌净化,在东风路补水起始点设立水质净化厂,对补水水质进行净化处理,使其保持景观用水标准,水体处于流动状态,从而实现河水水质达到清澈、透明效果。
番禺区是广州亚运城的所在地,碧波荡漾的河水在一座座小桥下静静流淌,一个新开挖的“莲花湖”也源源不断地为河涌引来活水。全市新增水域面积277.8万平方米。
(四)农村地区水环境得到改善。
广州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经济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全部完成246条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村内卫生状况改善,环境美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其中,萝岗区水西村人工生态湿地示范工程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人工构建湿地并控制运行,使水质得到净化, 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从化市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设施,不仅杜绝了污水横流现象,也已成为村内的“小公园”,提升了农村的生活环境质量。
(五)水浸街改造工程经受了特大暴雨考验。
目前,广州市已完成了天河区岗顶、临江大道、天河立交、中山一立交底层改造等225项排水改造工程,对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内涝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我市接连遭到三场特大暴雨侵袭,所有完工的水浸街改造工程均经受了考验。
其中逢雨必浸的天河区岗顶地段通过强排措施告别水浸历史。但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水浸街现象还有新的情况出现。接下来还需考虑系统提高城市的排水设施标准,采用自排和强排相结合,突出强排的作用,提高城区防内涝的能力。同时,也要重视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的作用,进一步紧密中心城区排水、分流和污水处理的联系,在提升防浸排涝功能的同时,缓解污水处理的负荷,提高有效污水处理率。
(六)雨污分流和排污口整治取得新突破,有效制止违法排水和水污染现象。
在开展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中,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减少排入河涌的污水量。市城乡建委选择有代表性的片区作为试点开展雨污分流工作。已完成改造总面积 3887.20公顷,新建和改造社区排水管道总长度1226.
18公里,修复道路总面积381.00公顷,减少排入河涌的污水量34.61万吨/日。市环保局加强执法力度,推进排污口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6980个排污口已拆除、封闭624个,已接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5207个。
对逾期未拆除或封闭排污口的环境违法行为共立案166宗,行政处罚19宗。市城管局加强水域卫生保洁管理,以全时段管理、全方位监控为管理理念,增强监管力度,确保水环境不受垃圾污染。
从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份,水域保洁总长度780公里,投入保洁人员1300多人,大小船只681艘,清捞水域垃圾13.6万吨。市卫生局对全市2880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污水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并建立完整的档案。
要求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应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在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公共污水网管及其附属设施覆盖范围内排放污水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将污水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并符合接管标准。
全市292家医院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274家,比例占94%。市农业局充分利用支农资金项目的带动作用,扶持畜禽养殖场栏舍和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污水排放。2008~2009年度重点扶持花都天生卫康10万头猪场、市畜牧总公司6万头猪场等20多个上规模大型猪场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以及扶持从化、增城建设24个中小型猪场建设沼气工程示范场。
三、积极推进西江引水工程建设
广州全面推进西江引水工程,该工程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重点项目,日引水能力350万立方米,总投资87.52亿元。范围涉及佛山市三水、南海区和广州白云区的25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需穿越6条铁路、5条高速公路和北江大堤。
目前,取水泵站建设完成总工作量的84.2%,鸦岗配水泵站完成总工作量的89.6%,全线管道敷设68.5公里,占总长度的95.2%。该工程将9月30日建成通水,对满足亚运会整体水环境要求,全面提高广州城市供水水质具有重大意义。
四、实施水环境整治工作举措
(一)成立市、区两级治水领导机构。广州市成立了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把治水工作完成情况纳入政府、部门综合评价体系。由于这次治水工程规模之大、任务之重、时间之短、困难之多,前所未有。市委、市政府采取了超常规措施,将581项治水治水任务分解落实到市水投集团、各区(县级市)治水部门共13个责任主体上。
在符合政策法规前提下,广州市下放了治水项目审批部分管理事权,将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权限下放到各区规划分局,为工程审批开辟了“绿色通道”,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构筑筹集资金的投融资平台。水环境整治资金需求量大,除政府投入外,其余资金需通过市场方式从社会上进行筹集。为此,广州市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企业产权清晰”的原则,组建了水务投资集团,使其成为承担治水建设任务的主体,2009年2月6日,市水投集团与中国银行、广州农信社(现广州农村商业银行)等14家银行成功签订了350亿元银团贷款合同。
为广州市开展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水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系统推进,科学治水。充分认识水环境整治工程的系统性,各责任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重视技术交流和引进先进技术,强化科学治水。2009 年3 月3 日,在广东科学馆举办了治水新技术推广交流会,为各治水项目业主与相关的科研机构或企业牵线搭桥,建立推广和应用治水先进科技成果的机制和平台。
委托华南理工大学为治水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对全市治水工程方案进行审核把关。积极吸纳先进治水新技术、新工艺。如南沙区试点实现“绿色治水”,发展新能源污水处理技术,采用太阳能发电或风光互补发电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能源供应系统;京溪地下净水厂将污水、污泥工艺设施设于地底,有效抑制废气排放,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创造了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多项技术第一。
(四)主动接受监督检查。治水一年半以来,市治水办、各区(县级市)和市水投集团主动接受人大、政协以及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根据治水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2009年12月15日,在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今年8月下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还将听取和审议西江引水工程及中心城区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报告。
至目前为止,视察和检查全市治水工作的人大代表共有63批1469人次,政协委员36批1187人次。
(五)确保“工程、资金、干部”三个安全。按照“节俭治水,廉洁治水”要求,市监察局、市审计局落实效能监察与资金审计贯穿治水工作的全过程。从2009年4月30日开始,审计机关对治水工程的资金使用管理、工程管理、工程质量情况展开跟踪审计。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共抽查治水资金164.13亿元,占全市治水项目当期已拨付资金170.24亿元的96.41%;抽查414个治水项目的部分工程管理情况,占全市581个治水项目的71.
26%。市财政局为6个中心城区和从化市设立了治水专项资金账户,实行治水专户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截至目前,未发现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专项资金违规使用现象。
(六)合力突破征地拆迁治水难题。征地拆迁问题,不仅情况复杂,涉及补偿标准、安置点设置等方面因素,而且牵涉面广、协调单位多、工作量大,直接影响工程进展。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耐心细致做好被拆迁群众思想工作,完善经济补偿政策措施,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依法依规执行拆迁工作的要求。经过各级征地拆迁工作部门的艰苦努力,2009年11月底基本完成全市1054.88万平方米的拆迁量,为完成治水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以人为本,确保治水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各项治水工程主管部门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在工程实施中减少施工扰民,工程现场公布施工责任人及其联系电话,列明监管单位及监管、投诉电话,接受市民监督。同时,不断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尽量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广州将继续将水环境污水治理引向深入,结合水系梳理,查漏补缺,以截污治污、雨污分流、水生态修复为整治原则,综合采用河涌清淤、群闸联控、调水补水、生态堤岸建设、景观营造等措施,控制减少水污染,提高河涌的生态修复能力,确保城市水环境的持续好转。
一是着力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广宁关于“污水处理全覆盖”的指示要求,坚持从源头截污,不断完善污水收集和转输系统,不断提高全市污水系统纳污率和处理率。抓好列入治水任务工程项目的查漏补缺,复核所有排污口,抓好治水效果的查漏补缺,抓好对河涌亲水性、人文景观效果的查漏补缺。
二是着力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确保已建城镇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作用,启动第二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计划用3至5年时间,建设557个村污水治理工程,服务人口达到193.35万人。
三是着力扩大治水效果。建设一批示范性河涌,注重水文化元素,提升水文化品位,努力营造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水环境。
四是着力建立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加强水域保洁工作,完善对治水工程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明确市、区责任分工,完善和细化排水、排污的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
五是着力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河涌沿岸工业企业、餐饮、洗涤、畜禽养殖等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实施限期治理和行政处罚,必要时采取限产、停产等措施,有效防治水环境污染。
六是着力引导市民提高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引导广大市民爱护母亲河,强化河涌保洁的监管力度,杜绝污染河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