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国职业教育论文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然而真正让人担忧的,却是这样的状况:许多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要拿奖学金,要成为学生干部,要入团入党等等,但是应该怎样选择职业,毕业后怎样发展却从来没有关心过。结果十几年书读完的时候,终于要面对职业选择时却显得手足无措。结果,就有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逃避就业的情况,甚至有些人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就业。在考研和出国问题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职业导向的情况。要做好职业规划,除了要了解自我外,还要了解职业,然后进行以上两方面的综合考虑。在对自己了解方面,每个学生经历了十几二十几年的生活,对自己各方面都会有所把握。只是这种把握缺乏一些系统性和结构性。而对多数大学生来说,职业信息了解的缺乏是他们硬性的难题。
关键字:人物访谈 职业信息渠道 职业实践 职业定位
小露今年大三,她不喜欢自己的机械专业,看到大家都在准备考研,她也决心考取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并打算研究生毕业后到银行工作。当问到她喜欢银行里的哪个职业时,她瞪大了双眼,半天回答不上来。因为她只喜欢到银行工作,至于做什么职位,她从来没考虑过。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更多时候仅限于职业的名称,而非其真正的内涵和详细信息。
那么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进行生涯人物访谈 所谓生涯人物访谈,就是通过对同一行业中数位资深工作者的深入交流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方法。这不但可以检验和印证以前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而且可以了解到工作者的内心感受。可以了解到此工作领域里一些比较深入的信息:比如显存和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等。并且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借此建立个人关系,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那么,如果获得这样的生涯人物呢?可以通过教师、家人、校友等的推荐找到这些被访谈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志愿去确定和主动联系他们,后者更适合那些准备投身高挑战性职业的大学生。只是要注意,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守时:准时到达、准时结束。并且在最后,请生涯人物再给你推荐其它相关的生涯人物。这样就可以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
二、 拓宽职业信息渠道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了解职业信息主要还是通过间接渠道,如互联网、大众传媒、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一般是大三后学校才统一安排,而且时间和次数都不够。很多都只是形式,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在所有这些渠道中,互联网已成为许多大学生了解职业信息的主要方式。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网上
的职业信息都是通过职业招聘广告的形式呈现,而这种呈现往往会淡化许多职业的信息。这样使得大学生对职业信息的了解,依然停留在片面化的状态。面对这种形势和具体情况,坐等社会和学校的解决往往是遥遥无期的。学生应学会利用直接渠道接触社会职业,以取得及时、真实的职业信息。比如可以通过亲戚朋友或校友的关系,主动联系参观自己感兴趣的单位,现场观摩感兴趣职业的真实情况。更有甚者可以在暑期或平时做一些兼职,当然是以了解职业为目的的兼职活动。这是了解职业信息的最有效途径,可以获得对职业的切身感受。并且这种方式还可以作为未来工作经验进行提及。除此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当作毕业生去参加招聘会,通过切身的交互来获得一些职业的详细信息。
三、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 参加职业实践获取职业经验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在走入职场之前深入了解行业,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社会的过程。因此,积极参加职业实践,获取职业经验对各个阶段的大学生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信息的有效渠道,那么是否越多越好呢?阿强今年大四,他的志愿是当一名硬件工程师,在其简历上罗列了他林林总总的打工和兼职经历,包括促销员、餐厅服务员、家教等,唯独没有项目开发和科研实践方面的经历,用人单位一看,自然会觉得他在专业经验上有所欠缺。
而宏涛则不同,他要应聘的是报业营销人员,在其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有大量的销售和活动策划经历,而且还有较强的采编和写稿能力,求学期间曾在公开报刊上发表过文章。
这些经验和能力的积累对他的求职和今后职业的发展非常有利。所以实践是需要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应围绕将来可能要从事的职业展开,要有一定的方向性。
用人单位更关心的是你的经验和能力是否适合你要应聘的岗位,而不是你的兴趣有多广泛。也就是说,你未来发挥自己能力、兴趣的空间是工作的领域,所以要积累的是工作领域里需要的品质和经验。而且,如果求职时自己无关的“经历”过多,一方面给人的印象是不真实,另一方面可能会使人怀疑你做事的持久性,怀疑你兴趣的专注水平。
四 、注意自我与职业的匹配状况 大学生是否了解了社会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就可以据此进行职业定位了呢?小胡是数学系大一新生,他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中把精算师列为今后的职业目标,并为此制定了非常
详尽的大学计划,让周围的同学称赞不已。这可以看出小胡是一个有目标感学生,而且有较强的行动力度。但是经过测评,发现他的职业兴趣类型与自己追求的职业有出入。原来,精算师要求的职业兴趣类型是常规型、研究型和现实型,而他是属于企业型、社会型和艺术型的。
并且,他自己的本意也不希望长期与数字打交道,他只是看到精算师的有关报道,就觉得是个不错的职业,其实他真正的兴趣在金融、投资和管理方面。经过一番探索后,他调整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在这方面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
其实,个人与职业的匹配除了职业兴趣类型以外,还有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此外,同一职业由于不同单位的性质、规模、文化、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因此,专家提醒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避免过度追捧某些“热门”职业,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该职业所在单位的真实情况,慎重考虑这些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对于那些没那么“热门”的职业,也不要随便放弃,毕竟,职业是本无贵贱之分的,适合的就好。
总而言之,大学生在职业获取时,一定要对自己有个清楚的定位,更重要的,对自己准备从事的职业,要多方面去了解,从多种渠道去掌握该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该职业基本工作内容等等,只有这样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