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谈长城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长城和中国古建筑 永远看不厌
“长城和中国古建筑,永远看不厌、爱不够!”--访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
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 廖翊)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前夕,罗哲文等21位为新中国文博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当选“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在北京受到表彰。
颁授荣誉证书现场,85岁的罗哲文教授一身便装,步履轻快,反应敏捷、利落。
“我从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社,师从梁思成先生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1950年调到文化部文物局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从事中国文物的研究、保护就快70年了,真是不知不觉。”罗哲文说。
“不知不觉”中,罗哲文走遍了中国99个国家级文化名城,用脚步丈量着伟大的万里长城及沿途烽燧,留下了《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史话》《中国帝王陵》等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成为名闻中外的权威长城专家,被誉为“文物守护神”。
1985年,罗哲文和郑孝燮等起草文本,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长城和中国古建筑,我永远看不厌、爱不够!就拿长城来说,它横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与它相关,这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实物印证,其伟大和丰富,值得我穷尽毕生经历去研究。”罗哲文说。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文物保护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罗哲文感触良多。
“解放平津前,毛主席就亲自指示要保护北平的文物,这充分说明,从一开始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文物的保护。文革结束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重视,国家公布了文物保护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进入保护之列。
长城的保护成就举世瞩目,大运河的保护及申遗工作也列入了议程。”罗哲文说,“从建国初到文革前,每年国务院拨发全国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只有200万元,现在每年好几十个亿,这足以证明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文物事业的发展。”
对于中国文物保护的前景,老人也表示乐观。
“我没有太大忧虑。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值得欣慰的是,各级政府和人们越来越自觉地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并探索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在今天这样有利的环境下,相信新一代文博工作者一定会做得更好。”
时至今日,罗哲文仍坚持在文保一线工作,每年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和研究。
“我认为,五千年的古老历史文化是最大的中国特色,能为后人守望这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很值得。”罗哲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