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杨光跃丽江 云南还是那个云南 丽江还依然是那个丽江吗

2017-1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点睛]丽江旅游乱象非一日之功,相信每年几千万的客流量,有些老板都会抱有"让我一次宰个够"的心态,回头客及城市形象只是一个"不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对于某些群体来说简而言之就如天书.云南还是那个云南,丽江还是那个丽江.中国儒家文化的圣地曲阜.纳西文化的宝库丽江以及蒙.藏文化中心的呼和浩特.拉萨等,它们共同构成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多彩的历史宝藏.试问哪里的民族古城最具古朴韵味,恐各有千秋,难辨之最.但若问谁的名声最响,丽江应该当之无愧的奉为上宾了吧.说起丽江旅游的繁盛无

【点睛】丽江旅游乱象非一日之功,相信每年几千万的客流量,有些老板都会抱有"让我一次宰个够"的心态,回头客及城市形象只是一个"不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对于某些群体来说简而言之就如天书。

云南还是那个云南,丽江还是那个丽江。

中国儒家文化的圣地曲阜、纳西文化的宝库丽江以及蒙、藏文化中心的呼和浩特、拉萨等,它们共同构成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多彩的历史宝藏。

试问哪里的民族古城最具古朴韵味,恐各有千秋,难辨之最。但若问谁的名声最响,丽江应该当之无愧的奉为上宾了吧。

说起丽江旅游的繁盛无疑要将1996年的丽江地震作为分水岭,其实地震之前的丽江实则已然颇具盛名,很多国外背包客都会造访丽江,而地震之后随着国家重点援建及各方支援,转年的游客吞吐量似乎已在百万上下,而后纳西古乐"火"了之后,开始于全国范围内声名大噪,兼之"艳遇之都"的各方炒作,丽江旅游问鼎峰顶的步伐越走越远......

但是,近年来,丽江似乎并不平静,一件件的"暴力事件"被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一幕幕的"拨乱反正"被有心人当做刻意挽回形象的手段。甚至国家层面亲自介入当做典型整顿丽江旅游。2016年9月1日,经整改验收,丽江古城戴了长达11个月的"严重警告"的帽子被摘掉了,但各种"绯闻"依然是斩不断理还乱。

先是春节前曝出有女性游客被恶意毁容,春节期间又有游客在某餐厅遭遇殴打。根据当地警方的通报,前起案件中的施暴者已被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而后起事件中的打人者也已被行政拘留并处以罚款。

近日曝光的"春节期间游客在某餐厅遭遇殴打"真相视频,所公布的视频为"选择性曝光",内容疑似顾客刻意刁难店方,酿成一起群殴事件。

事后大多店商表示,这件事怎么就把丽江抹黑了。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但风不止树依然想静一静。"我希望大家都做一个全面的真实的了解,但我也不希望像现在这样子又倒过来,说就是活该被打,这也是不正确的,我希望所有的网民都能够公正的冷静的对待任何一个网络事件,一定是有两面性的,大家这样互相撕互相掐对双方乃至丽江都没有任何好处。我们打人是错了,我们认错,我们深刻反省、自己改进,共同去创造文明的丽江、中国的丽江、世界的丽江。"

然而,逆转视频片段曝光后,一方依然不依不饶,一方态度诚恳道歉,舆论也由原先的一边倒发生偏转,这就殊堪玩味了。但是,细心者会发现,丽江旅游每发负面新闻,其真相背后仿佛都有"反转"情节或"情有可原"的因素。

丽江旅游有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是全云南都知道的事情。丽江现在是敏感的,稍有风吹草动便会触动圈圈涟漪。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这无疑是对丽江旅游的一个反讽,大多数外地游客遇到"地头蛇"敲诈威胁,报警求助均无果,受害者只有通过社交网络或者媒体曝光才可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而结果却往往是重拿轻放。

负面新闻频发的始作俑者就是极强的地域保护色彩,并且已经造成了一种短期内难以扭转的恶果。其实客观来讲,丽江警察也算是背锅了,相关部门一再高调声明要强力整治治安,但制度却几无变化,每有恶性事件发生都是治标不治本。

丽江旅游乱象非一日之功,相信每年几千万的客流量,有些老板都会抱有"让我一次宰个够"的心态,回头客及城市形象只是一个"不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对于某些群体来说简而言之就如天书。

也许有人会问,丽江饮食很贵,还多为敷衍产品,古城原貌也是后天仿建,甚至纳西表演都是商业炒作而非真实的,很多文化都已损失殆尽,那为什么还有众多游客趋之若鹜的奔向丽江。

因为,十年之前去过丽江的人诉说,那时候的丽江一派古风古色,虽是地震后建的当地民俗仍然亲近,很多游客和纳西婆婆其乐融融。

而如今,丽江本身依然是美丽的,可能的危险也确实存在,但不至于风声鹤唳,有一定的自我防范意识大部分风险还是可以规避的。(记者 伍策、冷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