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吴祖光 吴祖光后辈吴欢 :我家两代人与香港

2017-06-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吴赢.吴祖光-吴新凤霞.吴欢,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吴氏家族一脉书香,代代相传.无论戏剧.文学,还是书法.绘画,均卓有成就,引人瞩目,堪称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家族之一.而这个家族中两代人与香港的渊源,则少有人知.□文/张盛秋"在北京,我是香港人;在香港,我又是北京人."这是吴欢对自己目前身份的形象描述.1995年,吴欢从北京移居香港,几乎是在同一年,他在香港<镜报>上所开专栏即以其幽默锋锐的风格火遍港岛,赢得"香江神笔"的雅号;1998年,他的

吴赢、吴祖光-吴新凤霞、吴欢,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吴氏家族一脉书香,代代相传。无论戏剧、文学,还是书法、绘画,均卓有成就,引人瞩目,堪称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家族之一。而这个家族中两代人与香港的渊源,则少有人知。

□文/张盛秋

“在北京,我是香港人;在香港,我又是北京人。”这是吴欢对自己目前身份的形象描述。

1995年,吴欢从北京移居香港,几乎是在同一年,他在香港《镜报》上所开专栏即以其幽默锋锐的风格火遍港岛,赢得“香江神笔”的雅号;1998年,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由查良镛先生亲题展辞的“奇侠吴欢书画展”在港展出,其时名流荟聚,颇为轰动。在香港这个一切靠成绩说话的高度竞争环境里,吴欢以他惊人的速度很快“立”住了。

然而2001年,已经是香港地区居民的吴欢又静悄悄地搬回北京。似乎没有人能说得清这位一向特立独行,侠气十足的才子因何赴港定居,又因何在誉满香江之后以港人身份返回北京生活。

父辈吴祖光

被迫赴港,创香港早期电影事业

实际上,稍稍回溯一下吴氏家族的历史就不难理解,作为著名戏剧家吴祖光的儿子,吴欢没有理由不对香港抱有一种特殊感情——早在解放前,他的父亲吴祖光就曾因遭蒋介石政府追杀而避居港岛,进而参与开创香港早期电影事业;后又于建国初期应周恩来总理之邀返回北京。

提起父亲的这段经历,吴欢毫不掩饰他的自豪,对于父亲当初赴港的前因后果亦是了解得清清楚楚。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阔别多年的老友柳亚子重聚后甚为兴奋,二人以诗词互答。当时柳亚子正在着手选编一本《民国诗选》,欲选毛泽东的诗词入书,于是根据社会上的传抄本抄了一首七律《长征》,请毛泽东亲笔书录。

毛并没有抄录七律《长征》,却将一阕《沁园春·雪》书赠给了柳亚子。得此词后,柳亚子很快作出了和词并将两词送交《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由于当时发表毛作品必须请示延安,得到毛主席同意,所以后来在《新华日报》上刊出的只有柳的和词。又由于柳的和词“小序”云“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引起人们的极大注意,都希望能读到毛泽东的原词,因而毛词《沁园春·雪》虽然未得公开发表,但已然开始在社会上相互传抄。

当时吴祖光正接替黄苗子、郁风主编《新民晚报》的“西方夜谭”副刊。他从黄苗子处得到抄得不全的《沁园春·雪》后甚为惊叹,为了补足遗漏的几句,他跑了几处,先后把三个传抄本拼凑起来,才凑完整。据吴祖光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唯一的念头便是在我编辑的‘西方夜谭’上把这首词发表出来。

”所以尽管当时通过周恩来反馈回的消息是作者毛泽东认为此词“不宜发表”,但吴祖光认为作为一名副刊编辑,能遇到如此精彩的稿件实在可遇不可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因此擅自于11月14日的重庆《新民晚报》上将此词公开发表了。

当时刊出的标题为《毛词〈沁园春〉》,吴祖光还特意加了一段充满激情的按语:“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词一刊出,立即轰动山城。《新民晚报》也因此被国民党当局发难,被认为是“为共产党张目”。由于当时全国的媒体掌握在国民党手中,共产党一直被宣传为土匪草寇,所以《沁园春·雪》刊出前,国统区的确对毛泽东“能诗词鲜有人知”。

咏雪词刊出后,人们争相传诵,很多学者都感到毛泽东气魄很大,风调独特,不禁拍案叫绝。甚至许多受国民党反共宣传影响很深的人,读后也很佩服,一时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唱和蜂起,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

为了消除毛泽东《沁园春·雪》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国民党方面动员了一大批御用文人对这首词进行歪曲、丑诋。吴祖光本人则因为率先发表此词及创作其他声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作品,而遭到国民党的通缉追捕,东躲西藏,险象环生。

一直很欣赏吴祖光,曾称其为“神童”的周恩来同志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亲自派人将吴祖光送到香港避难。这样因着国民党的追杀迫害,吴祖光不得不远走香港,也因此机缘而成为香港早期电影的开创人之一。

到达香港后,吴祖光很快与夏衍等一批进步文化人一起投身香港文化推广活动中。

1947年,吴祖光在香港自编自导将他的代表作《风雪夜归人》搬上银幕,1948年4月,他又为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写了电影剧本《莫负青春》并亲自执导,在这部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影片中,著名电影演员周璇出演女主角阿绣,并演唱了片中的插曲《小小洞房》、《莫负青春》等歌曲。

在香港吴祖光共编导了《风雪夜归人》、《莫负青春》等四部影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他的话剧剧本《正气歌》所改编的电影《国魂》。这部表现南宋末年新科状元文天祥英勇杀敌威武不屈,最后慷慨就义的电影,不但是香港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而且是最早代表中国电影赴纳参加电影节的影片。

尽管吴祖光在香港只停留了短短的三年,但他为香港早期电影发展所做的贡献,却永远成为香港电影人心中的里程碑。

建国初期,应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邀请,吴祖光离开香港返回大陆,于1949年10月3日回到阔别13年的北京城。

后人吴欢

循迹赴港,续“香江神笔”美谈

对于当年父亲遭迫害而赴港,进而为香港早期电影事业发展而忙碌的那段经历,吴欢自小得知,敬羡不已。1995年,循着父辈的足迹,吴欢赴港定居,开始了他闯荡香江的生涯。

吴欢的名字为白石老人所赐,取道家的“无欢无不欢”之意。他四岁起便蒙受“父荫”尝尽人间冷暖,经历很是独特。在他的身上既有父辈延续下来的异禀天赋,又有着历经几次“运动”磨难而生成的不羁和豁达。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的历次政治变故,不但没有妨碍他的成长,反而成就了他狂狷不羁的气质和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如今的吴欢不但文章、绘画、书法样样精通,而且每样都是信手拈来,收放自如。

尽管成长道路并不平坦,但吴欢自小即随其父吴祖光习文,跟其母新凤霞学画,后来书画又师从张正宇、张仃、黄苗子、尹瘦石、黄永玉等名家。文艺世家的熏陶,巨匠大师的指点,加之他自幼灵慧,其书画才气横溢,个性鲜明,颇具“意在笔先,灵动飘逸”的风韵。

如此一位才华横溢而又狂狷不羁的人物到了香港这个竞争激烈的繁华地,即便在饮食起居方面有着小小的水土不服,但是在精神层面,他无疑是适应香港的。

果然,如他的父亲吴祖光一样,到香港后吴欢很快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为世界华人书画家收藏家联合会会长,吴欢集绘画、书法、写作于一身,其书法和画作在华人社会均非常有影响。少有人知道的是,他1995年赴港定居时是以小说家的身份前来。或许正因为此,香港人最初所知晓的并不是书画家吴欢,而是作家吴欢的政论文章。

入港伊始,吴欢的善侃和思辨在写杂文时便派上了用场,在香港《镜报》上所开辟的“吴欢论坛”大受港人欢迎。此后他相继给多家报刊写文化专论和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发表的文字量亦如他的先人一样,达到百万字以上。吴欢幽默锋锐的写作风格不但为港人所欣赏,而且迅速享誉海外华人社会,他本人很快有了“香江神笔”的雅号。金庸对他佩服有加,称吴欢:“文章立论精当,勇敢锋锐,书画皆有奇气侠气。”

1998年,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吴欢在香港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由查良镛先生亲题展辞的“奇侠吴欢书画展”。展览期间父亲吴祖光亲赴香港为他助阵,整个画展名流荟萃,在香港引起轰动。此次吴欢原本约定与母亲新凤霞一起搞画展的,想不到母亲在当年4月突然病故,这也是他首次画展唯一的遗憾之处。

不过,遗憾总是有各式各样弥补的办法,现在吴欢已经又找到了新的与母亲合作的机会,那就是给母亲的画儿配虫儿。

评剧艺术家新凤霞致残后的20多年中,先后写了26本书,画了数千幅画儿,她画完一幅画,常由吴祖光题字。“新画吴题”在画坛早已传为佳话。自新凤霞、吴祖光先后去世后,大量的画儿藏在家中。画界有人提醒吴欢:你母亲是齐白石的弟子。你的名字又是白石老人所赐,白石老人的工笔草虫无人继承,你学过西画,有造型能力,又有悟性,如果能在你母亲的画作上配上工笔草虫,然后题上字,会有白石遗韵,而且又是一段佳话。

吴欢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开始认真练习工笔草虫——蜻蜓、螳螂、知了,随着不断的观察揣摩和临摹,他画笔下的各种虫儿们开始在画纸上栩栩如生。他开始在母亲的遗作上添加各种虫儿——红牡丹旁飞的是微黄振翅的小蜻蜓,绿叶下爬着的是大螳螂……吴欢非常珍视与母亲的合作机会,他把母亲的画作一幅幅拿出来,细心揣摩该把虫儿画在哪个地方更合适,会令母亲更满意。

在这种创作的交流中,他感觉自己跟母亲又“生活”在一起了,有时配画的时候,感觉似乎母亲就坐在身边,跟他切磋画艺,示意他怎么画会更完美。吴欢感到很欣慰,母亲留下来的画儿有几千幅,如果都配上工笔草虫,工作量非常大,这样的工作,总让他有与母亲仍然很近的感觉。

在香港打拼几年亦颇有成就后,吴欢于2001年又以港人的身份返回北京居住,把更多心思用在书画方面。他很坦诚地评价自己在香港居住谋生的所得:“香港是一个强调自立的社会,没有太多的人情世故,不会因为你是名人子弟就会有特殊关照,一切全靠本事说话。

我很感激香港这个自由港,它使我的个性、我的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我父母的名气当然也给我加分,但更重要的是我自己成熟了,我自己奋斗了,我可以十分坦然地说,我不是靠我父母,但我父母给了我很多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我在香港这个自由社会能生存发展,乃至于取得成就。”

作为全国政协香港地区委员中唯一的画家代表,吴欢用了“香港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变化”这样一句颇有哲理的话,来描述他在京港两地穿梭的切身感受。不过他补充了一点——当然香港回归10年来在文化艺术方面还是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香港在与大陆之间联系密切后,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脚步在逐步加快。

作为名门之后,吴欢非常珍视自己家族的文化传承——祖父吴瀛是著名的书画家和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父亲吴祖光是著名学者、戏剧家和书法家,母亲新凤霞是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作家、画家。书香一脉传承下来,祖辈给了他无尽的“财富”,这种财富并非仅指物质上所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传承。

在他北京的寓所里,处处体现着他对于家族长辈的敬重和理解。客厅中,祖父吴赢和祖母周琴绮与父亲吴祖光和母亲辛凤霞的大幅合影照片,都分列有序地挂于墙上,抬眼可见。爷爷的一块手书牌匾让吴欢最爱不释手,挂在客厅中,吴欢说,坐在沙发上,抬眼望见这块匾,能够时刻鞭策他做人要有准则。

2007年3月,“中国吴氏三代书画艺术展”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举办。

这次筹划已久的展览汇集了吴瀛、吴祖光、新凤霞以及吴欢三代人创作的几十幅书画精品。展览开幕当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夫妇,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及夫人丛军大使到场参观并表示祝贺。潘基文满面笑容地在致辞中表示,这个展览让他有回家的感觉,因为中国文化和韩国文化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吴氏家族的书画创作无疑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展览过去两个多月后,潘基文秘书长似乎还意犹未尽,亲笔写信给吴欢,祝贺他展览获得巨大成功。

从书法到艺术,从戏剧到文学,吴氏家族都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在孙辈吴欢这里,更是在书画、文学、政论等领域齐头并进,各自开花,不愧为吴氏家族最有代表的继承人。

吴祖光1917年出生,江苏常州人,著名学者、戏剧家。中国剧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祖光先生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有《风雪夜归人》《闯江湖》、《花为媒》、《三打陶山春》、《吴祖光选集》(六卷本)等。主要著录有《吴祖光、新凤霞书画集》等。

吴欢生于1953年,现为香港著名作家、书画家。作品《吴欢文集》、《驴唇马嘴集》、《吴欢论坛》、《西皮流水》、《吴欢酷论》等脍炙人口,风靡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