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赵欢 演员出彩但创作人员匮乏 “京剧码头”复兴之路很长
演员出彩但创作人员匮乏 “京剧码头”复兴之路很长
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落幕,烟台京剧院载誉而归,留在南京的,除了美好的回忆还有专家评委的点赞。演员固然出彩,可是,通过艺术节洗礼的“京剧码头”还有一个大问题等待解决,那就是创作队伍人才匮乏的“老毛病”。
演员“老带新”的模式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可没有自己的导演、编剧,作曲、配乐、指挥还是依靠一位退休老人的处境让“京剧码头”的复兴之路充满艰辛。 YMG记者刘晋摄影报道 “老带新”模式引专家点赞 “现在很多院团还是依靠四五十岁的演员撑台面,而给青年演员的机会少之又少。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原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张关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烟台市京剧院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借鉴,也趟出了一条京剧年轻化之路。
” 诚然,国粹艺术京剧的“后继乏人”,一直是传统文化复兴之路上颇为令人扼腕和焦灼的现实。刘东利、李殿清、都基斌、初福奎、秦光荣等剧团“老人”甘愿配戏,让王燕、贺青春等青年演员有了“用武之地”,也保证了剧团的未来发展需求。
2012年,京剧大师李宝春来烟台时,就曾提出京剧艺术的发展,应该让“老戏迷不失望,年轻戏迷有兴趣”。而“有兴趣”的前提就必须年轻、创新,而烟台京剧院的“老带新”模式无疑是很好的开端。
专业导演、编剧真空,阻碍新戏创作 很长一段时间,烟台京剧院始终依靠著名导演何冠奇,可随着何老仙逝,京剧院导演一职处在了“真空”状态。此次参加艺术节的《烟台解放》请来的是广东卫视导演王伟华,《闯王进京》则邀请了烟台艺校的老导演郭昌俭,从这点不难看出,烟台京剧院实在无人可用。
除了导演,编剧也是一大问题,从80多岁的高芳彤到烟台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胜云,没有一个编剧真正属于京剧院。
没有导演,没有编剧,“京剧码头”的新编戏只能“看人脸色”。其实,京剧导演、导演“稀缺”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在很多省级院团也同样出现。“现在懂京剧的导演太少了。
”导演王伟华告诉记者,“说句实话,我都不算专业的京剧导演。虽然我从烟台走出去,虽然我就读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但我现在更多的,还是从事电视导演工作。” 说到编剧,也是如此,京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黄金时代,出了很多新戏,那时,一个大型院团的文学组就有十多个人,很多戏都是编剧跟演员研究搞出来的。
可现在一个专业作者都没有,“不了解舞台不行,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不行,没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不行,没有舞台艺术程式的掌握也不行。
”王伟华坦言,“剧本作者,特别是京剧作者各方制约太多了。再加上经济无法保障,这也许就是无人可用的现实问题。” 一人“饰”三角,音乐依然靠“老人” 翻开《烟台解放》的宣传册,作曲、配乐、指挥都属于一个人———徐健。
这位已经退休的剧团老人依然为烟台京剧奉献“青春”。“没人接班啊。”徐健说出了心里话。“不仅是《烟台解放》,烟台市京剧院创排的所有剧目我都是身兼数职,一人做多人,至少三人的工作。
”徐健对记者说,“京剧的作曲不仅要了解历史,还要了解演员。设计唱腔旋律要‘依字行腔’,‘倒字’是很忌讳的。人们都说的唱腔倒不倒字,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设计者的功力亦或称为技术所为。但凡创作戏,我都要一句一句地教唱,给他(她)们录下来,反复去听、去学,才能把我的创作意图体现出来。
” 在评委会上,专家说“《烟台解放》 没有一处倒字出现,这在许多省级院团甚至国家级院团都很难做到”。这是对徐健的极大褒奖,同时也提出了另一个尖锐的问题,徐健之后,谁能接过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