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凤凰 凤凰卫视《问答神州》问答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
地球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在增加,到2050要达到90亿人口,那你说个,它这个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用这种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要满足人类发展的无限的需求,你不搞低碳不搞绿色怎么支撑的了?
30载环保路,他留待水碧天蓝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北京有这么多的阴霾的天气呢,因为还有最细的PM2.5这种颗粒物,将来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北京市天就真正的会蓝了,现在还是靠天,靠天在治理。
战斗的号角:哥本哈根会议
250年以前,蒸汽机的发明,终结了刀耕火种的历史。180年前,发电机的出现,把光明和温暖带给全人类。杰出的科技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但高速的发展,也对世界环境和气候造成了重大影响。守护家园,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出现,为世界各国在气候和环境问题上的对话搭建了平台。但是在此之后的十数年里,各国之间的争议和纠纷,也一直绵延不绝。在发展权和环境与气候的平衡中,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环境责任和义务的区分里,崛起的中国应当表达怎么样的立场和姿态,正为世人所关注。
我们今天的问答神州,就特别请到了曾经在气候峰会上舌战群雄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先生,请他为我们解读,节能减排的中国力量,从哥本哈根到坎昆的风雨兼程。
2009年12月18日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即将落幕。根据会议安排,当晚中国总理温家宝要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双边会谈。而在中美会谈开始之前,温家宝正在与巴西、印度、南非领导人举行会谈,让与会人员感到意外的是,奥巴马,未经邀约便直接进入了会场。
主持人吴小莉:当时有一个细节是奥巴马总统当时对于每一个基础四国的领导人都说了一个自己的意见,让每一个领导人都表态,在这个压力之下,基本上每个领导人都要表态的时候,您就自己站起来说了一段话,打消了奥巴马总统想强行推动的一项政策,是不是确实是这样。
解振华:有这个情况,但是,因为整个五国领导人在那会谈,总理的,各国领导人的主要助手也都在场,所以在讨论的时候,也要求部长们也做一些解释或者也做一些发言,所以这个部长们在那会上,领导人还是允许我们讲话,发表一些意见,供他们参考,所以这个,这一点还是这个反正各国,你既然是个谈判,肯定会有立场上的一些分歧,在这个时候,你表达一下这个国家利益嘛,这时候就是国家利益了,那你这个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这个在这一点上,我们总理还是觉得其是各国,各国代表,谈判代表部长们,在有些问题上都表明自己的观点。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当时曾有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出席,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解振华:是这样的,期望值有区别,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各国的发展权问题,各国的领导很重视,谈判代表密集谈判,有时候我们各国的谈判代表就一个问题几个字从早晨九点谈到第二天早晨六点,一个问题就能争论到这么长时间,大家频繁的接触,这中间G20,G8 5全是各国的首脑,坐在那讨论这个问题,都希望促进哥本哈根会议有一个积极的结果。
但是希望愈高,落差越大,哥本哈根会议的整个谈判过程充满火药味。各方面互不相让。分歧的焦点在于1997年各国商议的京都议定书框架,是按照当时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勾画的责任和义务,而今时过境迁,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此消彼长,不少发达国家认为他们的负担过于严苛。
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
解振华:其实日本或者是一些国家呢,,主要是考虑在过去签署议定书的时候,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占全球的80%,现在呢发达国家只占,已经变化了,发达国家占了50%,发展中国家占50%,而这个京都议定书的附件一国家呢,只占27%,还有20%是美国排放的,他希望呢,我们减了,你美国也得减,主要的发展国家也都减。
事实上,日本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态度,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的今天,弱化责任,减少负担,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意愿。但是面对全球日趋严峻的气候和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更不愿意在这个时候作出退让。
就在哥本哈根大会开幕式后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来自太平洋岛国斐济的女孩们从主席台的左侧进入房间,在主席台前举起了横幅:1000万个人需要一个公平的、目标严格、具有法律效应的国际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