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 离婚】陈平原和夏晓虹谈学术话人生:学之大者 行于路上

2017-08-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网络上传闻陈平原和夏晓虹离婚的消息,经过多方查证,原来是另外一个叫做'陈平原'的男子离婚,而不是这个陈平原离婚,所以大家不要误会,陈平原和夏晓虹已经是老夫老妻了,经过起大风大浪,我们来看一下相关新闻"有人喜欢将心情摊在纸面上,有人则是把心情压在纸背下.我习惯于后者." --陈平原 "生活是一本大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术研究中的生活是充满生机的,做生活中的思想者是幸福的." --夏晓虹温州网讯昨晚,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分别以<烽

最近网络上传闻陈平原和夏晓虹离婚的消息,经过多方查证,原来是另外一个叫做‘陈平原’的男子离婚,而不是这个陈平原离婚,所以大家不要误会,陈平原和夏晓虹已经是老夫老妻了,经过起大风大浪,我们来看一下相关新闻

“有人喜欢将心情摊在纸面上,有人则是把心情压在纸背下。我习惯于后者。” ——陈平原

  “生活是一本大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术研究中的生活是充满生机的,做生活中的思想者是幸福的。” ——夏晓虹

温州网讯昨晚,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分别以《烽火连八年,弦歌抵万金——中国大学西迁的历史及精神》和《二十世纪秋瑾文学形象的变迁》为题,在温州大学茶山校区举行讲座。而此前一天,记者陪同陈平原夫妇一起漫游楠溪江,听他们谈学术,讲人生。

汽车行驶在楠溪江边,三月暖阳伴着徐徐凉风,空气中弥漫着幽幽花香。陈平原,这位温润儒雅的学者,神闲气定地望着窗外不断交错的风景。“你先接受记者的提问吧,要不一会儿我开口,怕会打扰你说话的雅兴。”陈平原一边笑,一边拿过夏晓虹手中的水杯对记者说:“我平时接受访问的机会多,她比较少,今天你就多问问她吧。”陈平原十分绅士,普通话里夹带着潮州乡音。

夏晓虹素来低调,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近距离接触后,记者发觉这位著名的女教授并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也不是咬文嚼字的寻古考据之人,她身上既有学者的严谨和本真,又不失常人的坦率和生趣。

  行走在风景中

陈平原和夏晓虹的学术成就备受关注,他们的美满婚姻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佳话。这对夫妻档学者,最喜欢的是旅行,一年出行约十次左右。不跟团,不赶场,纯粹自助深度旅游。

“和常人不同,我们的旅行偏向于历史文化类。人家走的地方我们可能没走,我们走的时候肯定比较深入。”对陈平原和夏晓虹而言,单纯领略大自然风光的旅游是比较遗憾的,他们更青睐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旅游。对此,陈平原习惯用文字记录,比如,行走英国后,就有了《大英历史博物馆日记》。而夏晓虹无论去什么地方,都会循着梁启超的足迹,寻找与之有关的东西。这是典型的“学者型旅游”。

学者旅游也爱用镜头捕捉美景。“晓虹,晓虹,你站在这里,我给你拍……”行走在芙蓉古村的蛮石小路上,陈平原似乎发现了一个绝佳的角度,他召唤着妻子入镜。“你稍微过来一点,这样我就能把笔架山和蛮石墙一起拍进去。”

陈平原告诉记者,过年前,他们都会挑选几张本年度旅游的照片,做成电子贺卡送给亲友,这是他们的节前传统项目。明年过年,他们打算挑选一张楠溪江行的照片做成贺卡。

走了那么多地方,夏晓虹说自己最爱的还是云南,那个曾二度行走却还想三顾的地方。但是,夏晓虹真正钟爱的,还是在远方不断延伸的路上,她说:“没去过的地方,更有吸引力。”

“他们两人是我见过的,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八个字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学者。”温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孙良好用六个字来形容这对夫妻:“真学问”,“真性情”。

徜徉在学术里

在陈平原身上,有着很多读书人所倾慕的轶事,包括早年他与导师王瑶教授的“小鱼随大鱼觅食”的经典师生模式;也包括他与夫人夏晓虹教授夫唱妇随的经典夫妻模式。陈平原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喜好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于学术的天地中,在京城学术界有“独行侠”之称。

他曾在《小说史:理论与实践》的小引中写道:“编学术集刊,我强调‘有情怀的专业研究’;写学术随笔,则希望是‘有专业背景的挥洒才情’”。

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学术著述和散文随笔两种文体的严格区分,自认在专业治学基础上,有些人生感慨和社会思考能通过小品文字略为宣泄,借此保持一种人间情怀。这些年,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传统中国如何向现代中国转变,尤其关注文学表达、学术转型、教育制度等问题。

谈及自己的学术经历,陈平原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变化。如,在乡下、读中大、上北大等。而下乡那段日子,是他重要的人生经历。1969年,年仅15岁的陈平原作为下乡知青回到潮州老家。他自嘲第一天出工,扛着两把锄头,走了三公里,就累得不行了。“后来我的手劲就这么练出来了。”

行至古村的一所老宅,见到村民在院子里晒麦子。陈平原上前拿起谷耙,对记者说:“这些我以前在乡下都干过。”说罢,他在篾簟上娴熟地推动耙子,将麦子摊匀翻晒。

与陈平原不同,夏晓虹更像是大家闺秀。在静谧深幽的阁楼里,用一支生花健笔,向世人展示晚清社会的魅力。从康有为到梁启超,从“文界革命”到“五四运动”,从乱世枭雄到女性文化,她把晚清脉络梳理得格外清晰。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学史研究都不太关注晚清。但是,在导师季镇淮的影响下,夏晓虹成为晚清的研究者。

在她眼里,晚清是一个变动不拘的时代。“晚清的很多东西都是没有定型的,它正处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交接之时、之处。交接之时的新境遇、新问题、新文化的冲击,都极大地激发了晚清文人的创造力。”聊到晚清,夏晓虹侃侃而谈。她说,晚清文人思考的很多问题,也就是在那个时代才可以想到。她对梁启超最有“感觉”,从一个人物就能研究一个时代。

夏晓虹与陈平原的学术研究领域各有不同,又恰恰在晚清交汇,常常探讨相关的学术问题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分享在讲座上

对于喜欢旅游的陈平原和夏晓虹而言,此行来温讲座的原因,自然也避不开“之前没有来过温州”这个因素。用夏晓虹的话来说,就是“一是受邀,二是想来看看谢灵运笔下的楠溪江”。

素来关注教育的陈平原,曾在《锵锵三人行》节目中,讲述中国教育问题。这次来温,他开讲的同样是关于教育——《烽火连八年,弦歌抵万金——中国大学西迁的历史及精神》,概述在战争中,中国大学西迁的命运、传统以及精神等等。

在陈平原看来,晚清后西化最彻底的其实是教育。中国大学的意义,不仅仅是教学及研究,更包括风气的养成、道德的教诲、文化的创造等。但是,今天的大学已经不再是传统书院,传统书院是以人格培养为中心的。

“中国向西方学习教育,这个过程中的得失成败是必须要思考的。”陈平原表示,这几年,他在各个高校演讲,谈中国传统的大学之道、近现代的大学之道、时下几乎全面西化的大学教育等。

在世界教育史上,没有出现过类似中国主要的100多所大学全部西迁的情况。陈平原认为,这个过程中的故事,对我们理解中国大学的成长很重要。

研究晚清的夏晓虹,此行带来《二十世纪秋瑾文学形象的变迁》。夏晓虹说,这本来是很长的文章。最初动笔是在SARS那年,去耶鲁参加会议前酝酿的“秋瑾在二十世纪中国”。谁知刚写了一个开头,那边因为SARS取消了会议。之后,夏晓虹不断延续这个课题,诞生了《二十世纪秋瑾文学形象的变迁》。

这场讲座从秋瑾在晚清的情况说开,分析其在民国初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及九十年代文学形象的变化等,进而分析时代思潮的变化。

人物名片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大学十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等著作三十种。

夏晓虹:1953年生于北京,1984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与社会文化。著有《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诗界十记》《晚清文人妇女观》《旧年人物》《诗骚传统与文学改良》《晚清的魅力》《晚清社会与文化》《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阅读梁启超》《晚清上海片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