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心理师报考条件 心理师报考条件

2019-1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心理学课程培训 本课程可以帮助咨询师学会使用DSM-5进行五轴诊断,从症状.人格.身体.社会因素.总体功能五方面系统地评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这是国外培训咨询师的硕士必修课程. [课程纲要] 变态心理学介绍:发展.分类及诊断应用之概述 精神异常(psychotic disorder)或精神病(psychosis):以精神分裂症为主要介绍及案例分析.神经质异常(neurotic disorder)或精神官能症(neurosis)的精神疾病介绍与案例分析.心情疾患(mood disorders):以忧

心理学课程培训 本课程可以帮助咨询师学会使用DSM-5进行五轴诊断,从症状、人格、身体、社会因素、总体功能五方面系统地评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这是国外培训咨询师的硕士必修课程。 【课程纲要】 变态心理学介绍:发展、分类及诊断应用之概述 精神异常(psychotic disorder)或精神病(psychosis):以精神分裂症为主要介绍及案例分析、神经质异常(neurotic disorder)或精神官能症(neurosis)的精神疾病介绍与案例分析、心情疾患(mood disorders):以忧郁症及躁郁症为主要介绍与案例分析 人格异常(personality disorder): 以反社会人格异常(antisocial personality)、边缘性人格异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及自恋狂(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为主要介绍及案例分析、性变态(sexual disorder)、饮食偏差(eating disorder)及睡眠偏差(sleep disorder)、精神医疗工作者的资源系统:精神医疗环境、亲友支持系统及工作者的自我调适、个案分析与督导。

一级心理师报考条件 心理师报考条件

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 “家庭系统排列”是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经近30年研究发展而来的一套深入快捷有效的家庭治疗方式,因其直觉经验的形式、现场释放的深度和化解疗愈的功能,近年来迅速成为临床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一级心理师报考条件 心理师报考条件

透过家排可以把家庭中的事实与隐藏的动力呈现出来,动力常以家庭成员觉察不到的强大的力量引领着每一个人,这种动力来自亲族多代成员之间的连接,包含着家庭运作的内在归属、次序和平衡。

一级心理师报考条件 心理师报考条件

海灵格称之为“爱的序位”,当它一旦因不被尊重和接受而失序时,会导致情绪困扰,进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出现严重问题和冲突,乃至出现酗酒、成瘾等癖好以及躯体反应、疾病等等。 幸福家庭有其幸福之道,通过家排,洞察爱的序位,找出失衡的动力,揭示问题的根源,让爱恢复流动,藉此解决生命中的困扰,使它不会传递给无辜的下一代。

家有家道,循道而行,家则圆融和谐,人则愉悦健康;平凡的幸福,自然的存在。

本次工作坊聚焦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这两个核心家庭主题,特邀国内知名心理专家王金丽教授作为课程导师,引领大家学习、体验家庭系统排列技术,探寻幸福家道。 课程收益 理解家庭系统排列的基本理念; 体验家庭系统排列的关系序位; 寻找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隐藏动力; 领悟到让爱和谐持久流动的幸福家道。

适合人群 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培训师、社会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任何对家庭问题感到困扰以及对家庭系统排列有学习意愿的人士。

复仪心理沙龙活动系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催眠师,OH卡咨询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会计专业经济学学士,德国法兰克福(奥德)大学欧洲研究硕士,从事决策管理咨询多年,具有丰富的OH卡咨询经验。 活动简介 什么是OH卡? OH Cards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潜意识直觉卡,是一种心理投射测试工具。

OH Cards是心灵的镜子,借助88张图卡和88张文字卡的不同组合,让玩它的人籍着这面镜子,可以更加了解自己,整理潜意识这个心灵仓库。

OH卡沙龙目的 借助OH卡,让参与者体验自我觉察、自我探索的过程。 沙龙活动内容 OH卡介绍(OH卡的组成和功能) 在导师的引导下,开展三步体验: 1)个人OH卡体验 通过抽取、选择、描述,让参与者体验自我与画面、文字互动下的共鸣,感受当下的自我。

2)两两OH卡体验 两人一组。每人各选择1张图卡和1张字卡,相互进行描述。目的是让参与者同时体验如何做一个倾听者和沟通者,体验与平日沟通习惯的不同。 3)更深层次体验 结合特定主题,选择图卡和字卡,进行描述和倾听,开展2轮。 活动对象 仅限20位复仪“定” 级及以上会员按报名顺序,先到先得。

“萨提亚”到底是什么 萨提亚亲子沟通方式是我们新近接触到的全新事物,有些有趣的理论和有效能的方式,不光是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更能有助于个人成长,所以《行报》抓紧分享给大家。 以下内容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我觉得很有趣: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都能在你的家庭里找到根源,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这是通过我的语言系统转化得来的感言。按照奚菁老师的专业说法应该是“一切人际关系都能从原生家庭里找到相似的影子”。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是我们血缘上最亲近的人。在相对外界各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所有产生的问题,都能从最亲近的人身上找到参照。“这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这又像在变魔法。“举个例子。你作为一个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处理不恰当,你不喜欢某个老师。或者你是个普通职员,跟老板之间并不十分融洽。老师和老板,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权威。在原生家庭中,这两种身份有投射,那就是主要担当家庭权威的父亲。

”奚老师代表的心理咨询团队明确告诉你,“处理不好师生、上下级等关系,也许问题出在你和父亲的关系处理上。” 同样的,当你成为一名父亲,你和你的孩子之间发生的任何联系,都将影响到孩子未来与别人的各种关系的处理。

“这就是萨提亚的核心理论。”奚老师这样看待“原生家庭说”。 弗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一位1988年就已仙逝的美国老太太,她是家庭治疗流派创始人,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毕生致力于改善家庭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的研究,代表作有:《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等。

奚老师所服务的萨提亚亲子关系工作坊,就正在做这样一件事:将萨提亚这种有效的心理沟通模式运用于解决各种常见的家庭关系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亲子关系的改善和个人的成长、发展。

在上海,萨提亚亲子关系工作坊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寻求亲子关系问题咨询和解决的重要渠道。 案例往往这样开头:一个屡被评上三好生的全优生小女孩得了抑郁症…… 一般人的反应是:“哎呀,这都什么世道,噶小的小孩也会得忧郁症啊”。

或是指责教育机构:“一定是学校里学业压力太大了,作业么不好布置那么多的,升学摇号也残酷”。

或是控诉环境:“一定是环境变化太大,食品么太不健康,小孩子都早熟的”。 少部分的人会把将信将疑的眼光投给小女孩的家长:该不会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吧? 奚老师所知道的事实如下:小女孩的父母之间产生了较严重的感情问题。

父亲转身而去,母亲一昧地指责父亲,儿子与母亲处于同一战线共同指责父亲。女儿试图劝阻父亲归来,可父亲迫于妻子和儿子的指责压力不思归。女儿受挫,母亲到后来迁怒于女儿。在夹缝中的女儿便化压力为动力,将注意力转至学业,继续紧张。

压力得不到纾解,全优生的女儿崩溃抑郁。 这个家庭关系问题的案例,在萨提亚亲子工作坊里会被心理学专家们编排成一种用肢体语言能够呈现的场景。每种内在心理活动被外化成肢体语言。

“指责”是伸直手臂,戳出食指,向着被指责的对象。另一只手叉腰。“讨好”是单膝跪地,右手掌心向上托举,作邀请舞伴状。“超理智”,即喜欢说大道理,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头仰向天花板,得意状。“打岔”,即不予理睬和冷漠,肢体语言表现为:转身。

于是上述案例表现为:父亲在最右边,坚决转身。母亲和儿子处在中间位置。女儿在最左边。母亲伸出两手的食指,分别指向丈夫和女儿。儿子双手“指责”父亲。女儿缩在墙角,作恐惧状。

当内心活动表现为外在的“戏剧式站位”,对于原本困惑于案例本身的人,解决方法突然变得一目了然:母亲调整心态,拉回父亲;父亲回心转意融入家庭;儿子放下指责的双手,不必再承担维护母亲的角色;女儿得到其余三位家庭成员的鼓励,走出抑郁。

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 看起来让人头疼不已的“家务事”,变得容易处理起来。 “关键在于母亲最先的觉察。”肢体语言的展示中,扮演“母亲”这一角色的人,首先觉得长时间伸直手臂“指责”,手臂会酸,觉得指责是件累人的事(而平时我们多半以口头的形式指责,情绪的激动让生理上的感受变得不明显),开始不想保持“指责”的状态,手会有意无意地放下来。

“母亲”态度的缓和,成为“父亲”让步归来的关键。

然后就像连锁反应,最终用家庭温暖这剂良药缓和女儿的抑郁。 “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自己与自己内心的交流。总是被生理第一反应冲昏了头脑,缺乏对内心的解读。”奚老师说起有一些总是埋怨的家长。

“他们总是责怪小孩不够乖、不听话,上进心不足。但从未想过追根究底去寻找孩子产生这种差异型行为的根源。有时候,往往可能是父母本身不够自信,需要将孩子的优秀作为装饰品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为什么我那么爱这个小家伙,平时买最好吃的、最贵的给她,一到生病,她还是变本加厉地索取大人的爱?”奚老师明确告诉你:也许孩子最想要的并不是最好吃的和最贵的衣服,她需要你对她其他方面加以关注。

生病就是一个好机会。

你要慢慢去发现孩子的真正所需,然后再对症下药。 “我们要学会如何与自己在一起。倾听自己的心声,养成表里一致的表达习惯。”奚老师所要纠正的误区是:一,内心交流并不表示自我暗示后,将自己的真正意愿进行打压、隐忍,这反而会蓄积内心压力,不得释放终将崩溃。而是在内心交流之后,必然付诸于外部解决措施。二,表里一致地表达,并不意味着可以在任何场合无所顾忌地宣泄情绪。而要建立在妥善自我沟通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