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朝鲜 麦克阿瑟·比尼恩洲亚洲首展于香港揭幕

2019-03-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立木画廊的麦克阿瑟 · 比尼恩展览"Hand:Work II"现场图片.图片由艺术家及立木画廊纽约,香港及首尔;Massimo De Carlo画廊米兰,伦敦及香港提供.拍摄:Owen Wong5月22日,美国艺术家麦克阿瑟·比尼恩(McArthur Binion)亚洲首展于香港揭幕.展览由立木画廊与Massimo de Carlo画廊携手举行,该画廊亦将在其香港展览空间举行比尼恩的作品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让公众得以欣赏这位年届72岁的艺术家之最新力作.立木画廊将于今天下午6时至8

立木画廊的麦克阿瑟 · 比尼恩展览“Hand:Work II”现场图片。图片由艺术家及立木画廊纽约,香港及首尔;Massimo De Carlo画廊米兰,伦敦及香港提供。拍摄:Owen Wong

5月22日,美国艺术家麦克阿瑟·比尼恩(McArthur Binion)亚洲首展于香港揭幕。展览由立木画廊与Massimo de Carlo画廊携手举行,该画廊亦将在其香港展览空间举行比尼恩的作品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让公众得以欣赏这位年届72岁的艺术家之最新力作。立木画廊将于今天下午6时至8时在中环毕打行举行开幕酒会,为这位艺术家的香港个展揭开序幕。

麦克阿瑟朝鲜 麦克阿瑟·比尼恩洲亚洲首展于香港揭幕

比尼恩在专业生涯中,他从不以艺术家的身份局限自己。他于1973年在名闻遐迩的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毕业后,开始其独树一帜、创意无限及自我指涉的创作方式。其后,他迁往艺术气氛浓厚的纽约,认识了尚米榭?巴斯奇亚(Jean-Michel Basquiat)、布莱斯。

麦克阿瑟朝鲜 麦克阿瑟·比尼恩洲亚洲首展于香港揭幕

马登(Brice Marden)及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等艺术家并开始与他们合作。1980及1990年代期间,比尼恩的创作风格转变,从姿态抽象风格(gestural abstraction)演变为日趋简约却色彩缤纷的几何抽象风格。

1980年代开始,他产生了创作“下意识”(under-conscious)绘画的想法,开始在作品中使用生活材质,在其随笔画下,层层迭迭地运用各种参照材料。

1990年代中旬,个人纪念性物品亦成为比尼恩作品创作的元素,而于2000年代初期,他将其个人电话簿、出生证明及家庭照的副本组合在密麻麻的手绘网格下,开创了这些美学元素的独特融合。这些作品均于2017年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首度亮相。

在比尼恩的眼中,个人身份文件是其社会生活的总和,涵盖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公民身份、职业及家庭生活。他在最新的 “Hand:Work:II”画作系列中,运用连串错综复杂的层迭标记手法,将自己的手融入作品中,揭示其艺术创作花费大量时间与精神的特点,展现他凝聚于单一画作中的众多姿势与动作。

比尼恩在作品中的大胆用色亦带有自我指涉的性质,追溯至他于1980年代开创出 “下意识”绘画手法的最早期画作。在这些作品中,比尼恩将颜色明亮饱和的油彩广泛涂于他昔日电话簿的影印页面上,重新创造在他早期画作中的鲜明色调。

比尼恩借着将自己的手融入作品中,将其整体创作推向崭新的概念领域,扩展至包括表演式自画像。近年,比尼恩在同辈艺术家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结合“后极简”时代对崭新商业级材料(在比尼恩来说,就是油画棒)的热爱,以及更为个人化的极简主义创作手法,将他个人经历在看似简单的画作中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