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与座山雕对话 杨子荣老战友董中松:曾帮杨子荣押解“座山雕”

2019-08-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子荣老战友董中松:曾帮杨子荣押解"座山雕"董中松,林海雪原,小董,杨子荣,座山雕,高波烟台社会水母网4月7日讯(烟台晚报记者 邹春霞 摄影报道) 他是杨子荣战友,曾配合杨子荣一起活捉"座山雕";他曾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上甘岭战役.杨子荣与座山雕对话 杨子荣老战友董中松:曾帮杨子荣押解"座山雕"昨天,记者在烟台某干休所再次采访了这位经历了无数战争洗礼的老人.他,就是小说<林海雪原>中"小董"原型---现年92岁的董

杨子荣老战友董中松:曾帮杨子荣押解“座山雕”

董中松,林海雪原,小董,杨子荣,座山雕,高波

烟台社会

水母网4月7日讯(烟台晚报记者 邹春霞 摄影报道) 他是杨子荣战友,曾配合杨子荣一起活捉“座山雕”;他曾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上甘岭战役。

杨子荣与座山雕对话 杨子荣老战友董中松:曾帮杨子荣押解“座山雕”

昨天,记者在烟台某干休所再次采访了这位经历了无数战争洗礼的老人。他,就是小说《林海雪原》中“小董”原型———现年92岁的董中松。

他是进步学生作为骨干充实部队

削瘦了,白头发多了,耳朵背了,曾经高大的身材佝偻了……相比15年前记者采访董老时,他身上多了不少岁月的痕迹。然而,他的思维仍然清晰,一些细节仍然历历如昨。

杨子荣与座山雕对话 杨子荣老战友董中松:曾帮杨子荣押解“座山雕”

董中松是海阳人。谈起和杨子荣的交集,董老说,1945年,杨子荣参军加入的就是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这是原刘公岛汪伪海军起义后被八路军收编的军队。董中松当年18岁,是山东最高学府———胶东公学(现鲁东大学)的进步学生,作为骨干充实部队。这支队伍也是后来林海雪原剿匪的牡丹江一团,二团的前身。

杨子荣与座山雕对话 杨子荣老战友董中松:曾帮杨子荣押解“座山雕”

1945年10月24日部队离开龙口,渡海赶赴东北:“在莱阳水沟头,当时在包饺子,紧急集合后饺子也没吃上,每个人给了一包烙好的饼,上船后就往东北去了。” 董中松说。

“当时,曲波是我们四中队政委。”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行军作战,部队一路扩军,董中松也被任命为二团一营一连二排排长。

“那时候,我们一营是主力。”董中松对到海林后正月十五的鹿道一战记忆深刻。因为刚到东北,没有体会过北风呼啸的战士们不少都冻伤了手脚。董中松的脚被冻起了个鸡蛋大的水泡,军医给他用刀割了个口子,将里面的水挤出后,又塞上棉花,包上了布,走起路来疼得龇牙咧嘴,就是这样,他还是一瘸一拐地参加了攻打镜泊湖南湖头的战斗。

揭密杨子荣为何会“匪话”

“我是在牡丹江认识的杨子荣,他在侦察连当排长,我在二团一营一连二排当排长。”说起侦察排长杨子荣为何会匪话,董中松向记者解密:一次,在剿匪战斗中,我军曾剿获土匪的战利品,其中,有一本形状类似现在手机大小的小册子,小册子有点像现在的口袋书,书名叫《海底》,里面是铅字印的。

识文断字的董中松开始琢磨起这本小册子,里面有一问一答,杨子荣就知道这是土匪黑话的“对答本”,杨子荣将此书拿去,细细地琢磨了好长时间。

董中松还为记者表演起土匪黑话来:“老大贵姓?”“在家姓董,出门姓潘。”“香头多高?”……这些行话在董中松老人这里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记者仿佛看到杨子荣在“智取威虎山”中的经典对答:“脸为什么红了?”“防冷涂的蜡!”……

董老表演完后,叹道:“杨子荣是个有心的人,他把那小册子上的土匪黑话记了个滚瓜烂熟,十个座山雕也被骗过去了。”

同杨子荣一起押解“座山雕”

作为杨子荣的战友,董中松有过多次和杨子荣并肩战斗的经历。

有一次在黑瞎子沟,有村民报告,自家的牛被土匪抢了去,董中松奉命带领一个排进山查找土匪的踪迹。在山根处找到几个牛脚印后,再也不见了踪影。

回去向曲波汇报后,曲波带着杨子荣、董中松及战士们再次来到牛脚印失踪地点,太阳快落山了,大家也没找到什么,一个个无精打采地坐在地上啃着冻高粱米饭团子。

杨子荣说:“不管怎么样,得有水,有水才能生存。”上哪儿去找水源呢。杨子荣说:“有冰就有水,咱往半山腰走吧。”到达山腰,果然发现了人的脚印,但一会儿又不见了,战士们兵分两路,在山腰细细地搜查起来。

不一会儿,发现了个土匪,那个土匪见到有生人,疯跑起来。翻过小山就是土匪们住的地窨子,土匪们枪都没顾得上捡就逃跑了。杨子荣和董中松一看,原来地窨子旁边10米远,就是一个常年不冻的暖泉,地窨子里有个汽油桶,桶里烧着木头,屋子里非常热,有的土匪连棉衣服都没穿就跑了。大伙检查了一下,锅里还煮着牛肉。

第二天,战士们回到了黑牛背。一位大个子土匪实在冻得受不了了,来找队伍投降。那几个逃跑的土匪,冻死了几个,他因身体好愣扛了过来。他交代说,抢走老百姓的牛后,他们就将牛分解了,几个人分开倒退着一个踩一个的脚印,最后那个用笤帚将脚印扫没了,没想到最后还是没逃过去。

杨子荣去围剿“座山雕”那一次,董中松前去接应。因“座山雕”走不动路,他们就到老乡家里借了个朝鲜族大轱辘牛车,让“座山雕”坐车走。

一上车,这个老头一直在“唉唉”地叹气,杨子荣笑道:“咋的?没想到叫我一小小的侦察排长给抓了吧!”这次就是董中松对杨子荣最后的印象。

“杨子荣是打‘郑三炮’时牺牲的。那时他枪冻住了,打枪没打响,他躺在那当场就牺牲了。”董中松回忆,杨子荣牺牲后,都是连以上的干部抬的棺材,葬在海林东山上。

杨子荣最后一张遗照中就有董中松

董中松一直珍藏着与杨子荣、高波等战友的一张合影,这张合影,也是杨子荣、高波英雄的最后一张遗照。

这张照片,是1946年10月1日,牡丹江军区二团在海林召开战斗英模大会,会后团里组织杨子荣、高波等英模合影留念。

照片上共16人,此次表彰11位战斗英模,他们身上穿的白衬衣是部队对英模表彰的奖品,其他穿军装的是参加会议的工作人员。

照片上这16个人,只有现住大连95岁的王学俭,现住成都94岁的王希良,以及现92岁的董中松三人在世,三个人的年龄加在一起281岁。

在照片上,个子高大的杨子荣站在最后一排(后排左三),杨子荣微微眯着眼睛,身着白衬衫,剃着小平头,既没有留着小胡子,也没有戴军帽,看起来也不那么瘦。

高波站在前排(右四),站在高波旁边撇着一条腿的(前排右五)就是董中松。记者了解到,这张珍贵的照片现已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得知老战友相继离世几度哽咽

1947年7月,董中松离开了海林,到三十八军一师三团任文化干事,并参加了辽沈战役南下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最危险的是在朝鲜战场,那时候,我带领全营600多名战士参加了上甘岭战役。战斗三、四天后,600多人剩下100来人,四个营职干部只剩我一个活着。”提起抗美援朝战争,董中松泪水又溢了出来。

“600人啊,那么些人啊,能活下来的太少太少了。”董中松作为林海雪原及众战役的幸存者,一个个牺牲了的战友的面孔,久久地在他面前回旋,记者的追问,深深地触痛了这位92岁老人的伤痛,记者也感到深深地内疚。

高心意走了,张仁财走了,宫利行走了,徐成芝走了……“南京的、广州的,北京的,我都联系不上了。我的老战友,他们走了,也没有人告诉我,我想他们啊!”得知老战友相继离世,董中松几度哽咽。

在现场,记者拨通了《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爱人、书中“小白鸽”原型96岁刘波老人的电话。董中松老人得知刘波还健在,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直拍手。他一再说,一定要保持联系,要不好多老战友又联系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