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区别
导言:看本文之前可先阅读《道家宇宙观》一文,建立一个宇宙观。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相传为伏羲和文王所作,分属于先天和后天两个体系。从三界宇宙论来看,“先天”即是宇宙本有的一个高维度能量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宇宙是一个静态,虽有能量在运动,但不讨论,属于上三界,在上三界中所关心的是构成宇宙的能量结构,于是就有了先天八卦的空间排列描述这一状态。
而“后天”即是宇宙相对低维度能量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宇宙是一个动态,属于中三界,在中三界中所关心的是宇宙能量的运动态势和能量本身对下三界中的物质、人事的作用力,遂有后天八卦的空间排列描述这一状态。
宇宙的起源对人类来说始终是一个谜,现代天文学也一直在探索,我认为先天八卦的排列能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
先天八卦的排列并不是古代所画的二维平面图,而是一个三维球状图,其中乾、坤两卦是位于球体的两极,如同地球的南、北两极的极点,这也就是《系辞》中所说“天地定位”的本质,表示宇宙诞生一开始需要阴阳两个极端的异性能量作为支撑,同时乾、坤两极中有一个能量通道贯穿其间,阴阳不可永久对立,需要交融,由“德”统御阴阳(乾坤)。乾卦三个阳爻为纯阳,立于上;坤卦三个阴爻为纯阴,位于下,构成了宇宙最初的结构模式。
之后由于乾、坤两极不断向对立一极输送至阳、至阴的两种能量,使两者在中间混合,便带有了一些混杂的能量进入两极,有的能量阳中带阴,有的能量阴中带阳,阳中带阴的能量进入乾极,阴中带阳的能量进入坤极,就如同太极双鱼图中的鱼眼,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些混杂型的能量是不能顺着中间的能量柱进入对立一极的,只能从前后两条通道进入,遂有坎卦和离卦代表这一类能量走球状结构上的一个圈。这是宇宙生成的第二步。
第三步,坎、离所代表的混杂能量再次进入乾坤两极进行第二次混合,遂有离卦变成艮、震两卦的情况,坎卦变为巽、兑两卦的情况,这四种能量形式的产生是由坎、离两种能量结构与乾坤交融时按一定机率结合产生。在先天八卦图中,震、巽相对,艮、兑相对,相对的两个能量异构体组成一个能量圈环绕在球体的外侧,这样,先天八卦的球状模式图就成型了。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只要初爻为阳爻的都是阳卦,说明肯定是阴性能量在乾极中结合后产生的阳性能量体;只要初爻为阴爻的都是阴卦,说明肯定是阳性能量在坤极中结合后产生的阴性能量体。
在二维平面图中可以看到阳卦全挨在一起,阴卦也相同,将平面分成阴、阳两个区,靠近乾极的阳区排兑卦,因为兑比震卦多一个阳爻,阳性能量大,同理在阴区靠近坤极的卦象排艮卦,因其有两个阴爻,阴性能量大于巽卦,至此,在二维图上阴阳区的卦象排列是按能量大小渐变式排列,在三维球体上也依然符合这个规律,但不能考虑乾坤两极。
这样,宇宙的基本衍化框架已经确定,从下三界物质态的天体衍化、星系的形成以及中三界人体的经脉系统来看无不符合这个先天八卦的球状结构。
在后天八卦的排布中并不像先天八卦的排布是一个球状结构,其本质还是说明宇宙中阴阳的能量消长变化,重在说一个理,同时阐述了不同属性能量的时间与空间特性,因此用二维平面图也没有关系。
从先天八卦的演化模型结构中我们已经可以知道所谓的八卦,实际上本质就是能量,只是形态、结构、属性不同,共分为八种。从阴阳能量消长的角度看,后天八卦中北方坎卦为阳气初萌,阴气正盛,从北方顺时针转向南方,依次为艮、震、巽卦,最终至离卦,为阳气正盛,阴气初萌,从南方顺时针转向北方,依次为坤、兑、乾卦,最终至坎卦,完成一个周期,前半周期为阳长阴消,后半周期为阴长阳消。
故古代以一年四季的变化来配后天八卦,目的是为了更为形象地说明阴阳的消长。而《说卦》中将八卦可类比取象的事物作出了相应的罗列,这样的对应法其实已和先天八卦中的八卦含义完全不同,总结下来,后天八卦的意义更多考虑了以下两点:
1、中三界中阴阳两种能量的消长,以及八种能量各自的时空位置。
2、中三界中的能量在下三界这样一种纯物质态中无法显现出来,故以“势”或“力”的状态潜伏在物质或物体中,在后天系统的类比取象中,卦象已经和能量消长以及物体和物质中的“势”或“力”相连接,并能代表这些物质。
通过上述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后天八卦的应用性远大于先天八卦,主要掌握住中三界能量的变化,如果知道相应的时间、空间条件,再利用后天八卦里中三界的能量与下三界的物质或物体所建立的联系,就能够掌握任何时间、空间下,下三界中可发生的事情。道门中的山、医、卜、星、相五类道术即是易学原理的具体应用。
在宇宙诞生后,必须先构建起一种能量框架,保证整个宇宙的稳定性,接下来,再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让能量运动起来,并以能量带物质一起运动,因此,古人会说“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这样一种“体用”关系,而先天与后天八卦的差异一定要放在整个三界宇宙中去看就能更加系统地认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