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高中课文】《逍遥游》的读后感

2019-06-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逍遥游高中课文]<逍遥游>的读后感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逍遥游高中课文】《逍遥游》的读后感

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

【逍遥游高中课文】《逍遥游》的读后感

但这些在庄子眼里则是汲汲于名利,求一己之浮名。而“无为”才是一种大智慧。

我觉得庄子和惠子间的辩论更能阐释这个道理。惠子先举例说,种一树,得五石之重的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捂之”。有如此大的瓠,却因其无用,将最终将

【逍遥游高中课文】《逍遥游》的读后感

它击碎。惠子以此来讥讽庄子的逍遥神人之说。庄子用使手不皲的药的例子来讽刺惠子不能善用其无用,嘲笑惠子一窍不通。

惠子不服,又将庄子比成橒树,大而无用。庄子反击道:“子独不见狸狌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以此来比喻小知之人,卑身谄媚以求功利,俟其机会如狸狌伏身以候敖。“今之者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庄子自喻,虽然树大而无用,但你世人也不必用它,把它放任在无用之地,它也可以怡然自得,有何不可?圣人无求于世,所以不为世所伤。

也许你还会觉得庄子思想难以实践。但是,就拿做官来说,不同的人初衷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为了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却是真正心忧天下,一心为民,看待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只求心安,这样的人算不得是祈求浮名。也就和庄子之说不相矛盾了。

我一直思考,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某一日我恍然顿悟,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

人们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由此可见,追求心灵的自由是亘古永恒不变的旋律,寄予着人们对生活最纯净最神圣的渴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充裕已满足不了人们心灵的需求,富裕的物质和丰富的生活也让人们的心灵不再平和与安宁。

无休无止的繁忙充斥大脑,紧张的竞争和压抑使人们喘不过气来。于是,人们开始向往心灵的自由,挣脱世俗的桎梏和束缚,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繁琐中寻求自由,在复杂中感受轻松。有了精神的追求,我们才能寻找到美,才会审美。为了幸福与自由,为了生活的美好,我们要放开心态,用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和情趣,努力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庄子有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确,心若自由,如沐长风。然,在当今这个压力重重,危机四伏的竞争社会里,有几个人是身心自由的呢?

或许认为单身是自由的吧,可又因为年龄大了尚未成婚而忧伤烦恼;或是结婚了,又因为婚姻的不幸而离婚而感到

自卑,你就不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了。没工作是自由的吧,可又因没有事业而努力不成,或是有了工作又没有干出一番事业或是事业不很理想,或是没有达到顶峰而懊恼吧。这些琐事烦恼更加让人不得片刻的自由了,不自由的理由和解释实在太多太多。

心灵的自由不是逃避,也不是为所欲为。正如华盛顿所言:如果自由流于放纵,你会迷失在这自由深渊。自由是真诚、坦荡、纯净、追求梦想、热爱生活的心,是豁达开朗的心态。总之,心灵纯洁自由的人,生活是充满甜蜜和喜悦的。

我想,世界上自由之人有两大特点。一是思想豁达,内心平和,热爱生活。二是能够主宰自己,坚定地争取维护自己的自由。生活中我们欠缺的是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自主地主宰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无论是总看别人怎么生活,还是生活给别人看,活在别人的眼里的生活方式,都是典型的心灵的不自由。

《时尚》客座总编辑翁菱认为,生命在世注定要面对灵魂的孤独,但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在黑暗中寻找坚持,在繁华中享受寂寞。的确,心灵的自由在自己,不是别人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为自己寻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好居所,过着悠然自由的洒脱生活;旷达狂放,自由懒漫的嵇康喜好打铁,铁铺子就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

个小型游泳池,打铁累了就泡会泉。回归自然,“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这样随性自由的生活好不自在!

此外,心灵自由之人一定是经常徜徉于书海之中的。文字能够荡涤心灵的浮尘,使原本嘈杂的世界在顷刻间被那飘飘落落的宁静沉淀下来,使心灵自由地飞翔。又比如,试想一下,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灵动的音符跳跃在青山绿水之间,心灵是否能够感受到那份博览大山大水的喜悦与自由呢?于是说,想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就绝不能错过美妙的音乐。

诚然,追求心灵自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但只要保持着一颗对自由的尊崇与信仰之心,幸福与快乐就绝不会离你而去。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精髓,也是历代文人学者参悟研读的对象。与倡导积极入世的儒家孔孟之道不同,老庄思想提供了一种与传统主流意识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即无为与逍遥。但是,在老庄之间,也存在着差别,老子的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子的无为并非真正的无为,他只是以无为为引来引出有为的论证。而庄子的思想,则是真正的无为,即追寻精神的绝对自由。

追寻精神的绝对自由,是庄子思想与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庄子一生致力于奋斗的事业。在庄子的时代,如司马迁《史记》所作浮世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利的社会营营苟苟,纷扰异常。这就引出了《逍遥游》中的经典论证:“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在庄子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都不过是“野马,尘埃”,陷于其中,则终身受累,不能自拔。这种不睦名利,追寻真我的思想构成了庄子思想的主体,对于庄子本人来说,这也是他一生实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与孔孟的圣人形象不同,关于庄子的故事,大多都是以寓言的形式流传下来,并被人们广为传唱。这正巧与庄子的想法一致了,千百年来,庄子的思想就像江南寻常巷陌的小桥流水一般静静的流淌着,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千年弦歌,余音不绝。

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庄子》这部书籍承载了庄子伟大而高远的先知思想,被鲁迅先生誉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之”。 《庄子》历经时间与世事的洗礼,已然成为道家哲学的巨著,同时又是一部文学史的瑰宝,诗仙李白称其为“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我们谈庄子,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部书的。《逍遥游》,《庄子》内篇之首,是《庄子》中的点睛之作,以精妙的比喻和奇诡的想象,构造出一片雄奇的广阔天地,创绘出众多神伟的神怪形象,并以此引发出深刻而朴实的论证,以表述思想,点醒世人。

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何为自由”的哲学命题,并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阐明。文章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出巨大,雄奇,展翅高飞,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气势磅礴的鲲鹏形象,而后使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揭示出鲲鹏的束缚,由此引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对于鲲鹏这样雄伟的生物尚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那么,自由究竟是什么?逍遥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在一遍遍刻画大鹏雄伟形象的同时,庄子追求自由的热情跃然纸上,那奋力追求逍遥而最终不能彻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隐藏着庄子的痛苦认识:愈是刻意追求,就愈是束缚。

无论是犹然笑之的宋荣子,还是御风而行的列子,看似逍遥的背后,却都被某种力量紧紧束缚着,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这是因为他们都无法脱离世俗,被尘世所扰,无法达到精神的解脱。这也就是庄子要告诉我们的:“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只有万事无所待,才能达到真正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一生,潇潇洒洒,却又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无所待的心境,无论是遇着怎样的人,怎样的事,庄子始终是庄子,从来不会为尘世间的纷纷扰扰所疑惑。楚王派人去找他,想以楚国相位相授。当时,庄子正在在蒲水上悠悠哉哉地钓鱼。

楚国大臣说明来意后,庄子开始讲故事。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去三千年了,骨头被放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结发妻子逝去,庄子鼓盆而歌,这并不是无情,只是因为看穿了世间的束缚而得到的超脱与淡然。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就是自己口中的圣人,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圣人。就像苏子《赤壁赋》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逍遥游,无欲无为以游逍遥。

你看,这就是庄子,这就是自由。

许多人喜欢老庄之学,然后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它似乎派不上什么用场。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多数时期思想上占统治的地位的都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因为相较而下,老庄之学更消极,鼓励人出世。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中,读一读《逍遥游》,或许能得到心灵的宁静。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展翅高飞凭借了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天色深蓝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看不到尽头罢了。他们都不是自己的本领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吗?不自由。“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两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局限住了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小于大的分别就在这里。这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庄子在全文最后给出了真正逍遥的答案。

有人认为,要游离于社会之外,飘荡于山野之间,不问功名利禄,不为两斗米折腰,这才是隐。然古人曾说,“小隐隐与野,中隐隐与市,大隐隐与朝。”并不是想要隐,想要逍遥,脱离社会就可以的。只有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分清自身与物外的分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属,便可得到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