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理解性默写】在“逍遥游”中探索自由的真谛
逍遥游,至人无己,小说,肖申克的救赎,疾病
书虫
作者:陈丹
“85后”作家班宇的小说《逍遥游》题目取自庄周的《逍遥游》,古文《逍遥游》最后一句是“故曰”,也即结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表达的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认为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班宇借助病人许玲玲的故事,想表达的也是同样的主题。
小说中出现许多“渴望自由”的象征,潜意识里埋藏着对“无所依凭”式生活的向往。比如,“没有风,温度适宜,天空呈琥珀色,如同湖水一般寂静、发亮,我们俩脚步轻快,仿佛在水里游着,像是两条鱼”、“就是天气挺好,周围没有障碍,身体还行,有劲儿,走路轻快,自由自在”,对于一个要常去医院,身体虚弱的病人来说,在舒适的环境下身体状态的良好意味着如鱼得水般的快乐,许玲玲让自己化身为一条鱼,认真用心地去感受轻松自由的生活状态,尽可能地去体会这种“特别”的自由。
这种体验不只一次,“我站了很长时间,冻得瑟瑟发抖,但仍不舍离去,有霞光从云中经过,此刻正照耀着我,金灿灿的,像黎明也像暮晚,让人直想落泪,直想被风带走,直想纵身一跃,游向深海,从此不在再回头”。
在山与海的面前,许玲玲只想放下一切,抛下一切,沉入深海。许玲玲、赵东阳、谭娜的三人散心之旅都想暂时逃避各自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困苦。远离和逃避是人在遇到困境时的原始本能,是源于保护自己的驱动。
在孟姜女庙的深处有来自附近村妇的剪纸工艺品,作者在村妇的身上也印入了自由的记号。“这时,我们看见,她满身的红色纸屑,轻盈,细碎,纷纷扬扬地落了下来。我们继续往庙外走,她到门口就停下来,抬头望天,像是刚刚破茧而出,抖落躯壳,还不知要飞去什么地方。
”红色的纸屑如同蝉壳般轻轻落下,村妇抬头望天,破茧而出,如秋蝉,如蝴蝶,如飞鸟。如此细微的描写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笔下即使是不起眼的人物在心底也为自由留有一个角落,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思索在悄然地渗透,或许有一天也会展开双翼拥抱自由。
当旅行结束,踏上归途时,车窗外的景象如梦如幻,“路程过半,暮色降临,远处忽然有浓烟出现,火光在其中萦绕,连成一大片,烟尘浓密,滚滚袭来,不断变幻,仿佛有野马正冉冉升起,飞向天际”。野马是自由洒脱,桀骜不驯,不受束缚的,广阔的草原上有它们驰骋的身影。火车上,许玲玲万千的思绪或许也如野马般飞向天际,她或许也想如野马般奔驰。
自由是美好的,但现实中的问题却不得不让我们正视自由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绝对自由的追寻,“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的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小说中许玲玲与疾病抗争,生命的维系必须依靠透析治疗,一个星期的两次透析成了生活中的日常。疾病把医院与许玲玲捆绑在了一起,也因为疾病、身体状况而无法出远门,这一切将她拦在了“自由”的大门之外,疾病所要消耗的钱更是成为她心中的石头,“无所依凭”只能是童话。
父亲许福明在发现“我”得病的前一年在外面找了一个相好,为了追寻幸福的自由,许福明坚持离婚。“本来都挺大岁数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付着过就得了,但他就不行,蹦高要离婚,魔怔了。”在得知女儿患病以及前妻去世后主动回来照顾女儿,许福明砸锅卖铁来攒钱,对女儿的病负责到底。
如此向往自由的人为什么甘愿被女儿束缚呢?是亲情的纽带和强烈的责任感将父亲和女儿又拉到了一起,这逃不开的捆绑与其说是父亲自由的镣铐,更多的是生活所赋予的责任。
朋友赵东阳的选择更是体现了自由与约束这对矛盾体的关系,赵东阳不顾妻子的威胁阻挠坚持和朋友去旅行,是为了逃避家庭中婆媳矛盾和琐碎无奈之事,他与谭娜的偷情,则是把性当成生命的慰藉和解脱。他渴求自己的空间,寻求内心的自由。但旅行时不忘给儿子买礼物,也反映了他内心对家庭的牵挂,事实上还是真正无法逃脱家庭带来的约束。
谭娜上中专时整天混红番区,夜不归宿,家里人也都不管,看上去她是最自由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无人干涉。没有家人的管教,青春期的叛逆,追求个性与新鲜感得到了自由的发展,但结果却是打胎流产,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受到社会世俗文化的围困,谭娜渴望的自由像是笼中之鸟。
什么是自由?自由真的存在吗?《肖申克的救赎》这本书揭示了部分答案。银行家安迪因为案情误判而受困监牢,高墙之下失去自由之身,但无期徒刑并没有抹灭他对自由的希望,他为修复监狱图书馆而努力,为囚犯播放美妙的音乐,越狱而出后举报典狱长的贪污,最终重获自由。
其实,他在精神上一直都是自由的,就像故事中说到的:“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自由不是摆脱束缚,随心所欲;自由与约束是一对矛盾体,真正的自由应该是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解放!(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