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下一句是什么 郑文忠:一路坎坷多艰辛 知足常乐好景长
垂柳青青溪水平,春分时节春意浓。在大盘镇长坑村,40省道穿村而过,路旁桃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沿着省道前行,一幢挂着“长坑村副食店”招牌的楼房,就是村民郑文忠的家。
走进郑文忠家时,来料加工经纪人正在点验郑文忠夫妻俩做的手工活,清点完后整齐打包运回厂里。郑文忠和妻子经营这家小店已15年,到店里购买物品的多是本村村民,偶尔也有过路的旅客。虽然经营这个小店,并没有增加太多收入,但是他们对生活感到很满足。夫妻俩经常会接一些来料加工的活,打发时间之余还能赚点加工费贴补家用。
郑文忠出生于1949年10月1日,没有兄弟,只有一个比他大3岁的姐姐。五六岁他刚刚能记事时,年仅36岁的父亲便因病去世了。无奈之下,母亲选择了改嫁。他和姐姐由奶奶和父亲的两个兄弟一起抚养。
郑文忠童年住的房子是农村里常见的泥木结构瓦房,共两间半,已有上百年历史。老木板门每次关开都有刺耳的声音,窗户总是关不严,冬天凛冽的寒风透过窗缝钻进来,直冷到他骨子里。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他姐弟俩的衣服都是和叔伯家的兄弟姐妹们轮换着穿,或者是孩子已长大成人的邻居家给他们的。
郑文忠笑笑说,当时每拿到一件衣服,都不知道需要撑过多少个“缝缝补补又三年”。因为家境贫寒,郑文忠好不容易在村里的老祠堂上到小学四年级,后来就辍学在家。他和姐姐提前进入生产队,靠上山放牛、下地干活赚取工分换粮食。
22岁那年,郑文忠经大伯母介绍与邻村一女子结婚成家,婚后夫妻俩生育了两女一男。结婚第二年,夫妻俩承包了原村集体的粮食加工厂,专门加工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时光荏苒,加工厂一承包就是15年。因当时生产技术落后,机器设备差,为了能多挣点钱,他长时间劳作导致左眼患了眼疾,加上医治不够及时,最终导致左眼失明。
夫妻俩只能放弃承包加工厂,家里的经济来源也因此断了。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也非易事,正是需要大把花钱的时候。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郑文忠的三个孩子高中毕业后就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赚钱。
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当时的大盘乡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举办了香菇种植培训班,40岁的郑文忠自告奋勇,成了村里第一批种植香菇的人。他一有时间就向专家讨教种植技术,考察香菇市场,打探销路。郑文忠感慨道,当时种植香菇,就觉得像孕育自己的孩子,香菇一天天长大,就像看着孩子长大一般的欣喜。在他的精心打理下,香菇长势很好,很快便收获了香菇种植的“第一桶金”。
要想富,先修路。2004年,长坑村开始修建公路,落后的交通得到改善,村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便利。郑文忠抓住机遇,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副食店。天有不测风云,当年8月,长坑村受超强台风侵袭,连日的狂风暴雨导致山洪暴发,郑文忠等18户农户的房子全被大水冲毁。他家中财物损失严重,唯有一头猪因猪圈地势高、离住宅远而幸免于难。
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没有让55岁的郑文忠一蹶不振。为了解决受灾户住房问题,村里启动旧村改造,郑文忠拿出承包加工厂和种植香菇辛辛苦苦攒下的全部积蓄,加上洪灾救灾救助款,在长坑新区造起了新房子。经过一年多时间,花费近20万元,新房子窗户装上了明晃晃的玻璃,石灰粉刷的墙面雪白雪白的,新家终于建成了。
如今,郑文忠在闲暇时间总是喜欢坐在家门口,抬头看看这3间3层小洋房。回顾这一生,他感慨万千:以前艰苦的日子都挺过来了,现在住在这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别提有多舒坦,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以后的生活还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