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卢照邻简介】唐代诗人卢照邻的诗介绍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是初唐杰出的的诗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卢照邻的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初唐著名诗人,虽不及杜李有名,却也是初唐四杰之一,在文学造诣上与杨炯,骆宾王,王勃齐名,被世人称之为"王杨卢骆"。卢照邻现存有七卷本的《卢升之集》。卢照邻的诗读起来荡气回肠,颇有深意。
卢照邻在唐高宗永辉五年,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在这之后,卢照邻受到器重。并将卢照邻纳入自己府下,深得李元裕的欢喜。李元裕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七个儿子,在皇家也是比较有权威的,李元裕本身爱书,藏书更是多,卢照邻便利用工作的便利,常常在李元裕府中看书,可谓是博览群书。
卢照邻一生在政治上可谓是跌宕起伏,颇为不顺。卢照邻在届满去官后,离开蜀地,搬到洛阳居住,但是因为政治上的事遭遇横祸,锒铛入狱,后得得救于友人才幸免于难。后又感染了疾病,居住在太白山,据说服丹药中毒,手足皆废。在往后的日子里,生活越加艰辛,身体上的疾病让,卢照邻郁郁不得志,最后投颍水而亡。
卢照邻擅长诗歌体和骈文,诗句朗朗上口,不少佳句广为传颂。卢照邻的诗对七言古诗的发誓有着巨大的贡献。卢照邻的诗算不上有特别多的华丽的语言,但是以质朴的文风和简洁的语言取胜,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些许清流,也是初唐时诗歌的典范。
卢照邻,初唐著名诗人,也是初唐四杰之一,尤其擅长诗歌和四言六言古诗。卢照邻诗歌风格多变,主张以生活为蓝本进行自由的抒情。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被世人所称赞,也被誉为中国诗坛的一次全面的革新。也对中国诗歌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意义。长安古意的问世,激起了千层浪花,意味着这首诗歌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之重。
这首长安古意可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各自的侧重。在第一部分的表达中,卢照邻非常清晰的表达了长安的繁华和统治阶级不谙民间疾苦的奢侈生活。开头的描写已经将盛世的长安描绘的栩栩如生,大街小巷纵横穿梭,香车美女相互穿行,驰骋于奢华的长安街道,奢侈的府邸和华丽的宫殿,长安壮丽辉煌,一派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
长安古意突出描写了初唐盛世繁华的生活景象,让人为之向往。在后半部分,诗人着重把笔墨倾向于富家子弟,富家子弟生活富裕,无心无事,只对歌女名媛流连忘返,庭院深深深几许,对于那些优伶而言,攀上枝头做凤凰,便是此生幸事。
便有了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传颂。长安古意虽描写了帝都的繁华景象,却更是充满了反讽的意味,借繁华之景突出自己身居陋舍,一派清明的作风。
卢照邻长安古意借古讽今,也是告诫自己和世人,远离尘世的纷扰,洁身自好,做一名两袖清风的诗人。
卢照邻,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字升之,幽州人。卢照邻在初唐时期文风老练,擅长诗歌体,做的诗脍炙人口,传颂至今。卢照邻一生用跌宕起伏形容为之不过,卢照邻自幼喜爱看书,并且对书和诗词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便有了与王勃,骆宾王,杨炯齐名的称号。
卢照邻虽然博学多才,但是政治仕途坎坷,多次遭人陷害,一生疾苦,中年后更是感染风疾,也是现在所说的风湿病,后来隐居太白山炼丹药,至此手足皆残,最后投水而死。但是卢照邻的诗揭示了社会的百态,他在描写环境的同时可以把自己所想表述进去。
卢照邻的雨雪曲是一首边塞诗,也是卢照邻的五言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此诗表达了现实的正反面,从大到小的深层次的表述也是此诗的特点。
雨雪曲中写到将长城比喻成一个华丽的宫殿,但从长城的肃静中又表达出了有大批人因为被掳去当兵战死在战场上,纵使长城上面平静,但是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残暴事件。通过前殿的安乐祥和,特别是诗中"节旄零落",具有明显的讽刺意义,表达了人们全部都牺牲了,但是没人为他们的死感到悲哀,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和死亡,除了自己。
卢照邻的雨雪曲表达了诗人对边关战士的同情,同时也是映射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仕途,更侧重表达了天子只知道传来的和平的消息,却不曾想起那些为了和平和正义所牺牲的战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