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荣大师在哪里修行 《天龙八部》枯荣大师已达什么境界
枯荣大师是大理皇室宗亲,年轻时在天龙寺出家为僧,武功高强,德高望重,掌有剑谱,在吐蕃番僧鸠摩智来夺六脉神剑剑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谱销毁,令鸠摩智徒然而去(携带走了段誉)。
枯荣大师潜心佛法,面壁静修。“枯荣”二字取自世尊释迦牟尼的入灭,这也是枯荣大师倾尽几十年所修炼“枯禅功”。“枯禅功”的最终境界是“非枯非荣”,在“常、乐、我、净、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这八个境界中入灭。但是如此之境岂是凡人一朝一夕便能修成?枯荣大师的境界也只有达到半成,即“半枯半荣”之境。
枯荣大师长年面壁静修,除了五位共同静修的本字辈僧人外,少有人看到他的真实相貌。枯荣大师在传授段誉“六脉神剑”的时候,段誉被眼前枯荣大师的容貌所震惊。枯荣大师的左脸红润光滑,似婴儿,右脸枯瘦干瘪,如枯骨。自古有云,面生异象者,必非常人,此等境界岂为凡人所达?但是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只是描述到枯荣的右手同右脸如枯骨,并未提及左手。尽管如此,想必枯荣大师的境界也与“半枯半荣”无异。
枯荣大师看破红尘,在为保定帝段正明剃度时,口中说道“一微尘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尘定,而彼微尘亦不增,于一善现难思刹。”发人省醒。人生而在世,所求便是本质,于世界,吾等何其渺小,外物瞬息万变,于他人,吾等又无异,但是人自身的本质不变。枯荣大师看待佛学、人生的境界也超凡入圣。
在鸠摩智夺取《六脉神剑剑谱》之时,枯荣大师不愿苦于武林斗争,刀剑相向,而毅然烧毁剑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等做法,也足以见得枯荣大师的圣人境界。
枯荣大师和扫地僧都是《天龙八部》里出现并不多的角色,二人隐于寺中,或静修,或扫地,远离纷乱复杂的武林斗争。武林人士大多以为枯荣大师早已圆寂。而在武林大会上,扫地僧轻松收服萧远山与慕容博,也让人始料未及。武林人士对这样一位绝顶高手却从未注意。深入简出,在寺中潜心修炼,是他们一致的作风。
枯荣大师与扫地僧都是须发皆白,但身体强健的耄耋老人。二人都是武林之中的前辈。
枯荣与扫地僧在佛学上也有所造诣。枯荣大师面壁静修于佛前,以世尊释迦牟尼为范,静参“枯荣禅功”,方达半成。扫地僧常年居于少林寺藏经阁中,翻阅佛典,静修佛理。在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练七十二绝技之时,一眼通晓他们佛理不深,易走火入魔。扫地僧的武功远远在他们三人之上,更是知晓佛学之于武学的重要性。可见,扫地僧对佛理掌握之深。
枯荣大师和扫地僧诲人有道,有着前辈对后辈的期望与教导。在段誉被抓走的时候,枯荣大师一句“少年多磨难”,认为磨难可以磨练稚气未脱的段誉,因而也没有继续追击鸠摩智。在武林大会上,萧远山和慕容博明争暗斗一辈子,牵涉出了两代人的恩怨。而扫地僧为以武解除了他们身体所中之伤,更以死里还生之法,化解了萧远山和慕容博之间的仇怨。他们大彻大悟,化解了矛盾,同入少林寺为僧。
《天龙八部》中,枯荣大师和扫地僧的人物形象,都渗透了佛学禅宗对武学文化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