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书法 【书法理论】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2019-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入木三分",源于王羲之的传说,据唐代张怀灌<书断>载:"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见<颜真卿述张长史十二笔意>:"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又唐代韦续<墨薮>:"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后来遂成了两个带夸张性的成语,都形容书法笔力的强健.入木三分书法 [书法理论]何谓"入木三分.力透

“入木三分”,源于王羲之的传说,据唐代张怀灌《书断》载:“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见《颜真卿述张长史十二笔意》:“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又唐代韦续《墨薮》:“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后来遂成了两个带夸张性的成语,都形容书法笔力的强健。

入木三分书法 【书法理论】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颜真卿《多宝塔碑》

众所周知,书法的力不同于做工的力,不是用拙劲,而在如何用笔二用笔的原则决定于书法的审美原则。书法对笔画的基本要求是有质感、立体感,也就是要圆健。如果点画不圆健,无立体感。从艺术观赏说。一定是扁薄如纸,柔软如带,就不成其为书法艺术。

柳公权《玄秘塔碑》

如何才能表现出笔画的立体感?关键在于:一要中锋用笔。清代周星莲云:“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古人所谓“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在笔锋移动时,经常保待主毫在笔画的中心运行,副毫在笔画的两边。能如此用笔,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笔的中心向外渗出。这样写出的笔画,重心即在中间,仿拂笔的锋尖向下轧成一道沟,笔画的两侧则渐浅,好像形成一个V形,这种效果就如同笔锋已经入木,己经透纸,给人以遒劲的力感。

表现力感的另一关键在于用笔要涩。所谓涩,即笔画能冲破纸的阻力,挣扎奋进,而不是一滑而过。这种力称为支配力,支配力越强,笔画就越显得有力。清代刘熙载云:“用笔者,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包世巨云:“五指齐力,故能涩。”这样写出的笔画,沉着、凝重,自然有力感。

“拖笔”,握管处要高,而且要悬肘画,使拉长之线条有舒畅流之姿,象画水纹、荷梗、藤蔓等都可以使用此法。

“战笔”,是在行笔中微有抖动,以避免线纹之光滑板滞.如十八描中的战笔水纹措,画石头的角校坎坷之状,以及远视觉的线纹.可以用这种战笔来表现。表现于用笔上,是手指提顿颤抖中行笔,画出的线型,有象枯藤绳索,迟涩而又凝重。

涩行用笔与中锋用笔是相一致的。涩行破阻,仍要保持中锋,不能使笔毫偃卧平拖,而要笔锋挺立。这样用锋,对纸既有拉力,又有压力(笔毫本身须健〕,再加上深厚的功失,自然可以达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