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敏唱段 吴汝俊京剧唱段梅派 魏海敏 “吴汝俊现象”分析
而吴汝俊此次要收的学生牛龙华,是滨州市特校的一名盲生,老家为日照市莒县。牛龙华自出生就没有视力,却从很小就开始了京胡演奏的练习。来到滨州,市特殊学校为他专门开设了京胡课,还聘请市京剧团的专业琴师王军对他进行辅导。经过他刻苦的努力,牛龙华渐渐可以登台表演,并开始在省内外的大小比赛上获奖。
京剧新闻话题活动京剧视频资讯曲艺
为了研究梅派,吴汝俊几乎涉猎梅先生留下的所有音像资料,从梅先生早期到形成梅派之后,以及梅派艺术到了黄金时期的声腔和演奏技法。吴汝俊说,梅派艺术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但是梅先生如果还在世,肯定不会停留在原来的艺术上。所以全辑中有5%的唱腔,是吴汝俊重新思考和处理过的。近年来,香港、加拿大、美国研究梅派的最新成果,也被融汇其中。据悉,目前正在录制的吴汝俊梅派演唱专辑,也将问世。
因为从小业已养成的习惯,带艺投师的演员往往比一张白纸的新人要难学,最基本的发声、动作都要重新回炉。拜师后的十数年间,魏海敏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频繁往返于海峡两岸,不断创造近身学习的条件。1996年,她以两折最难演的梅派戏《贵妃醉酒》和《宇宙锋》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内行和观众公认的“梅门大师姐”。
对弟子魏海敏,梅葆玖常以身示范,悉心讲解。
舞台上的魏海敏
121京剧【将相和】选段陈俊杰
此后,他接连编创了《四美图》和《天鹅湖》等剧目,是当今京剧舞台最为活跃的人物之一。
171京胡讲解与欣赏二黄中三眼法场换子吴汝俊
[摘要]梅葆玖晚年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在京剧艺术的传播和交流上。魏海敏与老师最后一次同台是2014年10月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的“双甲之约”收官演出,在北京国家大剧院。
他拉琴的颤音频率过快,向小提琴靠拢,他的独奏曲虽有戏曲元素,但音质欠佳、音色灰暗,毫无美感可言,如与张素英的《虞美人》、杨柳青的《哪吒闹海》、王彩云的《白蛇传》以及其他大家如燕守平、尤继舜等人的音乐会相比,相差很远。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魏海敏密集学习梅派的时间,也是她创作的高产期。“那十几年的生活非常奇妙,一边在台湾高速运转不停演新戏,一边在北京安安静静跟老师学老戏。新戏演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创作力枯竭,所以,学老戏对我来说就像把钱存银行,在北京存、到台北花。”魏海敏打比方。
魏海敏少年成名,20岁出头便成为台湾京剧的头牌青衣,拜在梅葆玖门下,是典型的带艺投师。回忆拜师的原委,魏海敏说:“1982年,我在香港第一次看到老师的现场演出,惊为天人,从此立定以京剧为业的志向,再无改变。也是那一次,我许下了拜师的心愿,直到1991年才梦想成真。”
1991年6月,身在台湾的魏海敏飞赴北京拜入梅门,成为京剧大师梅葆玖的开门弟子,就此开启京剧梅派在台湾的传承。2017年清明时节,魏海敏将以《在梅边·九歌》为题,在梅葆玖逝世一周年之际,以9段经典梅派唱段汇成“梅派曲集”,缅怀恩师。
马铭明说,我不是不同意京剧改革,可以说一部京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京剧改革史,但是从“梨园汤武”谭鑫培、王瑶卿到杨小楼、梅兰芳,这些先贤所进行的改革,是像梅先生说的那样“移步不换形”,也就是在“考虑戏曲的传统风格,遵循戏曲自身的规律,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这是蒋锡武先生的话)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也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发展下去。所以,我更愿意说是赞成京剧发展,而不愿意说是京剧改革。
只要对京剧稍有关注的人,都听说过吴汝俊这个名字。他那标志性的卷曲长发和眉飞色舞的笑脸,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节目中。由他主演的“吴氏新京剧”,每在央视播出总能博得较高的收视率。
因此,京剧改革的现状,如果说从演出和观众两方面来说,不能说失败,至少是不成功的。
原因很简单,他根本没演过传统旦角大戏,更没有基本功。加上他的扮相太苦,所演《四美图》、《宋氏三姐妹》便可想而知了。
学老戏就像把钱存银行
“看老师排练、演出,包括与老师同台演出,都是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我可以观察、体悟他的呼吸、眼神、细小的动作。”魏海敏说。带着探究人物的心态,魏海敏在学习时总习惯多问几句“为什么这样演”,最终使得她表演的梅派戏形神兼备。
这些违背了京剧艺术的本质和精髓——“写意”即通过虚拟的程式化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以虚拟的意象描摹真实的情感和内容。而京剧是靠演员的唱念做打来表现人物与情节发展的,而吴这样做,真正变成了“话剧演唱”。
带艺投师成“梅门大师姐”
“戏曲人也有工匠精神,学习起来是巨细靡遗的、长期的,通过《在梅边·九歌》,希望能把老师传授于我的梅派内蕴表达出来。”魏海敏如是说。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葆成说:“对于吴汝俊的实验,我们应该乐观其成。首先,他对于京剧的热爱有目共睹。其次,他的实验若成功了,可以为中国戏曲贡献一个新样式;即使失败了,也不至于因为他一个人就把整个京剧传统都颠覆了。他一个人的努力,并不代表整个京剧的发展方向。而他的实验无论成败,都会给京剧界带来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此后,他在日本开始走红,经常出现在日本上流社会举行的宴会上,其“粉丝”更有安倍晋三夫妇这样的重量级人物。跨越新世纪,他在国内推出了《梦乡》音乐专辑,同时开始了“新京剧”的编演和创作,《贵妃东渡》和《武则天》等剧目在日本赢得好评,吸引了中国市场和中国观众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