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什么生肖 【知音心弦】百无一用是深情
余其伟老师曾和我说过,演奏时不应过于投入,悲伤不沉浸、快乐能自控才是音乐演奏追求的境界,我一直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在演奏时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感情呢?最近在钟哲平老师的课上,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这节课讲到了南音,钟老师说木鱼解事,龙舟解颐,南音解愁,粤讴解心。南音离不开一个“愁”字,带着一种天然的颓败感,演唱者以失明艺人为主,内容也大多是爱而不得的悲剧,在南音的故事里,深情无用,厚爱不载。瞽师因为视觉的障碍,对音乐处理会更加细腻,但演唱时并不会痛哭流涕地演绎,而是保持着清晰的距离感,行腔冷淡,带着一种超脱人间的无情。
这是一种欣赏的审美层次,引用钟老师课上的一句话,“用恍如隔世的冷漠,唱尽人世凄凉。
”瞽师本身就像一本记载人间冷暖的书,视觉的缺失,令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也更加明白世间的疾苦。“人生大梦一场,世事几度秋凉”,人生就如一场梦,来来去去不留痕迹,他们很清楚人生本苦,所有的欢愉都是短暂的,所以他们在演绎时才能这样的凌视红尘,俯瞰人世间的悲观离合。
在《叹五更》里有一句词,“隔水相逢迷望眼,独惜写书容易寄书难。”情人已经离她而去了,写好的信难以寄出,这对于写信的人来说是何等的悲伤呢?润心师娘却用一种很淡然的态度来唱出这样深的思念,在经历过这些悲伤的事情后本人已经看淡了,用一种仿佛是别人故事的态度说出来,听者却感动流泪。
钟老师引用了纳兰性德的“肯把离情容易看,要从容易见艰难”来形容润心师娘的演绎。诗词有如归有光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诗中没有有一个字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或是哀思,但读者却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深似海。
个人认为演绎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无法投入到自己所演绎的内容里,带着拳拳盛意,却空无一物。第二种是自己全情投入到内容里,感动了自己,却不一定能感动到别人。第三种是抽离自己的情绪,不动声色,却可以把人感动。
第三种就是余其伟老师所说的希望我们能达到的演奏境界,看似云淡风轻,但却包含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渗透到欣赏者的每一个细胞里。这是一种拿起之后的放下,投入之后的淡然,经历之后的超脱。我们年轻的一代,往往停留在第二种境界,用力地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表达着自己的情绪。
也正正因为我们年轻,带着满满的真诚,对这个世界有着无限的想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却未懂抽离。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往第三种境界靠拢,懂得放下。每个演奏者都是从无物开始,慢慢投入自己的情绪,再放下自己的执着,就像一个轮回,赤手空拳地来,不染一尘而归。
这也正是粤人的一种审美特点,无论是欣赏戏曲还是音乐,都带着一种距离感。距离产生美,当我们演绎过于投入的时候,情难自禁,往往是最难控制自己的时候,也最易出错,演奏中过满过激,对于演奏者及欣赏者来说,都有可能有伤神志。粤人欣赏审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凡事应留有余地,演绎也一样,不宜过溢,留白才有意境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虽然我说百无一用是深情,但无情的背后其实是深情过后的升华,也是经历了深情之后的深情,无论是南音故事里的主人翁亦或是演绎的瞽师。如果从没有拿起过,又谈何放下?无情、深情看似对立,但没有谁能在经历深情之后全身而退。
有道是:
百无一用是深情,初听南音叹其忧。
无情唱出深情韵,再听南音解心愁。
作者简介
陈美力: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师从余其伟教授。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高胡专业教师,广州民族乐团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