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的日本姓氏三个字】日本姓氏的由来是怎样的?
谢邀。既然题主问的是“姓氏”的由来,那我就只回答姓氏好了。
首先和中国的姓氏不同。在中国,普遍以男性血脉关系集结的氏族(宗族)集团,以“姓”来区分,自秦汉以后,代表氏族地位的氏和姓逐渐混同,最终两者意义混为一致。
中国的姓氏通常为单个汉字,比如汉朝刘氏,唐朝李氏,皇帝都来自这些“氏族。由于这些氏族集团都共同供奉一个祖先,所以常常有氏族集团内部禁止通婚的习俗(同姓不婚)。
但在氏族制度不完善的日本,就不能简单地用“姓氏”来解释了。严格意义上说,日本不存在真正的氏族。甚至在早期日本,姓和氏这样的称呼都是不存在的。在5世纪“倭五王时代”,为了和南朝宋缔结外交关系,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姓名习惯,雄略天皇获加多支卤在给中国的文书中自称倭(姓)武(个人名)。而在平民百姓中,不存在姓和氏。日本国王(这会儿还不能叫天皇吧)也只在5世纪称过姓,与中国古代皇帝截然不同。
5世纪末到6世纪初,大和王权才逐渐形成了氏和可婆根姓(かばね,kabane。由于和中文中“姓”的普遍意义不同,这里表述为可婆根姓)。氏的秩序由可婆根姓来体现。创造这一秩序的国王没有氏,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天皇只有个人名,比如裕仁,明仁,德仁......
氏的名称主要由它和大和王权的政治关系来决定,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职能作为名称,也就是负名氏,中臣氏就是代表。中臣氏参与“维系神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祭祀活动,只要背负中臣之名,就得从事祭司工作。另一类是以地名为氏族名称,例如苏我氏,它在古代就支配着名为苏我的地区。
苏我氏的可婆根姓为“臣”,中臣氏则是“连”。“连”“臣”是由国王赐予群臣,以宣示其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可婆根姓。拥有“连”“臣”这些可婆根姓的最高执政官,被称为“大连“和”大臣“。
有趣的是,被赐予“臣”姓的,大多是苏我氏这种以地为名的氏族,而被赐予“连”姓的,担任过大连的大伴氏和物部氏等,都是以职能为名,被称作负名氏的伴造(tomonoyatsuko)氏族。
例如大伴这一名称,是指管理大和王权下“伴”集团的氏族。所谓“伴(tomo)”,是指凭借自身劳动力侍奉王权的人。而物部氏则居于向大和王权进贡物品的“物”氏集团的中央地位,是管理这些集团的氏族。正因为伴造氏族以自身职能为名,所以才叫“负名氏”。与之相对,臣体系的氏族在相对应的特定地区都有其政治根基,所以才用地名为氏族名。
总而言之,这些氏族以国王(后来的天皇)为核心,构成了大和王权的朝廷体系。至少就伴造氏族而言,日本的“氏”诞生于对国王的侍奉关系。因此,它们的名称与其说是氏族名称,不如说是从属于王权政治关系中产生的职能集团名称。
这与以氏族名成为“姓”的中国相比,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中国,王也从属于氏族,在日本,氏和姓的称号都由国王赐予。由于这样的姓氏秩序本身就是由大和王权建立的,所以国王本身不需要拥有姓氏。换句话说,国王(天皇)超越了姓氏关系的存在。
此外,大和王权的国王也不同于以故有地名为名,扎根于特定地区的氏族。相反,王宫还有“历代迁宫”的习惯。每更替一位国王,就会改变王宫所在地。所以,国王也成了超越特定地区的存在。
现在的日本人拥有的多是佐藤,铃木这样的姓和个人名。多数不是“源平藤橘”这样的氏族名称,而是所谓的苗字。普遍认为在12世纪前后,从这时起,大氏族以地名和官职命名。和铜六年(713年),日本行政地区地名开始使用二字命名,地名多为二字。
因此,日本人的姓也多为两个字。若要指出氏族名称和苗字的不同,最主要的便是称呼氏族名称时,会在氏族名称和名字中间加一个“之(の)”进行发音,比如大伴家持(おおとものやかもち)就要读作大伴之家持(早期中国的出版社翻译日本古代人名时,也会将“の”翻译成“氏”,比如“源氏赖朝”),而以苗字命名就不用,比如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
当然,现在的日本人即便姓源自于氏族名称,也不会在中间加上“之”,比如游泳运动员源纯夏名字就叫“minamoto sum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