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今日热点 澎湃新闻:垃圾分类不是笑话 请段子手们悠着点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在上海推行。虽然市民素质和城市管理水平都比较高 ,但面对这一“新课题”,不少人在初期难免有些不知所措或紧张。于是乎,各种段子满屏飞舞,全国人民好好吃了一回“瓜”。
段子多,说明社会关注度高;段子编得巧妙,某种程度上还反映出作者的研究之深。但评判一个段子好不好,不能“唯流量”,或者看好不好笑,更要注重它的社会效应。比如,在全国人民期待上海探索出垃圾分类经验以引领社会新时尚的时候,一条来自自媒体的《垃圾男人分类图鉴》长图刷屏朋友圈,到底意味着什么?
《图鉴》的底色是娱乐而不是对女性的善意提点。蹭热点并无不妥,但其“初心”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殊为关键。《图鉴》对于家事中男性特定行为的定性以及给女性的建议——如称没有上进心的男性为“湿垃圾,易腐”,并鼓励女性“就让他自己腐坏吧”——就非常值得商榷。这在家庭建设中,是一种较为消极的矛盾认知和应对方式。
一些过度娱乐和戏谑的段子,对垃圾分类工作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它所博取的眼球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说白了,这些段子影响越大,对垃圾分类工作带来的隐性阻力越大。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段子和科普之间可以说是一种“零和博弈”;这些蹭热点的段子,客观上截流了很多流量,对冲了科普甚至带偏网络空间的舆论导向。
可以料想,对于《图鉴》此类的段子,奋斗在垃圾分类一线的工作人员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为垃圾分类成为全社会的热议话题而高兴,因为知晓是执行的前提和基础。但另一方面,他们一定会十分不解,那就是垃圾分类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别人那里怎么就成了“娱资”,怎么就被“改造”成了笑话一样的段子。他们甚至还会担心,这种“反向解构”的段子,会不会消解人们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习惯。
当然,对段子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有些来自垃圾分类一线的段子,也传递出一种“乐观主义”——比如按照“猪能不能吃”的划分思路,就让人感受到民间的智慧,用轻松诙谐的表现手法,在客观上加深了我们对分类标准的理解。
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有人也称其为“一场全中国人都输不起的战争”。垃圾分类不是笑话,所以请那些蹭流量、泛娱乐、夹带私货的段子手和自媒体们,还是悠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