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意思和翻译 养老金之虞到底是不是杞人忧天
寻获安全感,是人原始朴素的追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排在第二位,一个很大的恐慌源,就是养老。过去传统的养儿防老,在新型人口结构下,已变得不那么靠谱,寻求社会养老,成为许多人对未来养老未雨绸缪的共识,养老保险应势而生。
最近的一个消息,让许多人顿生焦虑——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认为,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到2027年有望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开始下降,到2035年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在未来不久的某一天,我们的养老金将会用光。
没有了养老金,未来的养老怎么办?如果十多年后就要用光,现在每个月都要扣缴养老金的意义何在?到底是谁动了养老金的奶酪?虽然只是一项研究结论,因为与太多人的切身利益相关,所引发的焦虑由此可想而知。
很快,人社部站出来回应了,许多媒体把人社部相关领导的这番话作为摘要提出来:对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央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综合的、科学的应对措施,完全能够保证养老金的长期按时足额发放,完全能够保证制度的健康平稳运行。
两个“完全能够”算是让许多人吃了“定心丸”,但这并不能说前述的研究就是在胡说八道,从人社部这位负责人这番话的前半部分看,说养老金存在缺口问题,并非毫无依据。揆诸这几年的媒体报道看,不时就传出养老金的缺口问题,人社部也不止一次做出回应,那么,养老金缺口之虞,到底是不是杞人忧天?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与养老金相关的几个问题:第一,养老金为何会出现缺口?有哪些影响因素?这些因素能否规避?回答这几个问题前,又有必要弄清楚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国家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和《国家工作人员退休条例》,从文件名就可以看出,保障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基本上属于有“铁饭碗”的,这种相对封闭的养老保险体系,实际上就是用当时就业人口缴纳的养老金,来养上一代已经退休的职工,在国际上,这种做法叫“现收现付”。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明确,原来由企业大包大揽的养老包袱,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到了1990年,中国开始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来承担养老保险的模式:基础养老金 个人账户,到1997年,国家下文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的统一模式——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最初明确的比例是,企业方面不低于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不低于其工资的4%。
这样,待个人退休后,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账户储蓄额除以120。
以“个人账户” 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无疑是很好地体现了效率和公平:一是将职工个人的贡献与获益在某种程度上结合起来,二是将不同收入的养老金领取者进行了收入再分配。
相较于此前的现收现付制,这样“个人账户 社会统筹”的模式,让养老金一方面通过社会统筹账户用于“现收现付”,实现代际转移,另一方面通过“个人账户”进行“积累”,这样的模式有一个国际流行的叫法,部分积累制。其优越性和进步性毋庸置疑,那么,又为何出现缺口呢?
这里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追溯:
一是历史因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或者说在建立“社会统筹 个人账户”模式之时,是存在很多退休职工和实施个人账户之前的职工并没有“个人账户”,他们的个人账户是空账,此外,在1997年实施的养老金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是“混账管理”制度,给社会统筹账户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制造了可能,有资料显示,在1997年,空账的规模为140亿元,到1999年,已经达到1000亿元以上,《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已经达到4.
7万亿。
二是现实因素,一个最大的现实,就是人口老龄化的越趋明显,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是,就业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需要领养老金人口的增加,《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显示,2011年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为3.
16:1,即平均每个领取养老金的人需要3.16个参保企业员工来供养。到2016年,这个比例变为2.8:1。根据统计数据,从2012年开始,全国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收入增速已经连续5年低于支出增速,老龄化趋势在短时间根本无法扭转,养老金缺口会越来越大,也就是可想而知了。
当然,养老金缺口问题,并非只停留在学界的担忧,早已进入国家公共管理视野,这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应对:
一是增加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单以2018年为例,全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增速达到15.5%;
二是鼓励发展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土壤;
三是研究推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2015年3月,多部委联合发文,要求一定级别的女性干部延迟退休年龄到60岁,从长期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但无疑是能在短期内见效的有效措施,并且也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四是提高养老金投资规模和收益率。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下文批准养老金入市,为了避免投资风险,又明确规定养老基金投资于股票、基金产品的比例不能高于其资产净值的30%,养老金入市确实有利于养老金投资的多元化和提高增值收益,根据权威报告,仅仅在2016年,广东、浙江、江苏等9个省份就通过养老金入市收益结余超过千亿元。
五是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在2017年,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将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纳入划转范围。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分别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作出了具体规定。
此次人社部的公开回应,也是拿出了五条硬货:
1 通过降低社保费率做大养老保险的“蛋糕”,形成企业发展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
2 通过实施中央调剂制度均衡地区之间的养老保险负担,帮助困难地区确保发放;
3 不断增加、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
4 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5 养老保险其他改革正稳步推进,制度内在的激励约束机制正在进一步健全。
近日,有权威消息称,湖南已出台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实施方案,将从5月1日起,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原已经审批备案实施费率过渡试点的企业,单位费率低于16%的,仍按费率过渡试点政策执行;单位费率高于16%的,一律降至16%。
从2022年起,所有企业一律按16%的单位费率执行。此举在降低企业负担的同时,无疑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中,进而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都依然是催生养老保险出现资金缺口的现实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一系列积极的、综合的、科学的组合拳之下,“完全能够保证养老金的长期按时足额发放,完全能够保证制度的健康平稳运行”,应该是有充分底气的。如此,养老金之虞,恐怕还真的只是杞人忧天了。(红网时刻特约作者 正经八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