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蓓作家 作家裴蓓做客文化大讲堂分享创作之路
编者按:裴蓓,珠海作协副主席,广东省重点扶持签约作家。文学作品获得第13届百花奖,广东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等,并获得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4年,珠海本土电影《青涩日记》上映,让珠海市民熟知了珠海作家裴蓓,从物理老师到报社
裴蓓,珠海作协副主席,广东省重点扶持签约作家。文学作品获得第13届百花奖,广东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等,并获得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2014年,珠海本土电影《青涩日记》上映,让珠海市民熟知了珠海作家裴蓓,从物理老师到报社记者,再到如今的电影人,裴蓓实现了一连串的成功跳跃。昨天下午,裴蓓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通过一张张图片、一帧帧花絮视频、一段段拍摄故事,讲述了裴蓓几次人生转身的迷茫与收获。
选择理科:
我似乎是这群牺牲者中的一员
尽管裴蓓的高考语文成绩在全地区名列前茅,但在那个高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她选择报考理科,成为物理专业的一员。然而文人的细胞在理科女的身上繁衍,尽管是理科的课堂,裴蓓仍经常在课上阅读西方哲学、先秦诸子百家、自然伦理学,一字一句地抄写罗大佑的校园歌曲,背诵舒婷的诗歌,还担任学校学生会的文艺部长,当主持人,跳舞,参加演讲比赛。
即便与文艺沾边了,在没有转专业一说的大学生活里,裴蓓不得不继续学习物理,在物理的世界里郁闷着。
不到20岁的裴蓓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县级中学教物理,尽管和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在一起很开心,但常规的教育制度无法让喜欢创造性工作的裴蓓有任何的发挥和改变,当物理老师到终老,做一辈子照本宣科的匠人吗?裴蓓开始学习新闻专业和伦理学专业的大学课程,准备考研。这时,南方成为改革开放的热土,如火如荼地召唤着裴蓓挑战自己的心。
偶入文坛:
抓住机会,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刚来到珠海的裴蓓做文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给报社写了一篇小稿件,很快《珠江晚报》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此后,裴蓓赴武汉大学正式系统地学习新闻,为日后实现作家梦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从20岁到30岁,裴蓓由物理老师变成文员,又从文员到记者,慢慢深层切入见证了珠海的成长。她是如何与文学结缘的呢?裴蓓直言"我跟文学结缘实在太晚了"。
30岁的裴蓓,在做编辑之余写了一篇关于珠海的小说《曾经沧海》,并很快在《中国作家》发表了,《小说月报》也发表了。在一两年后,裴蓓碰到选稿的老师时,才知这样的入行何等充满戏剧性。原来,只是因为名字中的"蓓"字与老师女朋友同一个字,才吸引了老师阅读,让编辑裴蓓成为了作家,让从青年熬到文艺女"中年"的她,找到了归宿。
此后,裴蓓的文学作品略有斩获,2005年在《小说月报》原创版发表中篇《南方,爱你我说不出》,被《中篇小说选刊》选载,随后被全国众多报纸连载并在"五一"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连播;2008年在《当代》发表小说《单位》,在《特区文学》发表《我们都是天上人》,《小说月报》转载;2010年在《中国作家》发表剧本《辛亥新娘》;2012年10月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制片人》,被《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选载。
此外,在第十三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第二届华人华侨文学奖,广东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等广东甚至中国的文坛大奖上,都出现了裴蓓的身影。
她说:"每个人在很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怎样展示自己的机会,找到一个方式,然后抓住机会,可能它会改变你的人生。"
转战电影:
我的作品或许不完美,但是很真诚
尽管在报社工作累、忙,却给裴蓓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作为一门讲究客观逻辑和规范的学科,新闻似乎不能让她的心沉淀下来。自从当了作家,那颗一直飘着悬着的心似乎落下来,充满跳跃、充满灵动的文学让她再一次明白自己的心:我属于文学,我喜欢文学远远胜于新闻。2006年,她离开了众人口中的铁饭碗,全身心进入文学的世界。
既然喜爱文学,为什么又开始做电影呢?裴蓓说:"因为文学是个人的东西,而影视是集体的艺术,哪个环节不一样,都会从本质上改变这个作品的本质。"经常有制片人购买裴蓓小说的影视改编权,但结果不尽人意,裴蓓便常在想:等时机成熟了,我就拍自己的小说和剧本,用自己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看。如今,当年的"白日梦"已成现实。
2010年裴蓓的小说《我们都是天上人》改编为电影《天上人》,由国际著名导演宁瀛执导,于2010年10月在全国院线公映,获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八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艺术类);2013年改编并制作电影《青涩日记》,2014年4月23日作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关注电影在北京展映,9月23日在珠海试映,反响热烈,9月24日参与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预计年底全国上映。
"我的作品或许不完美,但是很真诚",她说"希望我能活到80岁,最高境界便是写出来的作品能让后人有所感悟甚至怀念我,因为一个作品而记住我是很难的事,但我会尽量把作品做好,这是我应该做的。"
■观点
好片子,好看不说教
从影5年,裴蓓努力想做这样一部片子:好看,不说教,有娱乐性,又有社会意义,还要保持电影本身的艺术性,这太难了。她一直在努力地尝试着,内心的压力无以名状。无数次她想抽身退步,回到过往"斗室书斋,小月独揽"的作家生活,无数次又对自己说:我选择做这样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其实是在自虐。
这种自虐不仅表现在制作过程中的呕心沥血,更多地表现在,你那种自认为而且专家也可能认为有很高社会价值的东西,未必被院线影城待见。而一部电影,没有院线影城待见,就意味着一个商品不被商场待见,其境遇是很凄惨的。
裴蓓说,有时她会暗自哭泣,为自己,为自己的电影和团队,更为内心的坚持。她的文人和制片人两个角色,经常纠结着,内讧着,遍体鳞伤。但她希望有朝一日,社会能给这两个角色相互融合更大的空间,希望将来的自己不是在两个角色之间游刃有余,而是合二为一。
如今,她通过无数历练,通过《青涩日记》,坚持并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说:《青涩日记》能让你笑,也让你哭;让你笑的时候想哭,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却又捧腹大笑,一切往极致走,甚至是荒诞的极致。这种极致可能会让一些人过瘾,也难说会让一些人吐槽。见仁见智,我们无法强求。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天分
裴蓓曾在《珠江晚报》任编辑记者,2006年成为专职作家。她告诉记者,在她成长的年代,她和所有少女一样有很多梦想和向往,她认为,世界像当时的自己一样,清纯而简单。然而,她又很迷茫,尽管她高考的语文成绩在全地区名列前茅,但她却报考了理科,录取的专业是物理。
她说,自己的理科成绩一般,因此考的学校也一般。之所以选择理科,就是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高喊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很多人为这句惊天动地的口号热血澎湃、前赴后涌,很多人倒地牺牲,她也成了这群牺牲者中的一员。
所以,裴蓓认为,家长在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上,一定要尊重孩子本身的意愿,他的天分在哪儿,选择就在哪儿,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让他的人生走得顺畅。
■互动
要耐得住寂寞
观众:成为专职作家后,都有一个从默默无闻到被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您是怎么过来的?
裴蓓:或许我在这方面所做的,比做其他事情更好些,这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兴趣。像我们这种作家,只能说在圈子里大家都知道,但在社会上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需要自己耐得住寂寞。其实作家都是寂寞的,尤其是我们现在这些从事传统文学的作家,包括莫言,他在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全国也只有千分之几的人认识他。
所以"默默无闻"的状态都要熬过来,想要走得更高,更好,比如获得美术文学奖等奖项,就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或许相比别人,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很幸运。
要经得起痛苦和压力
观众:从最初的物理老师再到作家,是一个非常大的跳跃,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是什么支持您做出果断抉择?
裴蓓:我每次都在纠结:可能我再这样做下去这辈子就没有希望了。我是一个很希望自己人生过得充实的人,在每一行都能做得出色。在当老师的时候,我虽然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但是也做不到大师级的教师,所以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性去走,但那个时候我不敢去写东西,觉得学新闻会离文学近一点,所以接着做了记者。
但记者的职业要求他是一个社会生活的记录者,但不能成为创造者。按我的思维方式,我更喜欢创造性非常强的工作,只有作家和电影能满足我的创造性欲望。
每一次改行都非常痛苦,在新的行业里,你是一个新人,要承受很多压力和痛苦,但必须去忍受,当你知道自己要什么时,你不忍受这些就没有办法往前走。我走得非常艰难,一直在选择和忍受中。我不停地转行,不是因为我不安分,是我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施展能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