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红楼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史湘云结局大揭秘
讲师简介:笔名刘浏、赵壮汉等,中国当代著名主流作家之一、红学研究家,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其作品多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内容简介:史湘云是《红楼梦》中一位重要的人物形象,她心直口快,乐观豪爽,深得贾母与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但是关于她的最终人生结局,却显得扑朔迷离。通行本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写到了在贾府败落之后,史湘云出嫁,但所嫁何人没有交代,只是交代了史湘云夫妻二人感情很好,这对史湘云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而对于史湘云最终的人生结局则不了了之,没有相关描写。刘心武先生认为,通行本的这种写法明显违背了曹雪芹大悲剧结构的创作意图和整体设计。刘心武先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判断?而史湘云最终的人生结局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刘心武先生是否能够揭示出符合曹雪芹原笔原意的史湘云结局呢?
全文:
刘心武:到了这一讲,我们就可以把史湘云在八十回以后,她的命运的轨迹梳理一下了,也就是说我可以概括地把史湘云八十回后的命运,大轮廓探佚的结果给达到汇报一下。
史湘云在八十回后的一开始她应该是就嫁出去了,就“厮配得才貌仙郎”了,嫁给谁呢?嫁给卫若兰了。这个卫家通过第十三回五他名字出现的状况就可以知道也是不错的。卫若兰一个王孙公子,而且他这个名字你想一想,“其味如兰”就说明是一个很不错的青年公子。
他们两个结合以后一度地很幸福,史湘云觉得把自己过去的坎坷的命运,那些不愉快,那些痛苦都给地抵藏了,是一个很好的状况,但是后来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卫若兰死掉了,卫若兰是怎么死的呢?应该是非正常死亡。
我在前面一些讲座里面表述我的一个观点。就是曹雪芹他在他的故事里面他隐藏了一个很大的政治背景,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斗争——权力斗争。那么隐藏在小说里面就有日派和月派之间的权力斗争,前面讲得很多,这里我就不多重复了。
这个卫若兰显然是一个月派势力当中的人物。不用多找证据,就是十一回,列举他名字的时候,他就和冯紫英放在一起。那么冯紫英是个什么人物?冯紫英在八十回里面是正式出场的,前面我们已经讲得很多,这是义忠亲王老千岁,月派这边的,一个重要的人物。
所以他们应该是在一起参与了宫廷的权力斗争。在这样的活动当中,他们可能进行了军事方面的准备,因此他们要搞射圃活动,在射圃活动当中因为这个时候卫若兰已经和史湘云结婚了,他们两个感情又很好那么在这个活动当中,卫若兰身上就带着一个大的金麒麟,这个大金麒麟是哪来的呢?应该是贾宝玉在他们两个结婚的时候送给他的。
金麒麟的整个来历大家应该很清楚,最早是在清虚观打醮的时候贾宝玉从张道士那得到的。
贾宝玉得到以后,一度又把它失落了,由史湘云的丫头翠缕把它拾到了。史湘云就把这个金麒麟还给了宝玉。宝玉也就没有再给史湘云,估计就是在史湘云和卫若兰结婚的时候,这个时候贾宝玉觉得史湘云自己带着一个小的雌的金麒麟,这是一个大的、雄的金麒麟,送给卫若兰正好。
卫若兰得到这个金麒麟以后很珍爱,所以他在军事演习的时候都佩戴着这个金麒麟。上一讲我已经讲过了,通过脂砚斋的批语有所透露,就是说这个金麒麟是在射圃的那一回卫若兰所佩戴的。
后来,根据我前面讲的,我讲得很多,这里不一一重复,简单概括,在这场政治角力当中月派失败了。卫若兰应该是在战斗当中阵亡了。双悬日月照乾坤,这样一个政治隔距当中下面的斗争,月派彻底地覆灭了。
所以四大家族来说后来就相继地陨灭。史家虽然有两个侯爵,有史鼐,他是保龄侯;有史鼎,他是忠靖侯,那么很可能就都被皇帝给治罪了,史家就彻底地没落了,其他各家命运也都不济,贾家最后是遭到皇帝的抄检查。
在这种情况下宝玉一度就被逮捕入狱,还有狱中的情节。通过脂砚斋一些批语,我们可以知道,后面还有在狱神庙当中茜雪、小红她们去救助贾宝玉的情节。贾宝玉后来可能又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年龄比较小的犯人,而且他在贾府有关的政治性的活动当中,找不到他什么犯罪的证据;又由于其他人的救助,所以可能最后就允许他回原籍,他原籍是金陵。
宝玉在回金陵原籍的过程当中又遭到了很多的磨难,因为有人不答应,又要去追索,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就出现了妙玉。
妙玉在最急难的时候,就违背她师傅当时的嘱咐,他师傅当时说:她一生不宜还乡。大家知道,妙玉也是从南方金陵地区到京城来的,妙玉在还乡的过程当中她主要是为了去寻找宝玉的踪迹,来救助宝玉。
在瓜洲渡口,妙玉就和忠顺王达成了一个协议,牺牲自己救出了宝玉。在这个过程当中,又一个复杂的情节,就是说又发现了史湘云,因为她两个叔叔婶婶家都已经被皇帝灭掉了,她自己的丈夫,又是在跟皇帝那一派做斗争当中被打死的,她就成了一个身份及其糟糕的女子,她甚至还可能被人卖入娼寮,成为歌船上的乐女。
在这个情况下,妙玉就把他们两个解救出来以后就让他们两个遇合,去过一种颠沛流离但是能够互相扶持的一种生活。
解说:根据对《红楼梦》的文本细读和脂砚斋批语的深入分析,刘心武先生认为在历经人生的磨难之后,史湘云与贾宝玉最终会遇合,走到一起,称为患难与共的夫妻。那么刘心武先生的这个判断到底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呢?
刘心武:探佚出来这些轮廓,如果要一一论证的话是很费时间的,但是得给大家一个交代,今天呢,我就把整个后来湘云的命运的大结局当中的最关键的那一点,我的证据是什么,跟大家陈述一下,以期共同讨论。其中最关键一点就是他和史湘云是不是遇合了。通过八十回的正文,以及脂砚斋一些批语或者其他一些线索,能不能证明在八十回后有一个重要的情节,是经过一番离乱之后贾宝玉和史湘云两个人遇合。
我个人有一个比较独特的观点,在前面的讲座里面提出来以后引起很大的争论,我觉得《红楼梦》这样一部奇书,它当中有一些需要去破解的文本现象不是两个专家就能够把它解决的,需要大家共同地来进行探讨,而且可能还需要长时间探讨。
各种不同的观点还可以长时间地各自保留。通过不断的探讨可以去加深对这本书它的内涵已经曹雪芹写作,他的艺术手法的认识。这就是我个人对《红楼梦》十二支曲当中的《枉凝梅》这一支曲的我个人的一个独特的见解。
我认为这一支曲,是以贾宝玉的口气来咏叹两个人,一个就是史湘云,一个是妙玉。我个人认为在前面那一曲《终身误》里面是以贾宝玉的口气咏叹了薛宝钗和林黛玉。我的意思就是说在我个人看来在《枉凝曲》里有一些句子,应该指的是史湘云。
是从贾宝玉的角度,以宝玉的口气咏叹到湘云,以及湘云和他的关系。像这些句子:阆一个苑仙葩。我在前面讲座里一再跟大家进,这个林黛玉在天界他是绛珠仙草。没有说她是花,这里说的是仙葩。在大观园的怡红院,种了一株海棠树,在描写到大关的海棠树的时候,就使用了“葩”这个字,而且还说这个海棠花的形象是“丝垂翠缕”那么后来我们就发现史湘云的丫头恰恰就叫翠屡。
在第十七回写到大观园里面怡红院那个地方的景色的时候用这样的句子,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最后把它叫做怡红院,后来成为怡红院那个地方。
叫做“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而通过后来“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我们都知道作者用很多的花来影射书中的女子。大家抽花签,史湘云抽到的什么花签呢?就是海棠花。
所以我觉得我这个思路,也有我一定的依据,我个人认为就是以海棠花来喻史湘云。在《枉凝曲》里接着又这样的句子,叫做“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我认为这句话就是暗示。
贾宝玉在大观园里面嬉游的时候,他和史湘云相处得非常好,真是兄妹之情,令人羡慕,可是他们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产生爱情,他们两个分别以后也没有想着说以后一定要再遇上他。可是,他们两个之间有一种奇缘。到后来偏生又遇着他。
“一个就枉自嗟呀,一个是水中月”。为什么我说“水中月”也是影射史湘云呢?就是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史湘云和贾宝玉两个人联诗。联诗过程当中,联到后来两个人就想不出妙句了,这个时候史湘云就看见有一个黑影子,她就用一小石头片向湖中打去。
就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所以“水中月”本身对于史湘云来说有某种象征意义。而且她和宝玉的关系就是好象月影被石片打破一样,“荡散复聚者几次”。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暗示。当然有人说,说这支曲最后说的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更说明是林黛玉了,林黛玉爱流泪。您这个思路我很尊重,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贾宝玉他也可以流泪。
因为,大家知道在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到冯紫英家里去喝酒聚会,聚会就大家唱曲,唱曲贾宝玉就唱了一个《红豆曲》,《红豆曲》当中怎么说的呢?就叫做“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宝玉他也有一腔他的痛泪,所以这个地方虽然出现了流泪,不一定非得是往林黛玉身上去想,它可能就是宝玉想起这件事情以后自己也觉得有流不尽的泪。其实像这样的诗句里面都隐藏着史湘云和宝玉遇到合的一些暗示。
解说:刘心武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将自己的家世背景创造性地融入自己作品的一部小说,因此具有自传性。自叙性、家族史的特点。在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上或多或少隐喻着曹雪芹的身影。根据这样一层关系,从作者曹雪芹本人的人生经历中,刘心武先生是否能够找到破解史湘云与贾宝玉关系的线索呢?
刘心武:其能不能找到另外的作证呢?我觉得还是有的。现在我们可以从书外找一找。大家知道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当中,他有一些社交活动,跟他交往的一些朋友留下了一些诗,比如说他最好的两个朋友是两兄弟,一个叫敦敏,一个叫敦诚。
这敦敏、敦诚在他们流传至今的事迹里就都有涉及到曹雪芹的诗。比如说敦敏他在《懋斋诗抄》在他个人的一个诗集里面,就有一首叫《赠芹圃》,这句诗里面就讲到了曹雪芹的情况,发出他的感慨。敦敏这个诗不是去说《红楼梦》的,是说曹雪芹本人的,叫做“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白眼斜”。
概括出了曹雪芹本人的一些遭遇。就是敦敏跟他交往的时候,他们是在燕京,就是在京城,就是在燕市,但是“哭歌悲遇合”,就是显然在生活当中曹雪芹就有一次遇合,而且这个遇合不是一个很幸福的,很愉快的,再锦上添花的那种遇合。
是“哭歌悲遇合”。这个遇合又和什么地点有什么关系呢?又和京城以外的一个地方有关系,什么地方呢?秦淮。
“秦淮风月忆繁华”这意思当然就很丰富了因为原来最早曹家就是在秦淮地区,在金陵地区发迹。他的祖父,不说别的,作为一个江宁织造,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他们家。皇帝住他们家你想想这是什么样的荣誉?其繁华景象真是不堪回首,后来,显然在曹雪芹家族破落之后,他显然还去过秦淮地区。
否则这两句诗没必要写。所以看来小说里面八十回以后,如果有贾宝玉和史湘云遇合的情节的话,他是有生活依据的。
其生活依据就是他的朋友敦敏所说的,在秦淮地区他们有遇合,共同地回忆当年的繁华岁月。后来他们一起回到了京城,会到了燕京,他们在街市上应该是乞讨,哭歌,长歌当哭,或者叫做有时候是号啕当哭,是这样一种状态。
生命状态。敦敏他这种诗还写得不只一首,他另外一首里面又有两句,又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就进一步地证明了曹雪芹他和一个女子的遇合是一个什么情况。这两句是这样的,叫做“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秦淮虽然是一个旧梦,但是人还在。
你想这个人是谁?而且我在前面几讲已经告诉你了,史湘云在小说里面她是贾母的一个侄孙女,贾母原先就是苏州织造李煦的一个妹妹。因此史湘云原型就应该是李氏的侄孙女。在生活的真实当中她不姓史,她姓李。
显然就是在小说里面会有一段情节写到秦淮地区,他们的遇合,“人犹在”,就是书里面的史湘云在八十会后的情节里面会告诉读者她还活着,贾宝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这个是有生活依据的,生活依据从敦敏的诗可以看出来,就是在秦淮地区他发现了一个犹在的一个故人。因此回到那个燕京以后也是悲歌,这种遇合本身里面蕴含着许多的悲剧成分。所以他不是一个欢歌是一个悲歌。就借酒消愁酒易醺。
解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历经磨难的作品,在最初的手抄流传过程中,八十回后面的文字迷失无考,留给后人巨大的遗憾,但是也有一些为数不多,残存的线索,留存在了杂史笔记中,为我们探佚曹雪芹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笔原意提供了十分宝贵和重要的线索。那么在这些笔记之中,刘心武先生是否能够找到关于史湘云与贾宝玉遇合的记载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刘心武先生的分析呢?
刘心武:有人可能要进一步追问了,说你现在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不大相信,你怎么就见得在八十回后有您说的那些情景?特别是贾宝玉和史湘云又遇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情节。你能不能举出更多的,过硬一点的这种证据呢?我想我还是可以举出来的。
因为《红楼梦》这个书它流传的时候还是很长的,有二百多年,在最早的时候它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手抄本只是当年流传的手抄本当中的沧海之一粟,大量的都在社会的动荡当中被湮灭掉了。
可是历代都有一些人在他们的著作里面记载了一些他们所看到的古本的情况。下面举一些例子。在咸丰年间有一个叫赵之谦的人,他写了一部著作叫做《章安杂说》,它里面就记载了他所知道的石头记的八十回后的情节,他说有什么情节呢?有“宝玉作看街兵,史湘云再醮与宝玉”。
什么叫再醮?就是寡妇再嫁,这是很重要的线索。道光年间也有一个人他在他的笔记里面有一个记载,他说他认识一个人姓戴,这个人叫戴诚夫,看见过一个旧时真本,这个三本八十回后皆不于今同。
就是和当时社会上已经开始广泛流传的程伟元、高鹗他们所推行的那种一百二十回本那些情节是不同的,怎么个不同呢?他说情节是这样的。就是“宁、荣籍没后”,“籍没”就是被皇帝抄家了,没落了。
这以后“皆极箫条,宝钗亦早卒。”就是宝钗死去了。“宝玉无以作家,至论于击柝之流”,就是打更的,打更有各种方式,击柝是拿一个木头的东西,拿一个木锤子敲它。“史湘云则为乞丐”。史湘云她的叔叔婶婶都被皇帝给灭掉了,丈夫又死去了,无以为生,竟沦为乞丐。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后乃与宝玉仍成为夫妇”。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也不足为奇,后来又有一个人叫做濮青士,他又在他的一本书里面有一个说法,说他又看到了一个古本。
这个古本怎么写的呢?“宝玉实娶湘云,晚年贫极。夫妇在都中拾煤球为活云。”其实就是拾煤核。就是北京过去冬天人们取暖都是用煤炉子,都是用煤球,煤球烧完以后就变成了灰白色,但是有的没有烧透,煤核里面还有点黑,还可以把它掏腾出来作为燃料,或者自己来取暖,或者甚至于加工以后卖给一些人。
据他说宝玉和湘云最后就是靠拾煤核过日子。而且他又透露,他所看到的本子说“其后流落饥寒,至栖于街卒木棚中云云”。解决有看街兵,就说最后宝玉就干这个。
这几个人都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互相可能也不认识。他们写这个书互相也都没有我提到你,你提到我,但是不约而同,都写到他们所看到的当时的流传的一种抄本上面的故事。八十回后是这样一些情节。
因此大体是可信的。到了清末民初有一个叫陈弢庵的,这个人就口气更大一点,他说他直接看到过真本,他说前面那些人可能都是听说,有人看了真本,他听了以后记录下来。他说我可是真看见了,也可能是吹牛。
不过我们现在不好去判断。估计他是真看过,因为在当时研究《红楼梦》说你看到《红楼梦》的书,既得不到名,也得不到利。是一个个人消遣的事情,所以相比他所说的是有道理的,他说他得到一个本子,这个本子他读得很细。
他说写的是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以后就病死了,病死以后史湘云也出嫁就守寡了,后面史湘云跟贾宝玉碰上以后就结缡了,结缡就是他们两个结婚了。“宝玉曾落魄为看街人”。你看他也是看到这样一个情况。比较仔细一点的内容他是这么说的,他说看街住哪儿?住堆子中。
过去北京就是在城边上,或者在一些胡同边上,有一些破房子,甚至于都没有屋顶,就只有一点半截墙壁,俗称“堆子”。就跟废墟差不多,最穷的人,最没有办法的人有时候就在那过夜,他说他看到这个本子就写宝玉最后就落魄到这种地步。
然后有一天北静王,小说里面有北静王,北静王他始终还存在,他始终没有被皇帝给治了。他是和日派、月派之间都有关系,但是他能够取得政治平衡这么一个人物,说北静王从街头经过,经过以后他前面的导引,喝道的人就要求看街兵都出来,垂手侍立,可是堆子里面看街兵就没出来。
于是仆役就大怒,就到里面把那个人薅出来了,而且就要痛加挞伐,在这个情况下,这个人就高声地呼叫,可能是冤枉啊,诸如此类的。
北静王一听这个声音很熟悉,于是,北静王就让那些人不要大人,就让他带过来,亲自讯问,刚一看也不认得,但是听声音,确实熟悉,一细想,就是宝玉,北静王非常喜欢宝玉,这个在《红楼梦》第十四回、十五回里面是有很具体的描写的。
据他说,他所看到的本子还有这个情节,因此北静王等于又把贾宝玉给救了,又把他请到府里面去,让他痛说前因后果。这些有关的古抄本的记载不尽可信,但是这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书里面他们所记载的虽然也有所不同,可是其中相同部分却很多,这相同部分呢就是贾宝玉和史湘云遇合了,两个人就结为夫妻了,这一点应该是可靠的。
如果说那些细节有的可能是他生发了,或者是他伪造了。可是其中那个合理内核,应该是我们可以承认下来的。
解说:红学界普遍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八十回后会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的最终命运有所交代,并且通过第五回的判词、曲子,以及其他一些文字描述,预示着《红楼梦》必将是一个大悲剧的结构。而通过上面的分析,刘心武先生确认了史湘云与贾宝玉在历经磨难只有会走到一起,成为一对贫困潦倒,却又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与曹雪芹大悲剧结构的设计产生矛盾了吗?刘心武先生究竟会如何破解史湘云人生结局呢?
刘心武:曹雪芹将怎么保持他整部小说的大悲剧结局呢?他会写到史湘云悲惨地死去;他会写到贾宝玉悬崖撒手,彻底地对人间失望,回归天界了。
就这一点而言,它不符合生活当中曹雪芹和他那个李氏表妹的真实情况。虽然史湘云这个角色我在上几讲说了,在八十回里面的情节,应该是和生活原型距离最近,虚构成分最少,但是为了保持一个全书的大悲剧结局,他可能不得不在后面做这样的处理。
因此这也就是我讲史湘云的时候一开始就提出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就是说为什么史湘云出场前后始终没有一段稳定的叙述性的文字来概括史湘云的来龙去脉呢?就是因为他们两个斟酌再三,你又是非常真实,可是最后我这个人还在,“秦淮旧梦人犹在”,你拿我做原型写成一个艺术形象,你又要把她处理成她死去了。
虽然这个原型也同意,可是怎么来做一个人物命运能去把她概括,就比较费神思。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八十回的文本里面就始终没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像写林黛玉、薛宝钗、李纨她们那样,来把史湘云怎么回事做一个非常明晰的概括。这是我个人对《红楼梦》这个文本的一种理解,对史湘云这个角色处理上的一个理解。
当然《红楼梦》里面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的讲座到这里就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