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德的子女 开国元勋子女们的“我的长征”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以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为总指挥的20多位开国元勋子女进行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显得格外引人关注。
2006年7月19日10时,20余位开国元勋的子女,踏上开往福建的列车,与中华慈善总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一行数十人,前往“情系长征路——革命老区慈善万里行”活动的第一站福建省三明市。7月20日中午,老革命家子女到达当年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宁化县,迈出了重走父辈长征路的第一步,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我的长征”。
8月25日,他们圆满完成了重走长征路的任务回到北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些开国元勋的子女们谈起他们的“我的长征”,依然是激情满怀、感慨万千……
洒泪祭拜红军英魂
从宁化县出发,7月26日早晨,元勋子女们到达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界首镇三官堂的红三军团渡江总指挥部。在湘江支流的渡口,因为当年彭德怀是红三军团军团长,黄克诚是红三军团四师政委,左权是红一军团参谋长,所以彭钢、黄梅、左太北三位元勋之后被推选出来,代表所有元勋子女们祭酒。
“父亲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惨烈的一战。现在我们看到湘江的这段支流,就是这么窄窄的一湾水,很平静,我们能看见水底的水草,能看到对岸树的倒影,但是当时,烈士的血都洒满了……”说到这里,黄梅哽咽着说不下去了。当三碗酒被倾洒在江中时,三位女将纷纷落泪。
随后,元勋子女们到光华铺阻击战烈士墓祭奠英灵。作为湘江战役阻击战的战场之一,这里就牺牲了3000名红军。
彭钢以前也听伯伯讲过这里的故事:“伯伯说当时湘江的水都是红的,染红的。团长杜宗美,还不到两个小时就牺牲了。34师全师都牺牲在湘江那个地方,34师师长,因为打伤了以后昏迷了,这个师长被俘以后,把手伸进被子弹打破的腹腔,把自己的肠子扯断,宁死也不当敌人的俘虏。当我们几个人去祭酒,撒上花瓣的时候,我就仿佛看到这个湘江水是红的,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泪不由得就掉下来了。”
左太北回忆父亲在这里作战的情形说:“当时战士们在这里苦撑。一军团有位烈士易档平,受伤后因为怕被敌人俘虏,就向自己开了一枪自杀了。”
但光华铺战场找到的烈士遗骸只有18具。在烈士杜宗美、沈述清的纪念碑前,黄梅走过去,双膝下跪,再次落泪。
26日上午,元勋子女们一行还前往湘江战役纪念碑园祭奠,罗东进、彭钢作为代表,向烈士敬献花圈。随后,活动组在有30多名孤儿的兴安县柘园小学进行慈善捐助,为该小学捐款20万及一座图书馆。
建军节,天落“红军泪”
8月1日下午,活动组参观了遵义会议旧址。
“朱老总和康妈妈。”刘太行走到朱德和康克清的房间时,很熟悉地叫了一声。由于父亲刘伯承在前线打仗,刘太行小时候从1940年到1946年,一直在朱德家居住。回想起当初的情形,刘太行还津津乐道。
“朱老总脾气太好了,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还特别喜欢小孩,那时候他家寄宿了很多革命战友的孩子。康妈妈对孩子也很好。”刘太行回忆,朱老总家中最多的时候住了30多名亲戚,吃饭都成问题,全部睡大通铺。
在联欢会开始前,中华慈善总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国防信息技术研究会,联合为遵义的老红军送去1万元慰问金,还为遵义捐赠了20万元图书和6.8万元药品。
在参观红军烈士纪念碑时,有一座红军给小孩喂奶的雕塑。在当地的传说中,只要摸摸红军脚,在手腕上绑上一根红绳子就不会生病,所以红军雕塑的脚已经被摸得泛出了黄铜色。
得知这一传说后,正当大家都尝试着去摸一下时,陈赓之子陈知建发现铜像上被人刻上了很多名字。一向说话直爽的他马上发了火:“应该把那些名字都抄下来,写在一个牌子上立起来,让人唾弃。太没道德了。”
遵义是个多山的地方,活动组向娄山关进发时,除了蜿蜒的马路外,路旁是绵延不绝的大山。汽车加足马力,绕了无数山路一路攀升,才到了当初兵家必争的重要关口娄山关。
到娄山关还不到半个小时,雨纷纷扬扬飘落,越下越大,打湿了每位行人的衣,也浸湿了元勋子女的心。“天上落下了红军的眼泪”,话音刚落,众人沉默。
一路过来,在寻觅父辈当年痕迹的过程中,总有无数多的细节,令这些元勋的后代们深深触动。因为一路看这些长征遗迹的激动,也因为劳累。走到遵义时,左太北的心脏病犯了,可她却一直不愿意回去,后来医生说不行,硬把她送到了遵义医院。
“长征”路上的惊喜
8月7日下午,在活动组进行的慈善活动中,有10位在昆明的老红军参加。主持人宣读来宾名单,读到“罗瑞卿之子罗箭”时,83岁的老红军刘林枝猛地抬起头,身体前倾盯着罗箭看了又看,上前一把抓住了他。
“我觉得他就是罗瑞卿的大儿子,他的眼睛和嘴巴和罗瑞卿太像了,他小时候我还抱过他呢!”刘林枝边说还边把眼睛眯着,模仿罗瑞卿当年的神态,引得周围人大笑起来。
原来,刘林枝当年是罗瑞卿的警卫员,罗箭那时候才三四岁,住在瓦窑堡的窑洞里。后来刘林枝跟随其他部队转战大江南北,没有再和罗瑞卿一家联系。罗箭当时也激动得不行了,他没想到在重走的长征路上还真能找到这么一位老人。
8月18日,活动组一行向川西北的红原、若尔盖草地进发,这里是三大红军主力过草地都曾经过的地方。
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征就是出生在这片草地,可在那样的情况下大家都没记住她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生的,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只好按照大概时间填了8月20日。
18日,吃早饭时,活动组悄悄给任远征准备了一碗长寿面,领队陈宇则给成员们报信,“今天就是任远征70周岁生日”,至于原因则秘而不宣。
中午,在草地午餐时,罗箭代表元勋子女发言揭秘,他说:“昨天我们所有老同志召开了一个会议,商议了两个结果,一是远征大姐的生日就定在今天——8月18日,另外,认定远征大姐就是出生在阿坝州红原县的草原上。希望了却她的心愿。”
8月22日,队伍到达了哈达铺镇。当地的回族兄弟就像当年给红军送锅盔一样,把直径差不多有20厘米的锅盔,献给了前来重走长征路的开国元勋子女。
元勋子女当场就掰着这些“红军锅盔”吃了起来,陈知建还提议打包把这些吃剩下的“红军锅盔”带走。当地负责人虽然一再表示要再专门送给他们,但陈知建说,这些刚刚吃了一点,如果扔了,就太可惜了,这些锅盔对当年的红军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笔供给。
在元勋子女的坚持下,当地政府把他们吃剩下的“红军锅盔”打包,送上了车。
当年,红军在这里得到了休整,一块大洋可以买5只鸡,刚刚经过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在这里体力得到了恢复。
用陈赓之子陈知建的话说,他们到这是还愿来了,当年老乡们给他们的父辈大力支持,他们现在就是要来还父辈的愿,希望能给这里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征代表这些开国元勋子女,给当地捐赠了20万元,他们要在这里建一所爱心小学。
“发怒”为“宫殿”
8月23日,活动团途经甘肃某县休息时,安排参观的是当地根据传说故事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刚一下车,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的脸色就怪怪的。这位70岁的老人一边观看,一边缓步走上台阶,然后在殿门外踱步。看样子,她不想进去。
有人上前想与周秉德合影。当了解到此人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时,周秉德终于“发怒”了。
周秉德把两只手臂交叉抱在胸前,用一种拒绝的语气说:“我不想照相,现在,我照出相来也不是个高兴的脸。”
见对方不解,周秉德继续说,听说这个地方很缺水,拿钱去多挖几口井不好吗?修这么一个建筑,得花多少钱啊?
说着,她做出要离开这里的举动,道:“这里缺水喝,你打点井,多好的事啊……”
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忙笑着要向老人解释。
周秉德站住了,却还是说了一句:“我反正说话特别直。”
听工作人员说,因为当地是一个农业大县,连个公园也没有,所以修建这么一个建筑,其实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内涵。他解释说,每年县上的果品交易会和其他大点的经济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而且后面还有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配套设施,其实就是一个群众活动的公共场所,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周秉德脸色渐渐缓和了,她指着台阶下的一个大圆盘,问:“那大圆盘是做什么的?”
工作人员继续笑道,作为一个有5万人口的县城,每天早上会有2000多人到这里晨练。有人就在那圆盘上打拳做操。
“哦。”老人点点头,又追问了一句,“这里向群众售门票吗?”
“不售门票的。”
得知了这个建筑的多种用途,这位伟人的后人释然了,抱在胸前的手臂也放了下来,继续给当地工作人员出主意:“那就再多想想办法,联系些影视剧制作公司,看能不能把这个地方租赁出去,拍个电视剧呀什么的,收点租金……”工作人员连连称是。
周秉德笑了,引用了毛主席说过的话表达着歉意:“我是不了解情况——下车伊始,哇里哇啦——给你们胡说八道啦。”
重回陕北,后人寻根
8月24日,翻过宁夏六盘山,穿过甘肃革命老区庆阳,前面猛然响起激越的锣鼓声。
一听到熟悉高亢的唢呐声,在陕北长大的秦邦宪之子秦铁急得拉开车窗,他想让大家都听听:到陕北了,听,这就是陕北的唢呐!
这时,在车队前方,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也响了起来,道路两旁早已站满了前来迎接的群众。车队还未停稳,腰鼓、唢呐一齐震响了。
元勋子女们走下车,秦铁、罗箭等人几乎是冲上去,和老乡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周秉德、彭钢、罗东进等也都走进群众当中,似乎有千言万语,但太激动了,说出口的只有“谢谢”、“谢谢”。
这些欢迎的群众都是陕甘交界处吴起县白豹镇郭克廊村的村民,听说“重走长征路”的开国元勋子女要从这里经过,村民们擦亮了唢呐,背起腰鼓拿起锣,一早就在路边守候。唢呐手许左东说:“他们都是革命前辈的后代,陕北人民想见见他们啊!”
掌声中,66岁的秦铁老人微驼着背,一个跨步登上演讲台,一开口就真情流露。
作为秦邦宪的儿子,他实在是太激动了:出生只有两个月时,他就来到这里,一直长到7岁。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小米粥、糜子糕,还有浓浓的鼻音,多么亲切啊!几十年过去了,他终于再次回到了在梦里才能见到的故乡。“重走长征路”活动团从甘肃抵达陕西,在吴起县有关方面组织的欢迎午宴上,秦铁老人激情演讲三分钟。
老人讲话的声调很是亢奋,“我们这次重走长征路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两个字——寻根。”由于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真正的“行走”,身体已经吃不消,所以很多路段都是乘车。秦铁老人把这比拟为“机械化部队的行走”,而且,通过一个多月的“行走”,“这个根我们找到了!”
“我想替我父亲还一个愿,感谢当年父辈在长征途中经过的11个省份的各族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我们军队的衷心爱戴和无私奉献。”说着,老人深深鞠了一躬。掌声又一次响起来,热烈,充满着激情,洋溢着温暖。秦铁老人也激动地站在演讲台上,鼓着掌。他笑着扶了扶帽沿,那上面,一颗红色的五角星愈发鲜亮。
“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8月24日下午,活动团参观红军会师地会宁。70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大会师。
活动总指挥、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有感而发:“我们这一代人当年多是出生在革命老区的,很多人可能是老区人民喂养长大的,父辈们也一直教育我们不能忘本要感恩,要记着老区人民,记着老百姓。”彭德怀的侄女彭钢告诉我们:“虽然说我已经不止一次来到老区了,但是每次来的时候都觉得特别的亲切,老区人民的那种淳朴特别让人感动。”
元勋子女在参观会师纪念馆时,发现了许多父辈用过的物品。有周恩来用过的文件包、左权的地图、罗瑞卿的水壶等。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花了很大的力气找到馆长,要和伯父使用过的公文包一起留影。
左太北来到左权绘制的地图旁边,显得有些激动:“这是我爸爸留下的,太珍贵了。”而罗瑞卿大将的儿子罗箭,抱着父亲用过水壶,像个孩子一样咧着嘴笑了。
在红军会师纪念馆里,陈赓之子陈知建还留下墨宝“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他特别说明:“当年父辈们讨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时,周恩来表示,三大红军主力的会师地点可以确定在会宁,毛泽东说:‘会宁,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现在三军一会合,人民就会得安宁。’”
胜利走完长征路
在37天里,老人们穿越了11个省,经过8000多公里的艰苦跋涉之后,终于来到当年父辈长征的最后一站——延安。对于绝大多数游客来说,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摇篮,而对这些老人来说,这里是他们与父辈们共同生活过的情感故乡。
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队伍,出发前就制定了不住高级宾馆、不坐小轿车、不去旅游胜地等“五不”政策。元勋子女们不但这样定纪律,一路上也严格这样做。到达甘肃某县时,当地在每个团员的房子里放了一份特产,此次活动的总指挥罗东进发现后,立刻让老伴将“礼品”还给工作人员,并要求所有团员都退回。
让人感动的细节一路上不断涌现。在队伍进入甘肃省迭部县时,在县城外有陈赓大将长征时住过的房子,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很想去看一看,但他只把这个想法和老伴说了一下,并没有赶过去参观。工作人员听说后也为他遗憾,但陈知建说:“我是队伍中的一员,遵守纪律是第一。”
“革命老区慈善万里行”活动跟随着开国元勋子女们一路“长征”,在途经的11个省份先后捐款600余万元,将建设20多所长征爱心小学和100个图书馆,慰问了2000多名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