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梅访华的政治经济意义
梅首相姗姗来迟,因为前段时间她忙于应对脱欧谈判。最终,英国同意交给欧盟500亿欧元分手费,离欧盟的要求少了100亿欧元,却高出英国的底价300亿欧元。不过,梅首相还是得到了赞赏,一块石头落地,英欧开始脱离,需要两年时间。在这两年的过渡期,英国必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弥补脱离欧盟以后在贸易、投资、人员交流等领域的退步。
中英关系的最大障碍在于政治缺乏足够互信。在少数极右英国人眼里,中国不是理想的合作伙伴,他们多半还生活在英帝国时期的傲慢与偏见之中,包括彭定康、阿迪·阿斯坦等社会精英。你很难说梅首相没有帝国思想,但是,她毕竟是当家的,必须务实。前年刚上台时推迟亨得利角C核电站,后来又不得不同意合作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她的前任卡梅伦首相对华态度也曾经出现过九十度转弯。
不过国际政治就是这样,我想跟你好,是因为你有对我有利。美国特朗普如此,英国卡梅伦和梅首相更是如此。梅首相可能更加关注与中国达成友好的经贸、投资和教育协议。她在武汉为英国教育文化展站台,在北京特别参观中国银行,在上海将参加英中商务论坛,充分体现她和英国政治家们的务实态度,经济利益大于意识形态的外交倾向。
2017年是自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危机十周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全球经济增长达3%,其中,欧盟28国经济增长2.5%,美国2.3%,日本1.5%,巴西和俄罗斯扭转负增长颓势,分别实现1.8%和0.7%的增长水平。
受脱欧影响,英国2017年经济增长1.8%,是五年来的最低水平,比欧盟整体增长速度低0.7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增长比前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为五年来首次提速,达6.9%。中国强劲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实践证明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大国,而且也是全球十大经济体最开放包容的国家。特朗普、马克龙相继访华,为的都是在于搭中国快速发展的便车,梅首相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英国从上世纪初失去世界老大的经济地位以后,苦苦坚持100年,依然是世界经济强国富国,2016年人均GDP达4万美元,尽管与美国人均GDP5.7万美元相比产生了很大距离,但是,英国的韧劲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中华民族全面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中国、印度、越南及其它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以后,英国受到的竞争压力就已经不是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压力那么简单了。新兴国家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巨大,而以互联网、电子信息产业和人工智能为主要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更加有利,因为这些产品及服务的边际成本递减,因此,市场出清的规模,不是由斜率向下需求曲线与斜率向上供应曲线的交叉点来决定,而是由斜率也向下的供应曲线和现有人口消费能力来决定。
例如,只要有消费能力,手机和宽带的供应会无穷大。2017年,中国手机销售量等于1.5倍的美国人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2017年有近800万大学毕业生也是一个例子。只要是中国人能做的,中国消费者能够付得起的,世界就难有第二个竞争对手。
英国加入亚投行,支持“一带一路”,就是看到中国的市场潜力。英国人口是美国的五分之一,而吸引的中国留学生却是美国的五分之二。重庆大学每年大学毕业生到英国留学的人数比到美国的人数多。中国两所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中外合作大学,西交利物浦和宁波诺丁汉,都是英国人办的。
2017年中英贸易总值760多亿美元,少于中国与越南的双边贸易额。一方面说明英国没有很好地利用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中英之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拓展中英合作与贸易?首先中英要化解政治偏见;其次,英国要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里面发挥作用,包括医药、能源、环保、教育、航天航空、金融和保险、新材料等领域。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封锁,是短期行为。因为一旦中国自己率先突破,昨天的高科技优势,明天可能就被抛弃。在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的年代,中国已经在高铁、核电、超算、建筑、移动支付、新零售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
英国不能只是看到自己的优势,而忽略中国后来者可以居上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梅首相说要送200名英国老师到中国学数学,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可见,通过沟通与交流,中英两国的合作空间是巨大的,对两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双赢的。
梅首相本次访华,必定在教育、科技、金融、文化、能源等关键领域有重要突破,对促进中英两国经济贸易、投资和人员交往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英紧密合作,还将有利于国际政治稳定和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