茕茕孑立什么歌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说一说《陈情表》之后的李密

2019-03-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李密出生于三国蜀汉,死于西晋,身经汉.魏.晋三朝.他的父亲李光,曾任朱提(今云南昭通)太守,所以李密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李密的童年是不幸的.正如他在<陈情表>中所写到的:"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才六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但李密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慈爱的祖母,从小拉扯他长大,将他抚养成人,供他读书上进.所以,李密和祖母的感情,远超一般祖孙之情.正是这份深情,才造就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李密出生于三国蜀汉,死于西晋,身经汉、魏、晋三朝。他的父亲李光,曾任朱提(今云南昭通)太守,所以李密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

李密的童年是不幸的。正如他在《陈情表》中所写到的:“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才六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但李密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慈爱的祖母,从小拉扯他长大,将他抚养成人,供他读书上进。所以,李密和祖母的感情,远超一般祖孙之情。正是这份深情,才造就了《陈情表》这篇旷世奇文。

茕茕孑立什么歌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说一说《陈情表》之后的李密

但是,由于李密的家庭不幸,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中,父母之爱是缺席的。在这种不健全的成长环境中,李密逐渐养成了独立、偏执、孤傲的性格。他虽才华横溢,四海知名,但在仕途上却很不顺利。

李密的祖母去世后,守孝期满,依然被朝廷征召为太子洗马。这是一个侍从性质的官职,在当时主要为东宫掌管图籍文书,因为得以接近太子,所以是一个清贵的职务。

茕茕孑立什么歌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说一说《陈情表》之后的李密

李密初为太子洗马时,拜见当时的三公之一,司空张华。张华问他:“你觉得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安乐公即蜀国后主刘禅,蜀亡后降魏,被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便是出于此公事迹。张华知道李密原来在蜀汉担任过官职,有心试探一下他水平的深浅。

茕茕孑立什么歌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说一说《陈情表》之后的李密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刘禅毕竟是李密的旧主,臣议君在古代是大不敬,而且其中的尺度很不好把握。

但李密毕竟不是一般人,他略想了想,便答道:“在下以为安乐公可与齐桓公相比。”

这一回答令张华大感意外。要知道,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岂能是刘禅这种昏庸之辈可比的!

张华不解其故,于是李密从容言道:“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得以成为春秋霸主,后来宠幸小人竖刁,身死国灭,尸体上虫子爬出门外都无人收敛。而安乐公任用诸葛丞相,能与曹魏相抗衡,后来宠幸小人黄皓,亡国为虏。由此可见,安乐公与齐桓公,他们的成败如出一辙。”

听了李密的应对,张华不禁点头,心说果然名不虚传。又问:“足下认为,孔明所颁布的那些言教政令,为何如此琐碎?”诸葛亮治蜀,事必躬亲,丁宁周至,面面俱到,有时未免显得啰嗦,被时人所讥讽。

李密答道:“这个原因很简单。就以《尚书》为例吧,《虞书》典雅,《大诰》琐碎,因为《虞书》是尧、舜、禹、皋陶等上古圣贤之间的对话,故而典雅简练,而《大诰》是周公告诫臣民的话,所以就显得琐碎了。孔明平时接触的人水平都远逊于他,所以言教显得琐碎也是很正常的。”

李密的这两次应对,都巧妙地回避了其中的敏感点,采取迂回委婉地方式,既回答了问题,又维护了刘禅和诸葛亮的尊严。

张华听了,不禁啧啧称善,从此对李密不敢轻视。

李密在太子洗马的位置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因为不善逢迎上官,为人又刚直孤傲,被人寻了个由头,派到地方任温县县令。

温县虽小,但毕竟是主政一方。李密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好奉命到任。在主官的位置上呆了一段时间后,李密性格上的缺陷就逐渐暴露了出来。

当时地方官都可以自己聘请下属,称为从事。李密就对自己的一个从事特别憎恶,又不好辞退,于是就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发泄不满,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是引用《左传》中话,把他憎恶的从事比作春秋时鲁国的害群之马庆父。

但在当时来讲,李密说这样的话不太合适,是有政治风险的。因为此言所指,可大可小。如果有人上纲上线,说李密意指朝中某大佬,问题就严重了。

李密的这位从事不知从何处听到了这些话,怀恨在心,于是将此事上报给朝廷的司隶校尉(主监察百官),称李密诽谤朝中大臣,请有司按查治罪。因李密声誉极高,所以司隶校尉不愿意得罪清流,就没有理会这件事。

李密在温县,治理有方,不畏权贵,对王公大臣也丝毫不加逢迎。温县地近中山国,中山境内的王侯每次经过温县境内,都要照例索要供奉,地方官民不堪其扰。李密到任后,给这些过路的王侯们写了一封信,信中称当年高祖(司马懿)经过沛县时,对县中士民无论老幼,咸加礼敬,从未要求地方官吏供奉饮食服用,还请各位明王大人上体天心,下察民情,为黎民百姓做好表率,也好移风易俗,泽被后世。

这封信写的如同《陈情表》一般感人至深,既警告诸王不要贪得无厌,又搬出司马家的祖宗来抬高一番。自此之后,中山诸王经过温县时,便不敢再索要供奉了。

温县在李密的治理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政绩卓著。期满卸任后,李密又出任了州里的大中正,这是当时负责推荐官吏、品鉴人物的官员。魏晋时,在选拔官吏方面施行“九品中正制”,大中正地位紧要,一般选用当时的名流担任此职务。

李密担任大中正后,坚持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原则,丝毫不接受个人请托和朝廷高官的推荐。他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常常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人的缺点,而且丝毫不留情面。他常说:“我在这个世上,除了自己的影子外,就在没有一个朋友。我之所以毫无畏惧之心,那是因为我对他人一视同仁,从无厚此薄彼之意。”也许,这就是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吧!

李密的这种孤高傲世的性格,最终使他得罪了朝中大员。在选拔推荐官员的过程中,李密没有接受荀勖、张华等朝中大佬的“指导”,被刻意冷落起来,贬为汉中太守。李密自负才干,不甘沉沦下僚,常常顾影自怜,忧愤怨望。

李密遭受冷落,实际是荀勖、张华等人在其中作祟,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时时不忘当年那个写就《陈情表》的孝子。有一次,武帝在东堂赐宴群臣,一时兴起,下诏令李密赋诗,这其实就是想抬举他的意思。李密当时心中烦闷,多喝了几杯酒,一时有感而发,挥笔立就。武帝兴致勃勃地取来观赏,前面写的文采斐然,倒没什么问题。看到最后,只见李密写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大怒,碍于李密名士的情面不好当众发作,只得强忍怒气。一些被李密得罪过的大臣见状,趁机上书建议免去李密官职。于是,李密就被罢了官,返乡养老去了。一年后,李密郁郁而终,享年六十四岁。

从出生到去世,李密都是一个很孤独的人。虽然文才盖世,四海扬名,但这一切并没有给他带来施展抱负的机会。终其一生,他到底还是没有走出《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阴影。当年感发之辞,谁想一语成谶!在三国魏晋那个腥风血雨的混乱年代中,李密就像一只卓尔不群的白天鹅一样,从未低下高傲的头颅,独自游弋在黑暗之中,直到生命的消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