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一个孩子是白痴】李兰娟院士的一个预测和两个健康建议

2019-02-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余年后我国将有望摘掉"肝炎大国"帽子◎乙肝疫苗接种三五年后可能逐渐"失效",应定期查乙肝抗体滴度◎常喝酸奶,少用消炎药,多吃粗纤维,少吃肉,多运动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蕊 夏燕燕本报讯 昨天上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中心举办了一个"高规格"的肝病科普讲座和义诊活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教授亲自领衔,盛吉芳教授.黄建荣教授.杨益大教授等大批知名肝病专家参加.[李兰娟一个孩子是白痴]李兰娟院士的一个预测和两

◎十余年后我国将有望摘掉“肝炎大国”帽子

◎乙肝疫苗接种三五年后可能逐渐“失效”,应定期查乙肝抗体滴度

◎常喝酸奶,少用消炎药,多吃粗纤维,少吃肉,多运动

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蕊 夏燕燕

本报讯 昨天上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中心举办了一个“高规格”的肝病科普讲座和义诊活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教授亲自领衔,盛吉芳教授、黄建荣教授、杨益大教授等大批知名肝病专家参加。

【李兰娟一个孩子是白痴】李兰娟院士的一个预测和两个健康建议

李兰娟院士说,“今年是浙大一院感染病中心建科60周年,经过一代代医务工作者的努力,科室已成为国内综合医院中规模较大的感染病诊疗中心,年门诊量达6万余人次,住院量6千余人次,在病毒性肝炎、肝衰竭诊治和新突发传染病防治等方面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近年学科年均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李兰娟一个孩子是白痴】李兰娟院士的一个预测和两个健康建议

活动现场,李兰娟院士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十余年后,我国将有望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她说,据统计,全球有20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约占总人口的1/3,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HBV相关的疾病;全球2.

4亿慢性HBV感染人中,2/3在亚洲,其中又有1/3在中国。因此,几十年来,我国一直被称为“肝炎大国”,属于乙肝的高流行区。近年,随着乙肝疫苗接种的广泛推广,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简称“HBsAg”)阳性率大大降低。以浙江省为例,我省21岁以下年轻人HBsAg阳性率已经不到1%,病毒性肝炎都处于低发病、低流行水平。

【李兰娟一个孩子是白痴】李兰娟院士的一个预测和两个健康建议

李兰娟院士说:“要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政府政策的扶持,也需要广大老百姓的积极配合。”

2008年,李院士申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浙江省防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获批后,就开始推动和倡导乙肝防治“三免费”政策,即,免费检查乙肝三系及肝功能,免费注射乙肝疫苗,以及免费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我省绍兴柯桥区、桐庐县、德清、安吉、三门、仙居、玉环等多地县市均已开展“三免费”政策,惠及300万人口。

据乙肝血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从1992年开始,我国实行对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和乙肝健康教育,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下降。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992年的9.75% 降至2006年的7.18%,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从1.2亿降至0.93亿,减少了三千万例。

在昨天的活动现场,李兰娟院士还给大家提了两点健康建议——

建议1:乙肝疫苗接种三五年后可能会逐渐“失效”

应定期查乙肝抗体滴度

李院士希望不久的将来,乙肝筛查能够纳入健康体检项目中(招工、入学除外),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她提醒,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者,应定期查一查乙肝抗体滴度(即乙肝表面抗体浓度)。抗体滴度会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是十来年,具体因人而异。若抗体滴度低于一定水平,需要重新接种。

而对于检查时发现乙肝三系五项(俗称“乙肝两对半”)均为阴性者,说明体内没有抗体,属于乙型肝炎易感人群,建议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医务人员、育龄期女性、老年人及小孩。

建议2:常喝酸奶,少用消炎药

多吃粗纤维,少吃肉,多运动

李兰娟院士也是我国研究肠道微生态的专家。她说,肠道微生态是提供人体营养、调控肠道上皮发育和先天性免疫的不可或缺的“器官”。人体肠道内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如果要以一个尺度来衡量,它们的重量大约达到了 1.

5公斤。它们影响着人们的体重、消化能力、抵御感染的免疫能力,还能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李院士说,人类肠道菌群就好比一个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需要尽可能多的多样性。多项研究也表明,肠道菌群组成越丰富多样的人,其健康状况也越好。而肠道微生态一旦被破坏,就会影响人体健康。对肝病患者而言,更是如此。

李院士研究发现,肝硬化和健康人的肠道菌群都以拟杆菌属为主导菌属,但肝损严重者比健康人的含量明显减少,且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及普氏菌属含量相对较多。

影响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原因包括——

昼夜颠倒。李院士说,动物实验表明,小鼠肠道内菌群组随昼夜变化而变化,宿主的生物钟能调节人类和肠道菌群,昼夜颠倒会左右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而增加了肥胖和代谢问题的风险。

高脂肪高蛋白饮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习惯,容易滋生更多有害菌,如,厚壁菌门。”李院士说,“研究人员将厚壁菌门比喻‘肥胖细菌’,它从食物中吸收了过多的卡路里,当这些卡路里被人体吸收、沉积后,就会形成多余的脂肪,使人肥胖。”

滥用抗生素。李院士提醒,长期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正常肠道菌群被破坏,从而导致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伺机入侵”,影响健康。

如何保护肠道微生态平衡?李院士建议每天喝一杯酸奶,少用抗生素;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适当运动,研究显示,经常运动的人,其肠道菌群更加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