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毒性结构 1亿年前突眼隐翅虫已演化出超强下唇捕食能力
科技日报昆明2月24日电(记者赵汉斌)继从缅甸琥珀揭示甲虫形态演化停滞和生物地理重要信息之后,研究人员又通过对两枚约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进行研究,发现了两种突眼隐翅虫化石极其罕见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从而揭示了这类昆虫捕食行为的早期演化,对理解现代突眼隐翅虫亚科内各个属的系统关系和捕食行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著名生物学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鞘翅目隐翅虫科是昆虫中多样性最高的一个庞杂类群。目前人们对某些隐翅虫特殊行为的演化史知之甚少。突眼隐翅虫属具有极其独特的由下唇特化而来的可伸缩的捕食器官,具有长距离、高速度及瞬间固定猎物的能力,能够捕捉迅速逃跑的跳虫等猎物,其效率远远超过普通的上颚捕食方式。
近几年,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蔡晨阳副研究员和黄迪颖研究员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等合作,系统地收集了大量缅甸琥珀昆虫化石,并从百余枚突眼隐翅虫化石中发现两枚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的琥珀标本。其中一枚保存了3个同种的个体,它们都是细长嘉年华突眼隐翅虫,且有一个个体的捕食器官部分露出于头部之外,下唇末端肉垫呈椭圆体,类似于大部分现代突眼隐翅虫的类型;另一枚标本被鉴定为嘉年华突眼隐翅虫属的一个未定种,由于昆虫保存的原因,其捕食器官稍与头部分离。
这是突眼隐翅虫特殊捕食行为的最早化石记录,证明了在白垩纪中期它们已经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为,与现生类型相似,其捕食对象很可能是包括跳虫在内的小型猎物。这一发现支持了通过分子支序系统学研究确立的束毛隐翅虫属可能是一类特殊的突眼隐翅虫属成员的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