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生贡生监生廪生 如何解读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指头

2019-1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节选了<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描写的是死前的严监生固执地伸出两个指头,始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直到妻子把两茎灯草挑掉了一根,他才断了气的情景.虽然着墨不多,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片段历来被评论家所称道,"两个指头"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性细节,人们多据此细节断定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严监生也成了吝啬的代名词.庠生贡生监生廪生 如何解读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指头教材选编这个片段的目的在于,感受作家笔下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节选了《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描写的是死前的严监生固执地伸出两个指头,始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直到妻子把两茎灯草挑掉了一根,他才断了气的情景。虽然着墨不多,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片段历来被评论家所称道,“两个指头”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性细节,人们多据此细节断定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严监生也成了吝啬的代名词。

庠生贡生监生廪生 如何解读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指头

教材选编这个片段的目的在于,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方法,并能学着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应用。因此,这个片段的教学意义是要感受这个经典细节的形象意义。有的老师说,严监生如此表现,为什么就说他是吝啬而不是节俭呢?咱们中国人历来都提倡勤俭持家,即使有金山银山,奢靡浪费也会败家。严监生这样做,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庠生贡生监生廪生 如何解读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指头

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应该放置在具体而特定的环境中考察。故事发生的环境是:“晚间”,本是点灯的时候;他“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挤了一屋的人”,预示着要发生重要的事情;“桌上点着一盏灯”,这些都可以成为点两茎灯草的理由。

庠生贡生监生廪生 如何解读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指头

再看严监生本人:课文交代“他是一个十分有钱的人”,在病入膏肓、已不能说话的情况下,他固执地伸出两个指头,不肯撒手西去。病床前众人纷纷猜测,但都猜不到他的心思,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一种不被理解的痛苦),“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愤怒、焦躁和痛恨),“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一种执着的失望)。

他这样执着、顽固地交代“遗嘱”,可见此关系重大。最后,当终于有人知道了“两个指头”的含义时,他“登时就没了气” [1](放心了)。

一个垂死的人,临终前没有想到自己的亲人,也没有留恋自己的生命,而是对两茎灯草耿耿于怀。这样的举动显然违背了人之常情,因此可以说,在片段里这个细节刻画是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或者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是相对确定的。

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将这个细节放到特定的背景中,去限制这个细节的意义。设想以下,如果这个细节发生在另一种情形下,人物的性格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与小说描写的大相径庭。假设严监生的这一动作不是发生在他临死前,不是发生在应该掌灯的时候,而是发生在他点不起灯,发生在天亮的时候,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应该称道的节俭美德了[2]。

当然,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可以联系作品本身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严监生是一个土地主,“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北斗,米烂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3]。与其他作家刻画吝啬鬼的方法不同,吴敬梓没有直接去描写严监生如何处心积虑地积累财富,如何狠毒地进行剥削活动,而是主要表现他为钱财所付出的忧劳。

他对身边的每一笔钱财都是百般记挂。他的妻子在典铺里有一笔利钱,严监生表面上好像不闻不问,实际上心里一直在惦记。

除夕之夜,受惊的老猫撞了床顶的大篾篓,露出了一封封白花花的银子,严监生又惊又喜,不禁脱口而出:“我说她的银子哪里就肯用完了!象这都是历年聚积的,恐怕我有急事好拿出来用的。”说罢便痛哭流涕,并盛满一盘干枣,祭在亡妻灵前。

他的妻子病重的时候,严监生与赵氏双拜天地。一边是张灯结彩,笙管齐鸣,一边却是垂危在床,呻吟不已。妻子是什么时候死的,他都不知道,谈得上什么夫妻情意!而此时肝肠寸断的哭祭,不过是对王氏留下的银子的感激而已。

他生了病,仍然带病“每晚算帐,直算到三更鼓”,病得饮食不进,还仍硬撑着要在“家前屋后走走”,检查、守护他的财产,直到卧床不起,还“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严监生不仅对钱财表现出过分的忧劳,与其他吝啬鬼一样,他也十分悭吝刻薄。平日里,他“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3]。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使他骨瘦如柴,他病得很重的时候,仍“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小说里的严监生绝不是单一性格的人,他悭吝成性,但又胆小如鼠,性格抑郁。这种性格特点与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严监生生活的时代,清统治者沿用了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并从政治、经济、法律上给予及弟者种种特权。如一中秀才,就可免服劳役,不受胥吏侵害;可出入公堂,结交官府,与县官平起平坐。而严监生却没能通过科举考得“出身”,虽花钱捐了个监生的资格,也无多少特权[4]。

这种萦绕于心的未曾进学的情结与天生的胆小怯弱性格融合在一起,决定了严监生的卑微人格:凡事畏灾惧祸,处事小心谨慎,金钱成了他生存的武器。

小说中严监生也有出手大方的时候,比如,他哥哥被人告发,知县差人来传,他拿出十几两银子来平息这场官司。为了顺利地把妾赵氏立为正室,他一下子就给两个舅爷每人一百两银子。夫人王氏去世,用了五千两银子……妻子死时,两位舅奶奶卷走一大批价值昂贵的财物,严监生不仅不追讨,反而又送了两家许多物质,各封了二百两银子作为舅爷们赴试的盘缠……可惜,这些表面大方的花销,完全不是严监生本人真实的心愿,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为兄平息讼事,是因为怕官府“只拣有头发的抓”。他不惜花费大量银两,极力收买舅爷,一是因为自己未进学,功名低,借两位有科举前程的“秀才”来给自己壮胆撑门面,以此与霸道的严贡生抗衡;二是因为他害怕王氏死后,妾出的儿子合法继承权被他哥哥剥夺,自己苦心经营的家产会落入狼口,而且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势单力薄,需要亲戚们的照应[5]。

这实在是一个可怜的人物,胆小的性格和卑微的地位,使他只能以破财来保财、积财,然而破财完全是被迫而为,其内心的苦痛也就不言而知。

正是这种铭心刻骨的隐痛使他借思妻而思钱。除夕之夜,发现亡妻聚集的银子,便痛哭流涕,伤心不已。接着新年也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得了心口疼痛之病。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自不必说,但如此悲怆,不由得让人深思了。其实严监生再三为亡妻而哭,也是为自己而哭,因为这时候他才发现妻子是他精神上的同道,是他相濡以沫的知音,他一下子从妻子的行为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存本质。

联系作品、联系时代背景,这样的取向在课文的编排中是有所体现的。教材在介绍《儒林外史》这部作品的时候,就特别指出:“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当然,在教学中,这种联系做到什么程度,老师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做灵活处理的。但一个总的原则是,不要去深究。要考虑到这毕竟是面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深入,教学需要浅出。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作品,一个片段,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这些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

参考资料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次印刷。

[2]黄玉慧。《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何以是吝啬?》,《语文建设》,2005年第9期。

[3]吴敬梓著,黄小田评点。《儒林外史》,黄山书社出版,1986年10月第1次印刷。

[4]成良丞。《论中外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卷第2期。

[5]彭江浩。《严监生与葛朗台:吝啬表象下的不同人格》,《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2卷第4期。

[如何解读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指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