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环首刀与唐横刀 汉代环首刀

2019-05-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环首刀可以算是贯穿整个中华冷兵器的一个标志,从商代就出现环首短刀一直到抗日战争中依然活跃的环首抗战大刀.虽然刀型各个朝代中都有不同的演化,但是标志性的环首一直没变.不过说起环首刀,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汉代环首刀.汉环首刀与唐横刀 汉代环首刀春秋战国时期武器以青铜剑为主,到了汉代,全面进入了铁器时代,虽然早期依然用铁剑,但青铜韧性略差,大力劈砍武器容易断裂,注定只能以刺击为主,刺击的话,显然两面开刃的剑类刺得更深.但是钢铁的韧性更好,完全可以承受大力劈砍,于是在实战中,双刃的剑类开始被单刃更适合劈砍

环首刀可以算是贯穿整个中华冷兵器的一个标志,从商代就出现环首短刀一直到抗日战争中依然活跃的环首抗战大刀。虽然刀型各个朝代中都有不同的演化,但是标志性的环首一直没变。不过说起环首刀,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汉代环首刀。

汉环首刀与唐横刀 汉代环首刀

春秋战国时期武器以青铜剑为主,到了汉代,全面进入了铁器时代,虽然早期依然用铁剑,但青铜韧性略差,大力劈砍武器容易断裂,注定只能以刺击为主,刺击的话,显然两面开刃的剑类刺得更深。但是钢铁的韧性更好,完全可以承受大力劈砍,于是在实战中,双刃的剑类开始被单刃更适合劈砍的环首刀所取代,从此以后部队制式短兵几乎很少能看到剑类的身影。

汉环首刀与唐横刀 汉代环首刀

东汉持环首刀武士画像石

汉代环首刀除了极少部分柄较长可以双手握持的双手刀以外,基本都为单手刀,刀柄较短,环首刀依据长度可分为长刀、短刀、中等刀。全长超过100cm的为长刀;全长在35~60cm之间的为短刀,全长在60~100cm之间的为中等刀。目前出土最长的刀为146厘米,系1987年出土的三国时期刀。一般我们所说的汉环首刀特指汉代被称作“大刀”的长度汉制三尺、四尺、五尺及以上的刀。(注:汉代一尺大约为今23.1厘米。)

汉环首刀与唐横刀 汉代环首刀

环首刀名称来源于刀柄上的环,在古代刀柄末端被称为刀首,上面加个环自然就是环首,环首刀因此得名。环首的作用在于防止刀脱手,用力挥刀劈砍如果刀柄溅到血,会比较滑,但是一个大环卡住就不至于挥刀的时候刀脱手飞出去,而且环上还可以栓腕绳,将刀系在手腕上,这样即便不小心脱手也不至于丢失。并且粗大的铁环也能起到配重调节重心的作用。

带血槽的环首刀。

出土的环首刀刀尖有直接如同直接切出一个尖的几何形刀头。这种刀尖制作简单,适合量产。

也有刀尖弧线比较圆润的。这种刀尖在拖割中显然会更加顺畅。

出土的环首刀有不少这种刀尖向前弯的内弧环首刀,内弧刀可以把刀和身体旋转的动能充分作用在被斩物体上,所以这种内弧刀劈砍出去的力量更大。作者本人曾试过内弧弯刀的劈砍,砍较粗的树枝或者树干一类物体特别顺畅,如同镰刀割麦。

但是内弧弯刀在实战格斗中如果没有一刀两断被盔甲或是骨头之类卡住的话,就不太好往回抽,这样一来如果没有一刀毙命很容易被人临死反扑。若是骑兵的话,砍一刀估计就会被巨大的冲力震脱手,所以这种内弧弯刀只适合步兵使用。

在实战中内弧弯刀会砍的更深,但外弧弯刀拖割可以产生更大的伤口,并且拖一刀就可以收回来继续攻击或者防御。在古代战场上,一道很大的伤口不及时止血很容易失血过多而死,即便及时止血,更长的伤口感染几率显然也更高,在缺乏抗菌素的冷兵器时代,伤口感染足以致命,其实并不很需要砍的更深。这就导致了在汉代以后很少能见到这种内弧弯刀。

直刃环首刀步骑皆可使用,直刃更有利于刺击。出土的环首刀无论内弧或是直刃,这种刀茎与刀身大致等宽的通茎式环首刀出土量最大,这种现代我们所称全龙骨柄的刀显然刀条更好打造,打出一个长条,开个刃切个尖就好了。至于刀柄,目前保存下来的环首刀都是在刀茎上缠裹麻布等织物,古代称为“缑”。

刘胜墓出土的环首刀缑分为两层,内层是麻绳,缠紧后涂漆,再在外部缠上3mm粗的丝绳。这样的刀方便量产,所以西汉、东汉两晋时期皆有发现,但是实际使用上这种柄其实相对更加震手。所以刀茎比刀身窄并且刀茎位于刀身轴线上的中茎式环首刀,在比较晚的时候演化出来。

中茎式环首刀

除此之外还有偏茎式,即刀茎比刀身窄,刀茎偏于刀身轴线上方,故名偏茎式。

偏茎式环首刀

出土的汉代环首刀绝大多数均无刀镡,从目前发现的环首刀来看,除了部分后期中茎式环首刀有很小的刀镡以外,一般认为汉环首刀是没有刀镡的,这大概也跟环首刀的使用方法有关,骑兵用刀要护手基本没太大用处,就算后期近代哥萨克骑兵的恰西克马刀也没有护手刀镡,这点比较好理解。步兵所用环首刀大多是与盾一起使用,有盾牌遮挡,没有刀镡护手倒是也不重要。

刀环精美的隋代环首刀。

早期环首刀的鞘装极为简单,刘胜墓出土的环首刀,虽然贵为王公佩刀,但也未作过分装饰,其刀鞘使用木制,缠麻布后涂漆制成,刀鞘距离鞘口三分之一处安装璏悬带时,可挂在腰带或是专门的跨带上。

刘胜墓环首刀。

最后说一下汉环首刀的钢材与性能。汉代之前的固体渗碳钢技术是把块炼铁直接放在灼热的木炭中长期加热,进行表面渗碳。但由于渗碳层的厚度有限,所以需要反复折叠锻打,使渗碳层与非渗碳层交替,这样才能形成较为均匀的钢铁结构。

西汉后期发明了“炒钢技术”,即将高炉中炼出的优质生铁在空气中加热,使之熔化或半熔化,并不断进行搅拌,增加氧气和铁的接触面积,使铁液中的碳氧化,从而可以获得较为纯净的钢或熟铁。

到东汉时期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其夹杂质越来越少。

后期更使出现了嵌钢技术,河南南阳市出土的一把东汉铁刀,在刀身上有一道平行于刃部的锻接线,其刃部由高碳优质炒钢锻接在熟铁刀脊上。即有坚硬的刃部,还有坚韧的刀背,在战斗中不易折断。

西汉时期,刀匠们就发明了局部淬火技术,刘胜墓出土的佩剑,刃部硬度达到了HRC67~71。当代一位收藏大师曾经将一把环首刀进行研磨,发现该刀各段硬度不同,中段硬度最高,为HRC58;前段硬度为HRC55,后段硬度为HRC50,基本上符合长刀的最佳硬度规律。1974年山东苍山出土的汉代“卅湅(炼)”环首刀的刃部也经过了局部淬火。

汉环首刀底有多锋利呢?当时的试刀法除了砍甲和试以盛满铁珠的毛竹筒外,还有一种就是将若干根稻草捆成一束,然后用头发丝将这束稻草挂在木杖上,以刀斩之,稻草断而头发丝不断的才算是好刀剑,最高纪录是断了15根一束的稻草。这就是先祖们持之作战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