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意思 闽南“第一吟”余味深长 在京城一鸣惊人
台海网10月1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范希平)时下,一种新的时尚正在悄然兴起,就是吟诵。吟诵,是符合平仄声韵地诵读吟唱古典诗词,听起来声调抑扬顿挫,音韵自然流转,韵味十足。
厦门有一位老先生,竟能够用闽南话吟诵古典诗词,听起来更是韵致古雅余味深长,令人赞叹。
他就是六旬老人陈力杰先生。
10月13日下午3点,厦门大学文化大讲堂举办《陈同山闽南吟诗调》公益讲座,陈力杰主讲。陈力杰现场吟诵唐诗,音醇味足气韵流转,三位汉装美女空鼓吟伴奏,赢得满场热烈掌声。众多粉丝直到傍晚6点后还依依不舍不愿离去。
他的吟诵缘于家学渊博传承
陈力杰是地道的闽南人,外祖父是清末秀才,外婆、母亲都会吟诵。父亲是集美华侨师范毕业生,也是家学渊博传承深厚。
两支汇合、三代传承,陈力杰从小就在祖父辈的吟诵声中长大,自幼爱好文学艺术,对古典诗词包括楹联对联在内的传统文化意趣盎然。
他祖父、外祖父两家的吟诵,父亲、母亲两人的吟诵,都各有不同。因此,陈力杰的吟诵特别富有韵味,是目前闽南地区为数极少的会用纯正闽南话吟诵唐诗宋词的人,其吟诵字正腔圆,文读、俗读清晰明辨,堪称闽南"第一吟"。
去年北京举办"第三届中华吟诵周",中华吟诵学会专家委员陈力杰作为闽南地区唯一代表,让大家领略到闽南语这一"古汉语活化石"的魅力,在两岸40多位吟诵学会成员中"一鸣惊人",与会专家一致称赞为"最规范、最有韵味"。
一说起闽南语吟诵,他总是头头是道,得力于一肚子的闽南传统文化。他是一位十足的"闽南通",为此兼任了诸多社会职务:厦门市文联委员,厦门市楹联学会会长,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成员等。
坚守吟诵为保传统文化瑰宝
吟诵,其实是中国古人的读书方式,为汉文化圈所独有,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诵读古典诗词最合适的方式。
陈力杰说,我们的老祖宗循声定调,依字行腔,找到了一种最佳的诗书品读方法,并且不断优化,从而流行了几千年。这种方法,就是融合了语言艺术和歌舞艺术于一炉的古代中国声乐——诗词吟唱。现今流行的吟诵,其实是一种"复古"。
但是,许多国人初次领略吟诵,却来自韩国、日本等国的对华文化交流,吟诵汉诗在亚洲汉文化圈,乃至海外华人圈,一直盛行不衰。国人可谓是"惊起却回头",猛然发现吟诵原来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传家宝"。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原来说的是吟诵的意思。现今大行其道的朗读,其实是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舶来品"。改革开放以后,一直有老一辈有识之士提倡延续吟诵优良传统,可惜一直"应者寥寥"。
大半生坚持吟诵,陈力杰对吟诵理解深刻。读了很多书,好比吃了许多粮食,吟诵就是真正彻底地消化吸收。吟诵诗词,就是对诗词反复咀嚼、体味、消化、吸收,能让人精神高尚、气质儒雅。
多年来,陈力杰尝试用闽南地区主要方言朗诵和吟唱古诗词,整理、记录了一首首古典诗词,有篇幅短小的李白《登鹳雀楼》,也有大篇幅的李白《将进酒》。
陈力杰长年致力于闽南语吟诵,除了挖掘拯救闽南语吟诵,使之得以传承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很多闽南人家,孩子都不会说闽南话,闽南话也存在日渐式微的危机。他对闽南语吟诵的坚守,就是为了保住闽南语吟诵这个闽南传统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