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宝剑张叶胜 龙泉宝剑之最有收藏价值的唐人刀剑
顺着周唐强的话锋,我似乎窥探到了解龙泉宝剑的密钥,譬如,古法铸剑的铸剑师一定会特意选择在丙午日这一天祭祖、开炉。为什么非要是丙午日这一天?因为古人的世界观中,这一天的阳气最盛,开炉日即在剑体注入了纯阳之气。
玩龙泉宝剑的人,都知道“百炼钢,绕指柔”,字面意思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宝剑能达到缠绕在手指上的柔韧程度。弹开,还能归复原形。其实对于宝剑而言,硬度与柔韧度,是先天的一对矛盾体。硬度上去了,就要牺牲柔韧度。一柄上品宝剑,必须做到将硬度与柔韧度完美地结合,这绝对是上档次的考究,因为稍事品味,便发现其中还隐喻了阴阳调和的古老哲学。
(责编:李培胜、吕倩)
周唐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锻冶百炼钢需要反复折叠锻打,而且不同的折叠技艺,会使宝剑成型后,剑身出现精彩绝伦的花纹。现在已知的上古神兵,即惯常以剑身的花纹命名。譬如:秦始皇登基时佩戴的太阿剑,因剑身纹路呈山脉的形状,古人称崇山峻岭为“阿”,此剑得名“太阿剑”。
与之齐名的工布剑,由于古人又称水浪为“布”,看到剑身的花纹,如江河波澜一般壮丽,宝剑得名“工布剑”。不仅于此,古剑中还有旋焊纹、冰裂纹、羽毛纹等等不一而足。算是一叶知秋,这样的解读,禁不住让我对先人的智慧,由衷生出满腔的膜拜。
趁热打铁,我倚仗着与这位铸剑名家的一见如故,老起脸皮直击:一个纯外行怎么速成?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工夫。宝剑的首要精髓就在剑条上。宝剑锋自磨砺出,剑条的锋利与否,是一个要素。宝剑的柔韧程度代表着宝剑锻打是否到位,是另一个要素。剑身的纹路,无论意象怎样,必须细密紧致、均匀灵动。越细密的纹路,证明折叠锻打的次数越多,铸造的难度越大,宝剑的观赏性、收藏价值也就越高……
刀剑的好坏在于刀剑本身,而不是外面穿金戴银的装潢,也不是刀身打磨或者电镀的光亮与否。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现代刀剑的一个通用主题。真正实战用的刀剑都必须同时具有硬度和韧性。硬度是为了让刀刃能在刺穿铠甲,砍过骨头的时候不会卷刃;韧性,更准确的说是强度和弹性。
主要是指能承受冲击力,是为了在招架别人的兵器和受力弯曲的时候,不会折断或者永远保持弯曲的形状。可惜世上万物,没有那么理想的。硬度和韧性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性质,随着听取周唐强讲解收藏经验的增加,确切了解国内具有收藏价值的刀剑少之又少。
可惜当时,我只顾不停追问,没来得及录音。面对滔滔不绝的“唐人秘诀”,我至今实在是所记寥寥,至多半只脚踩在了宝剑鉴赏的入门线上,不成格局。只能大致记得刀剑收藏要有品相,保养要好,更重要在心态,否则很难收藏到好的刀剑。
周唐强简介
周唐强,男, 1974年7月出生,浙江省龙泉市人。幼年痴迷刀剑艺术,承拜刀剑泰斗吴锦荣先生为师,经过多年磨练,恢复失传的花纹钢锻打技艺,研究开发旋焊纹及凤羽纹等,对刀剑锻造艺术具有独到见解。并大胆改革传统铸造方法,创造了独特的热处理技法,使材料选用、油料淬水、铜件焊接、剑身磨光等整套工艺流程更为规范,成为龙泉宝剑行业的领军人物,在龙泉宝剑的文化保护、技艺传承、技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
现为高级铸剑师、传统刀剑研究员,工艺美术师。
2009年12月,被授予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设计制造“清龙泉宝剑”成为行业代表作。2006年,锻造“七星龙泉剑”获国际民间手工艺品银奖;“虎澈剑”、“汉剑”先后获国家外观专利;2007年,“出云剑”、“龙泉剑”先后获第五届中国艺术品金奖和中国工艺品美术协会“中艺杯”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