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澳头鸡婆一条街】惠州大亚湾澳头昔日渔船码头今日迎送巨轮
叶岳彪从事引航员工作已有23年。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经过上一阶段的海岛行,日前,惠州海洋行采访团一行进入第二阶段——— 海岸行采访,首站来到大亚湾澳头。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澳头具备天然良港禀赋。一说起澳头,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的港口码头,这里不仅有游人游玩、渔民出海捕捞的渔人码头,更有现代化大港——— 惠州港。
华南地区唯一由国务院批准对台小额贸易口岸
澳头背依南蛇岭,毗邻金海湾,金海湾古称龙船湖,可以锚泊和避风。旧称停泊避风的地方为澳,是水路到此为尽头的意思,澳头之名来源于此。
澳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距香港陆路70公里,海路47海里。早在上世纪初,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里描绘过在大亚湾兴建东方大港的蓝图。天然良港的特性使得澳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成为华南地区的一片开发热土,淡(水)澳(头)地区被誉为“寸土寸金”之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为解决居民用燃气问题,我市在澳头建起了码头,拥有1个1000吨级和1个500吨级的泊位,码头长度只有96米,称为澳头港。
1988年,我市开始筹建大亚湾工业区,港口建设便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市委、市政府于当年10月作出建设大港口带动大工业,促进惠州经济大发展的决策。1990年5月25日,我市在大亚湾荃湾半岛实施了定向大爆破,这被称为“惠州第一炮”的移山填海定向爆破工程拉开了惠州港建设序幕。
1992年10月28日,惠州港一期工程两个3万吨级泊位和1个1万吨级泊位建成投产,澳头港正式更名为惠州港,这一天成为惠州港的港庆日。1993年,惠州港正式对外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达54.2万吨。
今天,惠州港已发展为现代大港,港口物流业生机勃勃,已开通多条国内外航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惠州港是华南地区唯一由国务院批准开展对台小额贸易的口岸。
珠三角唯一拥有30万吨级深水泊位港口
我市拥有自然海岸线总长281.4公里,其中大亚湾(含惠东县和大亚湾区)具有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湾阔水深,湾内岛屿众多,浪轻淤微,陆域形成条件好,是华南地区难得的天然良港。”惠州港务集团总工程师李玉民说。
据介绍,惠州港包括沿海港口和东江内河港口两大部分。其中,沿海港口跨越大亚湾和红海湾两个海区,分荃湾、东马、惠东三大港区。截至今年5月,惠州港(沿海)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4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2个,总吞吐能力10123万吨。
惠州港是华南沿海便捷的海上门户,是京九铁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现拥有2个30万吨级泊位、2个15万吨级泊位,是珠三角港口群中唯一拥有3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港口,其中,马鞭洲作业区是我国超大型泊位最密集的港区之一。
港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国内、国际经济和物资交流的聚集地。李玉民表示,惠州港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临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为腹地内企业提供能源、原材料及产成品等大宗物资输运服务;是珠三角集装箱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京九铁路沿线内陆物资交流服务。
古石屋洋楼“隐居”现代民居中
澳头妈庙村古建筑诉说着往日辉煌
日前,行走在曾被誉为大亚湾澳头“小上海”的妈庙村,不时“冒出”的古石屋和古洋楼令采访团一行颇感震惊。虽然这些古建筑大都已破败,但从中仍能依稀看出它往日的辉煌。
四和堂已有300多年历史
妈庙村位于澳头街道城区内,古建筑就掩映在现代民居中间。在村干部赖惠丰的带领下,记者们围绕着村中心的光亚小学往左走一段路,一排错落分布的古石屋便映入眼帘。
这些古石屋墙根由重达十几斤甚至上百斤的条形石块砌成,门框由花岗岩石组成。据村中老人蔡广通介绍,约300多年前,福建李氏家族南迁,以捕鱼为生,兴建石屋以抵御海风侵蚀,其中最为古老的是“四和堂”,至今有300多年历史,保存尚好。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古石屋经过翻新,已经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一些租客说,石屋外面虽然翻新,但屋内的地板和墙壁都是木制的,如今大多已经腐朽。
李竹林堂曾躲过日寇轰炸
随后,赖惠丰带记者参观了村里另一个特色建筑群——— 古洋楼。上世纪初,妈庙村的大多数年轻人纷纷到香港 “闯世界”。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海外创业的村民衣锦还乡,盖起了洋楼。那时,村中多座气派典雅的“蝴蝶楼”拔地而起,它们一般为三四层,屋梁和窗户都有雕花等豪华装饰,为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据村中88岁的老人李全介绍,在这些古洋楼中,当属“李竹林堂”和“存卢楼”最为气派。
“李竹林堂”是当时妈庙村同乡会会所,正面由4根圆柱支撑,共两层,楼上过道设7个孔门,上有浮雕,精美而庄重。李全说,这座古洋楼曾经逃过日寇的轰炸,后来做过学校、武馆。解放后,李竹林堂成为公家财产,但土改后又划为私人所有。
“存卢楼”则采用进口钢筋和罗马式圆柱修建,正面楼上有走廊,顶层建有休闲亭子,楼内外设有灯座,每层楼设有浴室。该洋楼外10米远的地方有一口水井。据说当年屋主雇水夫从水井抽水至楼顶的水池中,再流经各浴室。
据赖惠丰介绍,目前尚有30多座古屋保存得较好,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日渐破落,个别古屋已经成为危房。有些屋主长年在国外,古屋处于半丢弃状态。
“村民认为妈庙村的古屋能反映澳头的特色历史文化,有保护价值,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出台相应的措施保护,这些古屋应该成为澳头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赖惠丰说。
惠州港引航站副站长叶岳彪用行动诠释“把世界引进中国,把中国引向世界”
23年安全引航万艘船
连日阴雨,突然放晴,海天尤为湛蓝。日前,惠州海洋行采访团来到大亚湾,跟随惠州港引航站副站长叶岳彪,登上15万吨级外轮“萨拉米纳”号。
“惠港拖三到左船头”、“惠港拖一解缆”……随着一连串指令的下达,外轮“萨拉米纳”号缓缓驶出马鞭洲码头。
“引航员既要学习船舶驾驶技术,还需了解各种船舶特性,作为‘国门形象第一人’熟悉掌握英语口语至关重要。”叶岳彪告诉记者,从1992年到惠州港做引航员,他在这里干了23年。
引航员是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
“把世界引进中国,把中国引向世界。”写在惠州港引航站墙上的一句话,是对引航员这个特殊岗位的最佳诠释。
“引航员的工作就是为外籍船舶入港引航,是外籍船员见到的第一个中国人,不仅挑起船舶安全进出港口的重任,更是代表水上国门形象的第一人。”叶岳彪说。
“这是一份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叶岳彪坦言,船舶吨位大,行驶操控难度大,加上风力、水文等因素的变化,危险系数较高。
叶岳彪的话并非危言耸听。1999年9月,惠州港码头一辆运输液化气的槽车发生泄漏。当时,一艘装载3万多吨液化气的外轮正停在油气码头外档。如果遇上火星或放电,将引发槽车或液化气团爆炸,一旁的油轮就会成了大炸弹,后果不堪设想。从另一港区赶来的叶岳彪,迅速组织拖船将油轮带离码头,引航至安全海域。
即便过去了16年,叶岳彪依然记得当时的点点滴滴。“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让外轮安全离开危险区。”
2001年夏,台风突袭,叶岳彪带着两名引航员顶着狂风暴雨连续工作8小时,顺利地将一艘艘船舶引航至安全海域。
坚持一线引航23年、累计安全引航近万艘次……数字串成了叶岳彪在蔚蓝大海上一道道完美的航迹。然而叶岳彪对这几个数字刻骨铭心:327.5米、宽57.2米、吃水19.8米。这些数字来源于超大型新加坡籍油轮“莎邦”的安全靠泊,刷新了惠州港引航船舶吃水历史最大纪录,更标志着马鞭洲30万吨原气码头正式启用。
引航员不仅技术麻利还得英语麻溜
引航万吨巨轮,是每位引航员的梦想,不过要达到这一步并不容易。
“引航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靠技术真功夫吃饭,不仅要有过硬的驾船技术,而且还要有过硬的英语水平。”引航员尼培显说,做引航工作,自身安全也需要格外注意,在风浪里、软梯上爬上爬下,非常危险。从拖船上外轮的几分钟,尤其是第一分钟,可谓惊心动魄。
长长的软梯从甲板上伸下来,斜依在深红色的船体上,大约二三十米长。只见引航员灵巧地攀上油轮,同行的一位记者尝试了几次,未能成功登上软梯。难怪外界送给引航员一个雅号:猴手。
目前,惠州港引航站共有13名引航员,每年安全引航2000多艘次。
“近年来,惠州港发展很快。”叶岳彪说,特别是随着石化企业相继进驻,码头逐渐增多,船舶吨位也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10万吨以上的油轮几乎两三天就有一艘,所载的货物种类也越来越多。
面对一项又一项的“新成绩”,低调平和的叶岳彪话语不多,但所说的每一字都犹如誓言。
网友互动
想带小朋友去看看惠州的海
惠州海洋行采访团此前前往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采访,良好的生态环境博得网友一致好评。
“大亚湾环境不错啊!”网友“碧波荡漾”如此评价。看过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采访团的报道后,网友“竹林有雨”说,海水很清澈很美,这一片海保护得很好。
日前,采访团一行乘船到达赤洲岛。“这么漂亮的珊瑚就在我们附近。”网友“阳春白雪”评价道。网友“心一”表示,想带小朋友去看看惠州的海,看看可爱的海洋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