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看罗辑思维】我看罗辑思维

2019-1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然,喜欢某种风格是个性化的,也会有人不喜欢他,但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罗辑思维与其他脱口秀节目相比,最大的技术壁垒依然是罗胖本人的表达能力及其衍生出来的人格号召力,其他一切价值观.商业模式.产品都牢牢地附着在这个人身上,这既是罗辑思维的幸运,也是巨大的风险.[哪里能看罗辑思维]我看罗辑思维罗胖在跨年演讲上推荐"得到"APP可是,手握这么大的资源,当初罗胖自己却未意识到.最早创业时,投资人的比例很大,罗胖比例很小,可见老罗对自己也没有十足的信心.这种不合理的股权比例后来成为导致他与

当然,喜欢某种风格是个性化的,也会有人不喜欢他,但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罗辑思维与其他脱口秀节目相比,最大的技术壁垒依然是罗胖本人的表达能力及其衍生出来的人格号召力,其他一切价值观、商业模式、产品都牢牢地附着在这个人身上,这既是罗辑思维的幸运,也是巨大的风险。

【哪里能看罗辑思维】我看罗辑思维

罗胖在跨年演讲上推荐"得到"APP

可是,手握这么大的资源,当初罗胖自己却未意识到。最早创业时,投资人的比例很大,罗胖比例很小,可见老罗对自己也没有十足的信心。这种不合理的股权比例后来成为导致他与投资者散伙的直接原因。

【哪里能看罗辑思维】我看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以前一直围绕着“替你读书”展开。从读书这一点切入非常聪明,一方面解决了节目的主题和内容问题,后续又衔接上了卖书的商业模式,非常精巧。现在罗辑思维把定位改成了“知识服务商”,显然,这不是最初就想好的。

【哪里能看罗辑思维】我看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在刚开始推出时还讨论过政治问题,比如有一期叫“我和左派谈谈心”,里头直接点了许多著名毛左的名字,后来这种话题再也没有过,我相信罗胖自己也明白在中国打这种擦边球的危险性,如果真的想让公司活得久些,这个雷区要躲开。

罗辑思维在刚开始的几期经常有很多口误,用神字幕打了许多补丁,后来这种现象几乎没有了,可见节目的质量控制越来越严格。初期的视频还有一些画蛇添足的地方,比如找些无关的人做结尾的旁白,把内容的来源附在后头,现场装模作样地搞几个观众等等,这些后来也没有了,

早期罗辑思维的获客主要靠视频,罗胖的工作强度是惊人的。我算过,即便是以他的水平,加上团队帮着组织材料,一周推出一期也要有两整天的工作时间,这还不算罗胖本人读书的过程。所以,这样的强度,一定不会是一个长期的模式。感个冒,临时有事,都是难以避免的,但他能坚持三年后才转型,已经非常让人钦佩了。

其实,从最开始,罗胖就试图摆脱“一人脱口秀”的定位,他甚至还在节目里“发英雄帖“,希望把罗辑思维变成平台型媒体,但努力过几回,都没成功。这应了他自己说的话:自媒体要的是“魅力人格体”,观众看人高于看内容,但这却又是他希望避开的模式。直到“得到”APP时期,这个问题才真的露出了解决的倾向。

不过,我们仍然不能说“得到”APP已经变成了“非罗胖”的平台,罗辑思维每周二的所谓“例会”,罗胖高频率地在各种媒体上露面,均有维持热度的意思。在罗辑思维停播视频而转向音频那那段时间里,罗胖还和罗永浩做过一次超长的对谈节目,为什么这个访谈早不做晚不做,偏要当时做,而且对方是中国最具粉丝号召力的人,其中目的,我们可以猜测。

罗永浩 VS 罗振宇

从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后半段开始,罗胖开始推得到APP,说实话,当时估计没人相信,这个应用会杀出重围,但它做到了。

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结束得非常突然,这让我怀疑它是否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整肃,但从后续的表现看,即便真有这样的事情,也没有影响大局。

得到APP与罗辑思维公众号最大的差别,是成功转型为平台型媒体,说穿了,是把罗胖脱口秀的一个电视节目变成了一家电视台。众多大咖汇聚在一起,共同支撑起知识付费的内容,它的盈利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成长。

得到APP目前看起来有两块主营业务,一是网课,二是读书,这两块业务并不新鲜。但是,得到APP显然有意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网络教育模式,解决传统教育的弊病。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罗胖及其团队的勇气,敢于从罗辑思维的模式中杀出来,进入陌生的领域。外行人看来,好似一切都顺理成章,但内行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充满风险的赌注。罗辑思维模式是已经验证的东西,在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一年有700亿销售额,罗辑思维就有一亿,想想全国有多少家书店、网商,我们就知道罗胖的体量有多巨大。

现在,放着成熟的模式不要,竟要主打授课,谁能保证这件事一定会成功呢?在我看来,罗胖冒了三个风险:

第一,必须培养用户为网课付费的习惯。网课付费以前只在技能型课程和考试类课程中有,后来在很多微信训练营中也出现了,但像得到APP中开的这些课,一不为考试,二不能立即应用,人数众多又费用高企,如果大家不认同,付费量上不去,怎么办?

第二,必须产生足够的课程吸引力。把线下课程搬到线上,这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人实践的事,当年叫“广播电视大学”,但似乎一直没有人成功。现在罗胖重新打造,以短音频、互动加直播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再编排,试图提升用户体验,但这次就一定能成功吗?刚开始大家很新鲜,也许也会付费,可要是第一轮过去后,大伙觉得“不过如此”,后面出现流量大滑坡,怎么办?

第三,必须筛选出适合这种学习方式的人。得到APP的逻辑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新时代的学习要求高效率,而传统的教育方式效率太低,因此,得到APP在解决受众的“痛点”。但是,这个假设有个BUG,传统教育模式虽然产生了效率的问题,但它却解决了另外两个痛点,即学习督促和权威认证,现在得到APP反其道而行之,提升了效率,却又放大了督促和认证的问题。

按罗胖的说法,得到的用户都是主动学习型的——这种判断也是对其商业模式的说明——得到只做主动学习者的生意。但是,这个群体规模真有罗胖说的那么大、那么忠诚吗?如果不是,又怎么办?

得到APP上最有影响力的专栏之一: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不过,这三个风险却是我最佩服罗胖及其团队的地方。我常和身边的人说,历史一定会记住这个胖子,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立志撼动传统教育大厦的人群中,罗胖是最努力也是成果最大的一位。虽然,我们还猜不准那个大厦何时会倒塌,但我们都相信,它一定会倒。

其实,每当我进入大学校园,这种感受就会袭来。偏远的校区,低效的讲授,最多不超过两百人的听众(有的小课甚至不到20人),缺席的学生、陈旧的课纲,授课的禁区,老师起伏不定的状态,还有,靠点名维持的出勤率;靠考卷界定的学习效果;极其有限的师生互动;大量僵化无用的课程……这样的教育模式怎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怎能满足人才对自己成长的需求?

得到APP让我多少看到了些希望,和它站在一起的,还有可汗学院,翻转课堂,跨境一对一网络教育、各种微信群训练营等等。尽管教育的方向不同,方式不同,甚至有的为盈利有的为公益,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点:都在竭尽所能冲破传统教育的僵化模式。这就像一群猎狗,围攻一头巨象,虽然巨象看上去强大,但猎狗越来越多,早晚会把它掀翻在地。

记得有一位教育界的资深人士说过:回看150年,交通工具变了,医疗手段变了,武器装备变了,服饰鞋帽变了,通讯工具变了,建筑设计变了,连政治体制都变了,可只有教育的模式没变,还是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一堆课桌,一间教室。这合理吗?这难道不讽刺吗?

我想,教育是到了变化的时候了,我们正站在时代的拐弯处。眼前的得到APP不过是冰山一角,而罗胖是众多颠覆者中的先锋。

其实,我打心眼里希望罗胖能成功,不管他想赚钱还是扬名,我都会怀着一份祝福之心,因为,在这个时代,难得有一个创业者把他的经验、想法、甚至是心路历程合盘托出,为后来的人穿透迷雾。我想总有一天,人们回头看,会感激今天有一个罗胖,感激他艰苦而无畏的努力,感激他无时不刻的思索。无论他成功与否,他毕竟开辟了一片天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随他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