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唐朝盛世的句子 唐朝盛世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称帝后的大转变
唐太宗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军人,而登基称帝后,他对大巨们时刻陪着笑脸,那么唐太宗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
一个人,他地位越高,手中的权力越大,就要越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呢就更重了,而且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自己都不曾意料到,会改变很多事情的进程,特别皇帝这样的人。他登上权力的高位以后,感觉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他会谨言慎行,不随便乱说,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唐太宗当上皇帝后,整个人变得更加平和,上朝的时候脸上总是带着笑。大巨们看这唐太宗已经不像往年那个指挥百万雄师、叱咤风云、英雄豪杰的样子。
其实唐太宗是这样的人,他更喜欢的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说话斩钉截铁,号令三军。但他现在当了皇帝,文巨们天天在他身边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还有人当着他的面顶撞他,批评他,还得耐着性子听,还不能发火,对唐太宗来说,那是很难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转变呢?
第一、是来自外部的因素,那就是大臣们跟他说,皇上长得魁梧,威猛,不怒自威,人家看到你都感到害怕,更不要说你严肃起来,因此你当皇帝以后,你要和蔼,给我们陪个笑脸。让我们心里不怕你才敢跟你说真话。
唐太宗听了,他接受了这个意,就这么做了。
第二、是他内在的因素,唐太宗当了一年的皇帝以后,说了一段他的感想:
因为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就使得他不敢怠慢,不敢随便说话,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个决定,他就要考虑这个事情对后面的影响是不是有利于老百姓,是不是有利于国家。
唐太宗这个转变其实是负责任的一种转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唐太宗总能挑选出一批有眼光的,有远见的人时刻在他身边,帮助他,提醒他。唐太宗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记录下来,存入档案,所以他说每一句话,不但要对现在负责,还要想到百年以后不要损坏他的名誉,因此更要谨慎。
在唐太宗还是秦王时,他就考虑如何从武功转向文治。唐太宗深知武力可以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于是他就在秦王府开设文学馆,广招四方学士,更为重要的是,唐太宗自己还身体力行,一改过去强悍的景象,变得平衡。即便是这样,唐太宗还时不时的被大巨提醒,要谨言慎行。
唐太宗给自己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纠正机制,其实有时候,悔过也是人生前进的一个大的动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常人的眼里,皇帝都是颐指气使,说一不二的,陪伴的大臣是唯唯喏喏,言听计从的,但是到了唐太宗这里,整个世界颠倒过来,皇帝却是被监督的。
唐太宗的认知里,皇帝是一个什么角色?唐太宗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她很得意,他说:我18岁开始创业,24岁就平定了天下,29岁就当上了皇帝。纵观整个历史,能当上皇帝的人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在我之前,哪怕是那个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他当上皇帝30几岁了,这没有比我更年轻的,这是我非常骄傲的事情。从年龄来说,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后来他请来身边的18位学士和他一起读书,肚里面的文墨多起来以后,他对自己的豪言,再也不感到自豪了,反而感到羞愧,他很感慨地说,
是什么意思呢?
“君臣父子,政治教化,这些事情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书里面,如果不去读书,那你就是整天面对一堵白墙,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又无知地去处理事情,越处理越烦。所以我今天想起我少年时期做过的那些事情,我真的觉得我做的不好,我做错了”。
大家都公认唐太宗是一个很有领导力的皇帝,可是他这个领导力表现出来的政治风格却是一种开明和开放,这点很受人们的称赞。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看,这么多强势的皇帝,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把专治当做领导力,几乎没有一个像唐太宗这么大气的皇帝。那么唐太宗本人对皇帝这个角色他是怎么认识的呢?登基以后不久,他就对大臣说,当皇帝不是用来作威作福的,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恰恰相反,要懂得:
“意思是皇帝要经常保持谦恭畏惧之心,你把国家治理好了,大臣、百官做的所有的事情,这个功劳最后都变成了领袖的功劳,皇帝的功劳,那么皇帝和部下还有什么好争功的呢”?
唐太宗一直明白,事情是靠大家去做的,他要做的事情不是去争功,而是要有一个凝聚力,凝聚力才是作为领导的一种魅力。
唐太宗打了个比喻:帝王就像一个容器,你的胸怀大,这个器就大,装的水就多。而水是没有形状的,水的形状是由器来决定,器是圆的,水就是圆的,器是方的,水就是方的。
所以作为领导人,应该给大家建立起规范,给国家建立起规矩,要做表率,立规范,要率领大家奔向一个美好的共同目标。
唐太宗做了皇帝之后,爱好也由骑马打猎转为书法,唐太宗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对书法的喜好刻骨铭心。为了得到《兰亭序》真迹,他煞费苦心地从一个和尚手中骗购得来,甚至临死都不忘以《兰亭序》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