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纸背的读音 什么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书法?
经常听到谈论某人的字,会被高评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我去看一幅作品也常常会想到非“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不足以形容笔画的力道。入木三分形容笔力苍劲有力。力透纸背形容从纸的背面可以看出运笔的力道和轨迹。可是对于这两个成语的故事和来历却少有人去探究。今天我们看看这两个流传千年的成语背后又是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学书人历来以王字为正道古法。这“入木三分”还真是来源于“书圣”王羲之的故事。相传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这个故事在唐代张怀瑾《书断》记载: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力透纸背”是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唐代的韦续《墨》里说:“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自此后,形成了两个略带夸张性的成语,用来形容笔力的强健。那什么样的字才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呢?
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然细若游丝,但是却力若千钧。每个笔画都充满了斩钉截铁的力量,笔到之处让人感觉到铁骨铮铮。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中,笔画凝重,笔笔如铁钩引画,刀凿斧切之感扑面而来。以上这两幅作品都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典范之作。
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字?清代刘熙载云:“……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包世臣也说:“五指齐力,故能涩。”如果我们学书法也这样去写字,那么写出的笔画,沉着、凝重,自然有了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的效果,切忌描字,写出来的字飘忽无力,毫无力道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