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丘怎么折 超萌皮卡丘失灵了? 游戏改编电影的折戟之路
万众期待的宝可梦真人电影《大侦探皮卡丘》终于在昨日(5月10日)上映,我们终于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这只超萌黄色电老鼠了。宝可梦系列作为全球历史销量排名第二的游戏系列,不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游戏改编电影的题材里,这可是实打实的顶级IP,而其中的皮卡丘作为一个在全球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流行符号,自然给了整部电影双倍的关注度。
由于近几年来游戏改编电影连续折戟沉沙,诸如刺客信条这种请了法鲨最后还是口碑票房双崩塌的例子在前,影视行业业内自然也是对大侦探皮卡丘抱有极大的期待,这样一个顶级IP能否改编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戏改编电影这个类型片还能不能继续拍。
不过很遗憾的,当我看完《大侦探皮卡丘》之后,可以很负责任地讲:这次又崩了。
陌生的外传作品,巨大的心理落差
国内对于皮卡丘的印象可能基本都来自于动画,由于引进政策与价格等原因,宝可梦系列游戏在国内并没有像欧美日本那样火,但是宝可梦系列动画片却成为了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一直伴随在主角小智身边的皮卡丘因为其可爱的形象深受群众们的喜爱,有一段时间简直就是萌物的代表。因此,大多数国内的宝可梦粉丝,对于皮卡丘的印象就是:萌、可爱、只会说"皮卡皮卡"。
然而当粉丝们走进影院准备去看超萌的皮卡丘时,电影里的那只皮卡丘却是一个满嘴荤段子的中年油腻大叔。巨大的心理落差自然很难得到粉丝们的好评,在翻阅各影评网站的评论时,就看到有影迷说,皮卡丘应该找童声配音,而不是成年人。
但是笔者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这一版皮卡丘电影在配音上的选择没有问题,因为本作改编自3DS游戏《名侦探皮卡丘》,游戏里的配音是大川透,他的声线比贱贱还要大叔,但是这个游戏在国内实在是没有什么知名度。这种情况下自然会产生相较于欧美更大的落差。
但是任天堂和传奇影业选择这样一部外传性质的作品改编也有他们的道理,宝可梦系列的主线故事连续性很强,过于粉丝向,无论拿哪一部出来都难以满足各路粉丝的口味,而且对于路人非常不友好,不如选这样一部顶着大IP头衔的外传作品。
特效不廉价,但剧情满是套路
相对于心理落差,本片最致命的还是其平庸到甚至有些无聊的剧情。整部电影的剧本非常敷衍,情节设置俗套,剧情过于低幼化。这样的剧本好莱坞一天能生产几百个,而制作方居然拿这样一个剧本去配这样一个IP,纵使特效不错,但是我们能说他们真的重视了吗?整部电影的笑点也是聒噪而尴尬,即便是兜售情怀,这部真人版的《大侦探皮卡丘》也不合格,对于所有能够赚取情怀分的重要场面和角色的处理都很粗糙,像是流水线,毫无感情,完全是为了推进剧情而设计。
比如女主的出场就过于套路化,以一个逆光镜头让她缓缓走到镜头前,生怕观众不知道这位就是女主一样。全片的主线是好莱坞极其常见的套路:主角与父亲的亲情缺失,最后结局以男主回归家庭,与父亲和好来结尾。全片的特效并没有给我一种廉价感,但是这样的剧情设置让人感觉极为廉价。而男主和皮卡丘之间的互动过于平淡,情感铺垫缺乏细节支撑,以至于到电影结束,也不太觉得他们俩的感情有多么亲密。
游戏改编电影仍然任重道远
如果我们翻翻历史上所有的游戏改编电影,大家会发现,基本没有成功的。除了《魔兽》系列在票房上勉强维持,《生化危机》系列则是一个彻底的换皮IP,除了名字之外,整个系列电影和游戏没有半毛钱关系。其他的改编作品大多也是票房口碑双崩塌,再加上这次步了前辈们后尘的《大侦探皮卡丘》,我们不禁要问,游戏改编电影到底难在哪里?为什么拍一部崩一部?
首先,游戏的改编难度实际上要远大于小说、漫画等文艺作品。原因很简单,游戏的剧本撰写上,是围绕着玩家或是玩家所扮演的人物展开,因此游戏的剧情是为了加强玩家的体验与代入感。而看电影则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电影里讲述的不是你的故事,而是别人的故事。
这种完全迥异的叙事模式给改编造成了极大困难。如果完全按照游戏的剧本来改编,那么拍出来的电影完全不好看;如果完全原创一个新剧本,那么肯定要得罪这类电影的主要受众——游戏玩家。
其次,游戏改编电影也要思考如何去平衡游戏玩家与路人观众的关系,如果要迎合势单力薄但是口味挑剔的游戏玩家,那么普通观众一定是不买账的。而如果要拍一部普通观众喜爱的游戏改编电影,那又何必选一个受众相对小一些的游戏IP来改编呢?完全不受限的原创剧本不好吗?
最后,游戏改编电影实际上也很难获得充足的经费,大多都是中小成本电影,没有钱就没有办法保证质量,这是影视行业的常识。虽然小成本也能出佳片,但是对于动作片,科幻片这类电影来说,预算不够一定出不了好作品。
不过目前来看,不管是制片公司还是游戏公司,仍然乐于将旗下IP改编为电影来榨取最后一点价值,但是这种涸泽而渔的思路完全是在挥霍粉丝与观众的信任。如果游戏改编电影仍然拿不出一部像模像样的作品,那么迟早会面临游戏粉丝和普通观众都不买账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