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养生姚宗勋】什么是意拳/姚宗勋
本文出字中国现代实战拳学技击篇------姚宗勋先生著
人们练习拳术的目的,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健身、寻理趣、讲自卫。所谓健身即祛病养生、增强体质。所谓寻理趣即在练功中不断摸索研究拳学拳理,从中寻求无限的乐趣。所谓自卫即技击之谓也。这三个方面的练拳目的既有所侧重,又相辅相成,缺乏哪一个方面都不称其为拳。
如果练拳不能使人增强体质,那么这种拳术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健全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又怎能成为一个在拳学上有所造诣的人材呢?再者如果拳术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而是盲目追求高山远水、海市蜃楼甚至封建迷信,岂不与拳学真义南辕北辙!如此做法,不仅空耗了许多宝贵的时日,而且对身心健康诸多不宜。因此,练习拳术不可不慎重考虑这些问题。
意拳认为练拳首先要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进一步则求索拳学真谛,继承和发扬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最后才讲到自卫,即技击之道。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说:“如或论应敌,拳道微末技。”由此可见,技击不是学习意拳的主要目的,而是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章已经谈到,意拳是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各家的拳术之长而独创出的一门特殊拳学,它有一整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意拳无论是在健身还是在技击方面,都有许多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意拳仍在不断地吸取中外拳种的科学训练方法,藉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拳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拳是一门尚在不断发展的近代拳学。
意拳以站桩为训练的主要内容。所以,人们提起意拳就会想到站桩。其实各门拳术都有桩功,唯独意拳将站桩功提高到核心的位置。意拳站桩不同于其他拳种的桩法,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静力性训练,不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为主要目的。
意拳健身桩不同于气功,不讲大、小周天,不意守丹田,不讲求调息。一切顺乎自然,只是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的原则下进行休息式的锻炼。意拳练功方法简要易行,既不伤脑筋又不费气力,既不讲究场地如何,又不要求时间的长短,行、站、坐、卧均可练习,所以深受患者和练功者的欢迎。从技击的角度来看,意拳没有套路,没有固定的招法,只讲随机随势应感而发。这可以说是意拳的一个特点。
意拳认为,从一般的常识和实践经验来看,拳术是不能安排好顺序再来实用的。意拳没有套路和固定的招,并不等于毫无规律的随意招架或者胡踢乱打,意拳所讲求的法,乃是拳学的原理、原则。
从事意拳训练对人体的作用有哪些呢?
1、能够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意拳注重全身的锻炼。人身是一个整体,虽分身、手、头、足等各个部位,但不可分开而论,更不可偏重单一方面的锻炼(局部锻炼虽有一定作用,但长久锻炼某一部位会有一定害处)。意拳通过站桩训练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气力,达到身心完全一致,因此能够使身体各部位都能得到锻炼。
意拳训练不讲蛮力的增进与激烈的运动。从健身角度来讲只此凝神定意一站,既可使身心得到锻炼,祛病强身。从技击方面来说,只此一站则可于无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灵巧,微动中求迅速,使精神意志、气血筋骨都能得到锻炼。
在不同情况下,随机发力应付技击之需,是意拳之所长。意拳训练中强调精神和肢体的“松”、“紧”转换,直接影响着诸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意拳通过意念假借的独特训练手段,贯穿“松”、“紧”相互转换的全部内容,以达到有效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拳术锻炼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一个身体不健康的人不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更谈不到伟大的抱负。既便在事业上有雄心壮志,勉强为之也是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倘或遇到意外(精神上的打击、事业上的挫折、外力的侵袭)就会丧失信心,一筹莫展。
一个从事拳术锻炼的人不仅会获得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会对生活、事业充满了自信。偶遇不测,则会以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斗志、克服困难的勇气战而胜之。俗语说“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意拳训练不仅是形体的锻炼,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修养。
意拳自始至终贯穿了心理训练的重要内容。这表现在平日训练中培养的精神凝重、忘我无惧、斗志昂扬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有关体育部门已经在运动竞赛中注意了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意拳的独特心理训练方法已经引起了体育界的关注。实践证明通过意拳训练,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了信心,而且当身处逆境或大敌当前之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胜的信念以及从容应变的能力。这些都是长期从事意拳锻炼,时刻培养人们的机智、勇敢、坚韧不拔精神的良好结果。
第二节 意拳训练的科学性
意拳和其他运动一样,是一门人体活动的科学。为此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并且在科学理论的不断验证下,去进行日常的训练。意拳以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等作为训练的理论依据。持把科学的理论与训练的实践相结合,摒弃一切自欺欺人毫无根据的封建迷信说教,这就是意拳在学术上所持 的科学态度。
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也就是说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为动力,使人体实现各种活动。由此可见神经系统又始终受精神意志的控制和影响,“意为力之帅”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意拳经常要突出一个“意”字,拳以“意”名,即说明了“意念活动”在拳术训练中的重要性。善书者意在笔前,善画者成竹在胸,都与拳理同法若一,离开了意念的引导,就谈不到力的运用。拳术是精神和肢体的高度统一,没有肢体的运动形式,精神就是空想。
没有精神的作用,肢体的运动就是盲目的运动。任何拳家绝不敢以所谓的自发功形式去希冀技击上的胜利。历史上有名的李广射石的故事,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将军夜引弓”,李广把怪石看成了猛虎,然后一箭射去才有了“没入石棱中”的事发生。
当李广看清楚是石头的时候,无论如何也射不进去了。这中间就有一个意与力的问题,意境的不同,精神状态的迥异都使力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差距。没有了意境的再现也就没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激发。此即王芗斋先生所说“意即力也”,没有意也就没有了力。
任何运动的表现形式都是肌肉的运动,而肌肉的运动离不开意念的引导。从运动生理学来讲,人所能表现出来的力的大小,除了与肌肉的解剖横断面的大小(即肌肉横切的直径)有关以外,特别重要的是还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生理横断面系指神经支配肌纤维的能力。一束肌肉有成千上万的肌纤维,不管人体的高矮胖瘦,同一束肌肉的肌纤维数量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但在一般的情况下,许许多多的肌纤维并不参加工作,它们不接受神经的支配。
通过锻炼可使神经支配肌纤维的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也就是说能够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意拳通过它的独特练功方法,强调意念的支配,因此能在运动中充分发挥本身内在的能量和潜力。王芗斋先生身材瘦小却能够在瞬间发挥出很大的爆发力,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如前所述,意拳不仅仅是 意念的活动而最终体现的是物质的运动,有些同志认为意拳能发放“空劲儿”,在不接触对方肢体的情况下,克敌制胜,这是对意拳一个误解。
运动生理学认为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拳术上所讲求的用力方法、用力方式不同于平日劳动、生活中的习惯用力,所以要经过训练才能成功。条件反射的建立,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
在泛化阶段就是初学摸不着门儿那一段;分化阶段则是有时做对了有时又做不上来,甚至做错了;待到自动化阶段才可以说是完全掌握了该项运动技能,不加思索信手拈来。这时,才能够谈到应用。意拳以站桩做为主要的训练手段,就是要通过相对静止状态下的锻炼,使精神高度集中,再加以意念的诱导,从而不断强化正确的条件反射、体察弱点(即不得力处)并克服之,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以期技击的应用。
没有站桩的强化训练,倘遇强敌就会在“厮打时忘了拳法”。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任何一个教练员都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学习一个新动作都要从慢到快、从不动到动,这与拳术的训练是一致的。
学习拳术不仅要懂得一些生理、解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在力学诸如:杠杆、螺旋、滑车、斜面、三角、磨擦、力的平衡、力的对偶等方面做一番研究。如此做法加上训练有素,才能在意拳上有所建树。总之学习意拳要脚踏实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地总结经验,方可“升堂渐入室,所学与日增”。
综上所述即为意拳训练的科学性之初窥。
第三节 意拳训练所包括的内容
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包括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所组成。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分为健身桩与技击桩两种,均在外形不动的情况下进行锻炼。健身桩在锻炼过程中强调精神训练、意念诱导与统帅肢体同时进行,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技击桩是学习技击的基本功,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建立“争力”(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可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在运动中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并进而使身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浑圆力”(传统名称,意思是指上下、前后、左右的意力达到平衡均整的状态)。求得浑圆力桩法,叫作“技击”。
姚宗勋先生演练意拳浑圆桩 姚宗勋先生演练意拳扶按球试力 姚宗勋先生演练意拳向前发力
虽然这两种桩法在锻炼时要求上有所不同,但内在是有联系的。若仅为健身祛病,可不必练技击桩,而技击桩对增强人的体质也能起很大的作用。因此这两种桩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意拳的核心就是:以站桩为基础,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静中求动的训练方法,也是培养掌握以致运用“浑圆力”的一整套训练方法。实践证明这种训练可以在运动中充分发挥本身内在的能量和潜力。
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灵活、协调、耐力等运动素质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因此就意拳全部的训练内容来说,就是怎样正确掌握和运用“松紧”的问题。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精神、心理的“松紧”,而首先是精神的“松紧”。
因为任何肌肉的活动都是靠神经支配的,神经又是受精神意志的影响,因此精神意志的控制是首要的。意拳之所以要突出一个“意”字,其道理就在这里。
意拳以站桩为基本功,训练人从精神到肢体的“松紧”。首先训练放松,进而训练松紧的相互转换,达到松紧协调。这种松紧协调要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可促使气血通畅,新陈代谢旺盛,并能调整内脏器官的功能。
站桩训练使人体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肢体间能处处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所谓“一动无不动”,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灵敏协调,并通过松紧转换,培养整体的弹力,要求“无点不弹簧”(意思是指肢体各部都能发挥出象弹簧似的弹力,使之在技击中发挥作用。
)“试力”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不可用力,动作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要动中求静,进而在微动中求速动,还要照顾到整体。“一动无不动”,亦即在站桩中培养的浑圆力,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能够均整得力,运用自如,就为随机随势任意发力创造条件。
“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以便能够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这是意拳之所长。
“走步”又称摩擦步,是结合试力进行的步法训练。其原则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和整体的协调,以有利于随时发力。
姚宗勋先生演练意拳摩擦步 姚宗勋先生演练意拳双推手 姚承光先生演练意拳散手 “推手、散手”是拳术技击的实践训练。
“推手”是试力和走步的具体化,又可称双人试力。推手的训练主要是为当双方肢体接触时,能够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散手”是拳术各项训练的总成,是直接检验拳术锻炼的综合体现。就其原始意义来讲,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
以上即是意拳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