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琦明十七帝视频】毛佩琦七解《中庸》(文字稿)

2019-1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画外音]在中国历史漫长的沧海桑田中,无数的圣人先哲来了又去,一页页的史书和典籍记载了他们曾经铿锵的脚步,在每一个离去的背影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闪烁在远方的智慧的光芒,哪怕是弹指一挥间,已是相隔数千年而在这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一部叫做中庸的书却千百年来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们奉为经典,历经千年而历久弥新,那么,中庸究竟是怎样一部奇书?它为何千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尊崇和追随?而自幼就喜欢读四书五经的毛佩奇教授,在他数十年的讲台人生中,究竟又是怎样品味中庸二字的含义?这一部数千年前的经典,又与我们今天的生

[画外音]在中国历史漫长的沧海桑田中,无数的圣人先哲来了又去,一页页的史书和典籍记载了他们曾经铿锵的脚步,在每一个离去的背影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闪烁在远方的智慧的光芒,哪怕是弹指一挥间,已是相隔数千年而在这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一部叫做中庸的书却千百年来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们奉为经典,历经千年而历久弥新,那么,中庸究竟是怎样一部奇书?它为何千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尊崇和追随?而自幼就喜欢读四书五经的毛佩奇教授,在他数十年的讲台人生中,究竟又是怎样品味中庸二字的含义?这一部数千年前的经典,又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它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帮助呢?今天,毛佩琦教授将将以他的人生感悟和读书心得一一破解其中的谜团,为您奉献我读经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

【毛佩琦明十七帝视频】毛佩琦七解《中庸》(文字稿)

我是学历史的,学了这么多年历史,当然要接触很多经典过去有一句话,叫做文史不分家,还有一句话,叫做六经皆史什么是六经呢?六经就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这是五经,再加上乐经,六经都是历史,所以我们读历史的人,能不接触经典吗?要接触经典,可是我们从小开始,接受的就是新式教育,和老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我们没有进过私塾我的父亲是一位老知识分子,解放以后他教中学,因为教的是文科,所以我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也接触了一些经典,我们虽然没有像过去老先生那样系统地读各种经典,但是几十年来,断断续续地各种经典都接触过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对中庸的理解中庸是什么书?大家知道有四书五经, 中庸就是所谓四书之一中庸本来是礼记当中的一篇,后来南宋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做朱熹,把它单独抽出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加在一起,称为四书朱熹为四书做了章句,什么是章句?大家知道古代的书既不分段,也不分句,没有标点符号,要分成段,分成句,分成若干章,叫做章句朱熹给中庸做了注,后来不少人也不断地给中庸做了注,于是就形成了一本书,叫做四书章句集注,实际上后来大家所读的中庸就是这部四书章句集注

【毛佩琦明十七帝视频】毛佩琦七解《中庸》(文字稿)

[画外音] 中庸之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容,这个数千年之前的古老之书,能带给我们今天一些什么呢?毛佩琦教授读中庸究竟要带给我们怎样一部中庸感悟呢?

下面我对中庸的内容进行七点解释:

第一中庸是子思所作,为了传续道统子思是谁?子思有两位子思,一个是孔子的学生,叫子思;还有一位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的儿子鲤,他的儿子叫子思, 中庸是这个子思所作子思为什么要做中庸呢?他担心时间久了以后,孔子所传下来的道统会断绝,会被别人错误理解,因为就作了这一部中庸,用来传续道统,所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序当中的头一句话就说到,中庸何为而作也?他自己回答: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子思担心道学失传,于是作了中庸

第二中庸之道,天下大本宋代还有一位思想家,叫做程颐,程颐说过一句话,他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用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什么叫做中啊?不偏,在中间,那就是中;什么叫庸呢?不改变,中者天下是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这个正道和正理是不能改变的,这是中庸子思在中庸当中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什么是大本?本,根本基本,我们可以理解是最根本的道理,最基本的理论,最核心的理论,是我们一切思维行动的准则,所以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认为,所谓天命,实际上是自然,是自然规律,我们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自然有它运行的法则,这个法则是不可超越的,用我们现在科学的观念来解释这个观点,古人在解释天命的时候,实际上有他一定的道理子思在中庸当中,还说一句话,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说和这个字,是天下达道,什么是达道?他继续解释,达道就是顺其性,天下就能够做到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天和地它们各安其位,万物就得到了生长的机会,就可以繁盛我们想,它这个深层的意思在哪里,那么天还不是有天的位吗?地还不是有地的位的吗?怎么他还要提出天要位焉呢?让天安于其位呢,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天和人的关系,人对于天的态度天是天,地是地,你不破坏它,你不妨碍它的正常运行,万事万物才能够发展,才能够繁育好了,现在我们知道前不久世界各地发生了各种灾害,海啸风暴,还有新出现的各种疾病,艾滋病禽流感,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多,怎么造成的,人们对自然过多地破坏掠取,天失掉它应有的位子,为什么呢?上天臭氧有了空洞,影响到自然界的变化,地球受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南北极冰川融化,所以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了人类生存,这就叫天地不在其位,所以我们古人说,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这个道理,说天地各安其位,它们就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这样,万物才能够繁育,才能够发展,这种思想非常可贵

[画外音]天地间的大道,要讲究中庸和谐,这样才可以万物繁茂,但是这毕竟是宇宙间的大道,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中庸是否也会在我们的身上发生作用,中庸究竟对于我们的人生又有哪些帮助和引导呢?

中庸里头这样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解释这句话,人们遇到各种事物,就会产生情绪,有喜怒哀乐,可是在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你是看不出来的,别人问你对一件事的态度,或者是对这个事情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你没说话,没有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是中,因为含在里头可是你一旦表现出来了,说得很正确,中节,说到关键之处了,说到要害点了,说得准确了,说得正确了,谓之中节中节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和所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两个人发生了矛盾,争执不下,需要你出来表态,那么你根据什么来表态呢?要根据这个节来表态,就是原则你说我不偏不倚,不偏向左,也不偏向右,对不对呢?可能两个人都得罪了如果说我偏向左不偏向右,那么这是对还是不对呢?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个是对了,一个是错了,现在中庸要求要中节,根据原则,根据基本道理来表态,来作出对于事物的判断,这样双方都会心服口服,大家都会皆大欢喜,因此就达到了和这样的局面

第三世教衰落,中庸不行中庸之道,为什么不行呢?孔子说:道之不行,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说道不能够通行,不能够被大家所接受或者实行,我了解了,智者过,愚者不及,说聪明人做得过分了,做过了,这个比较傻的,比较迟钝的人,还没有达到,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呢,他说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说现在关于道的事情大家都解释不清楚,什么原因,我知道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好,前面讲的是一个智者,一个愚者,一个贤者,一个不肖者,智者和贤者他们做得都过分了,愚者和不肖者表现不好,品德不好的,他们做得不够,因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所以永远达不到中道所以,大家既不明白中的道理,也不明白中应该如何做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过犹不及,实际上它说了两个事儿,说是超过了,同样是没有达到举个例子,今天我们从国宏宾馆想到天安门去,一下子坐车到了建国门了,过了,过了还是没到啊,我们本来想上天安门去游览游览照个相,你到建国门了,行吗?还有人,根本没有到天安门,到了复兴门下车了,这叫不及过犹不及,不及还是不及,总而言之,就没有达到你的目的地,这两点都不行我们要求的是准确到达目的地,这是中道,是正道

[画外音]虽然要做到这个中要恰到好处,我们依然会觉得做得不够肯定不好,但是,多费一些劲,做得再多一些,这应该是不会错的啊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并非完美,毛佩琦教授究竟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对此,年轻时代的他,究竟又有过怎样的亲身经历呢?

那么说贤者,说智者,做过了头了,积极性很高,做得过分了;愚者不肖者还没做到,努力不够,还差一点,贤者就对吗?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原谅贤者,他这个好心,你看一下子把我们拉到建国门去了,虽然没到了天安门,到了建国门了,是吧,平常的时候,常常会原谅这种过分聪明的人,急性子的人,操之过急的人,实际上我们想想,这种操之过急和过分的人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你想,我们如果到了复兴门,也没有到达天安门,可能我们付出的体力财力可能没有那么大,出租车的表跑得还没有那么多,一下子到了建国门了,劳民伤财,费时间还得往回走,现实生活当中也是这样我在1958年的时候是中学二年级的学生,赶上大跃进,去深翻土地大家知道,土地如果一定程度的适度深翻可以保墒,可以保持营养,消灭一些害虫,有利于庄稼生长,可是深翻要是过了分,庄稼不长了,我们深翻到什么程度呢?深翻一丈深,怎么深翻?三个人,一个人翻上一个台阶,然后这个人再翻上另一个台阶,三个人加起来,把一丈以下的土翻到上面来,那个土可是暄,可是把几千年不动的老土翻出来了,生土翻出来了,土壤全部破坏,过犹不及,过分了,这种积极性应该鼓励吗?应该批评所以常常是那些个操之过急的做过了头的可能给我们造成破坏更大

第四中庸之道,既易又难中庸之道是一个在我们身边存在,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实行但同时它是一个深奥又是一个无穷尽的,可以包容,包括宇宙万物间的各种道理的一个大道,这个道,除了我们感到它大,大得天地不能包容,小到天下不能破解以外,还在于在实行起来可能很难中庸里头怎么说的呢,它引用孔子的话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什么意思?治理天下国家的人,可以治理天下,爵禄,可辞也,说我们作为一个人,各有志,明天给你高官,给你高工资,我可以辞掉这份工作,也没有什么难的,我不想干,可以辞,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我们遇见一件事,人家拿白刀子威胁你,面对威胁,我可以挺身而出,我不怕,这些事情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中庸,不可能也,孔子说,中庸确实很难做到,你想要求不偏不倚,一点也没有偏差,完完全全到那个标准点,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在打枪,比如说射击,射到十环,十环就是正中心,肯定十环里头还有误差你比如说我们航行飞机载人落到地球,我们给它限定一个范围,误差不超过多少,这就是准确了,你要完全一点没有误差,做得到吗?大概是非常难的所以,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很难很难,大体上做到可以,精密地做到很难,所以难到什么程度呢?难到比治理天下还难,难到比辞去高官厚禄还难,难到比面对刀枪剑戟还难中庸是这样一个既易又难的大道理

[画外音]做到中庸之道,竟然如此之难,那我们还怎么去遵循这个难以把握的中庸呢?毛佩琦教授究竟能够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指引,让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得到中庸之道的保护和帮助呢?

第五中庸之道,学习可得中庸之道,不是天生可以得来的,它要通过教育,通过教化宣传,通过学习来得到中庸引用孔子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斯以为舜乎?什么意思呢,说舜是不是一个大智慧的人啊,是,舜其大知也与,舜是怎么做的,他是好问,好察迩言,遇见不懂的就问别人,了解情况,听身边人的话,不要好高骛远,你身边的人可能说的很多话,都有道理,好察迩言,迩,近处的隐恶而扬善,这个人可是说的这个话不怎么样,我到处给他宣扬去,行吗?下次他不跟你说了,扬善,他说了好话,出了好主意,我到处给他宣扬,下次,这个人还给你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他把两端把握住了,取它最中的地方,这个道理用于民事,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舜这样一个大智慧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至中之道,我们普通人学习舜的做法,也同样可以掌握中庸之中的道对于学习中庸之道,孔子也提出来类似他在其它很多著述当中所表达的思想,他说,人有几种情况,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一也,说这个人,秉性不同,能力不同,才能不一样,有聪明一点的,有笨一点的,有的生来就可能懂事比较早,有学了以后才能明白,有因为弄不明白努力学习才会得道,但是只要达到,最后掌握了,他掌握的知识是一样的为什么中庸要在这里头讲一段学习的话呢,它讲的是通过学习要达到中庸之道,中庸是可以学习的所以中庸里面又提到几个字,学问思辨行,怎么说的呢?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博学;问,细心地问,深入地问,审问之;慎思之,精思熟虑;明辨之,仔细分辨是非,道理政务;笃行之,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做事如果这几点做到了,我们可以最终学习和掌握中庸之道在谈到学习的时候,中庸里面还说到一句话,怎么说的呢?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说别人能够一遍就做成的事情,我做一百遍,成吧,说别人十遍能做成的东西,我做一千遍,如果你能够掌握这种方法,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你很不聪明,可是你也能够掌握知识,也能够得到智慧,虽柔必强,你虽然很软弱,但是你也可以变得很强大,人一能之,我十能之,人百能之,我千能之,所以他提出来我们要在掌握中庸之道的道路上,要努力地不懈地去追求,最终是能够达到中庸的境界的

[画外音]当我们对于中庸二字有了一个详细地领悟之后,我们又会有一个疑问,凡事总是思前想后,不偏不倚,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恪守中庸之道的人优柔寡断懦弱无力呢?毛佩琦教授究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第六坚守中庸,如避陷阱如果中庸不能坚守,很快就改变了,你可能永远不能够达到至道,最终的最高境界,这个意思中庸里头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人皆曰予智,驱百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避也,说别人把我赶到逮野兽的陷阱里头,可是我都不能躲避,我聪明吗?不聪明,显然人们说我聪明是不对的人皆曰予智,人都说我聪明,驱百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避也,人都说我很聪明,可是我得到了中庸之道,我不能够坚守一个月,还不到一个月呢,我就放弃了,这是聪明的吗?所以不坚守中庸之道,如同掉到陷阱里头,不能够躲避,所以需要坚守,坚持,不受干扰,不受外界的诱惑,坚持,坚持,最后达到至高境界

最后我们再讲一点,掌握中庸,强中之强过去,我们常常有个误解,认为实行中庸这个人可能很软弱,你看遇见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不敢表态,一件事情想了半天才说,是不是这个人怕得罪人啊,他说这个中庸之道,是不是就为了保护自己啊,私心太重啊,实际上不是,这是一个误解,中庸是一个至强之道,孔子提出所要的强,是什么强,他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说和而不流,跟他能够和平共处,跟不同意见的人能够共同合作,但是我不能够盲从他,不能够随波逐流,和而不流,和而不同,这种人孔子称之为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什么意思,他说中立而不倚,他说我不偏不倚,我要走我的正道,我不投靠哪个势力,看着哪边风硬,往哪边倒,这是有力量的人,国有道,不变塞焉,说现在政治清明,政策都很好,我就无所作为了,我想做的事情,我也可以不做了,这不对,我该做什么事情我要做说国无道,制度很坏,我也不能够改变初衷,我掌握的道理,怎么样做人的道理我不改变,这样的人是强的,所以孔子所要求的强是什么,是和而不流,是在任何逆境当中顺境当中都不改变自己的信仰和主张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强的人,所以掌握中庸之道,就会成为强中之强

[画外音]能够做到强中之强,是我们每一个人和整个民族前进的动力,但是,我们在达到这样一个境界之前,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修行,那么面对如此浩瀚甚至有些艰深的典籍,毛佩琦教授究竟能给予我们怎样的帮助呢?

我说读经典有四要和四忌四要要什么,要背诵,要投入,要出新,要持久,背诵是我们传统教育方式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当时可能不懂,可是慢慢地消化,它会深入你的人心要投入,要联系自己,设身处地,各种的行动和想法,不能够空泛要出新,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学习经典,学习古代的这些典籍,不是为了倒退,不是为了仍然回到它们当中一些迷信的,甚至野蛮的落后的东西那些方面去,我们是用现代的理论,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来挖掘典籍中的现代价值,要出新要持久,不要间断与此相对而言呢,提出四忌,忌肤浅,表面说我都懂了,实际上像中庸之道,很难啊!

忌空疏,不着边际,不联系实际忌拘泥,什么是拘泥呢?不要拘泥于古人的叙述和解释,古人他宣传的思想他是为君主制服务的,当时的社会和我们现在很远,你不能够拘泥于当时的理论和解释忌间断,不要间断,要持之以恒希望大家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亲近传统文化,希望大家都能够掌握中庸之道,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献出一份力量,自己也在其中成为强中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