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泽而渔竭泽而渔 春节档电影票涨价不可竭泽而渔
继大年初一创纪录之后,大年初二电影票房即开始“崩盘”——据“电影票房”统计,大年初二全国市场共报收9.9亿元,失守10亿元大关,比去年同期降低4000万元。(据《北京青年报》2月8日报道)
2019年春节档开门红,8部贺岁新片在大年初一共同创造了14.3亿票房,不但刷新了国内单日最高票房纪录,也创造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新高。这一不俗成绩令业界对超越去年春节档54.6亿元票房纪录信心满满。然而让人猝不及防的是,大年初二票房即进入崩盘模式。
“最牛春节档”何以昙花一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票价涨幅过高。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大年初一平均票价为45.1元,去年则是39.1元,涨幅超过了15%,四五线城市影票价格更比平时上涨了一倍以上。
以往,片方为提振票房都会给予一定的票价补贴,使得观众支付的实际金额低于票面价格。今年,受政策影响春节档票补缩水,票价又快速上涨,自然令不少人止步于影院门外。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大年初一全国场均观影人次仅为62人,大大低于去年的84人,全国平均上座率更是从去年的63.6%骤降至48.6%。由此不难看出,观众并非不在意票价高低——高票价抑制了人们的观影消费需求,进而影响票房营收。
春节档也好,日常观影消费也罢,电影质量、口碑固然是第一位的,但票价能否为大多数观众所承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休闲消费日益丰富、公众选择越来越多的当下,当电影票价高到一定程度,消费者自然会转而选择其他娱乐方式。
据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今年春节期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8.4亿元。虽然总票房超过了去年,但一个不可忽视的数据是,今年春节档的观影人次为1.3亿,与去年的1.45亿人次相比,下滑较为显著。也就是说,今年的电影票房,靠的不是观影人次的提升,而是由高票价带动起来的,这样的市场增长绝不是可持续的增长。
对电影市场经营管理各方而言,观影人次的下降以及大年初二票房的“闪崩”无疑敲响了警钟:电影票价的制定理应接地气。否则,如果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就会适得其反,压制消费需求,阻碍市场繁荣。(范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