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综艺节目 文化类综艺如何“声入人心”?
被网友誉为“神仙打架”的《声入人心》自开播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截止目前网播量累计1.6亿,豆瓣评分9.1的成绩在文化类综艺中表现不俗。
《声入人心》在音乐选秀类节目中加入了古典音乐的美声唱法,将节目立意升至文化传播的高度,但也伴随着曲高和寡,难以广泛影响的问题。而该节目通过“三高”选手、《偶练》赛制、音乐碰撞的设置迎合了年轻观众的喜好,成功打开市场。
在明星真人秀节目长期霸屏后,观众逐渐出现审美疲劳,更加渴望精神文化的回归,而诸如《声入人心》这样的文化类综艺让观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更容易获得年轻人的喜爱。
综艺节目要想在小众的文化领域击打出大的浪花,一方面要契合年轻观众的喜好,增强节目的娱乐性,另一方面,要深入细分市场,挖掘新鲜的文化元素。
“三高”选手、《偶练》赛制、音乐元素碰撞
《声入人心》用娱乐性打开市场
《声入人心》首期开场有这样一段画外音:“我是站在追光之外的追光者,他们说不够流行就不够资格,他们说高雅冬眠你休想叫醒。”这段开场白说的就是该节目的音乐表现形式——美声唱法。
相对于大众化的流行音乐,美声唱法多用于演唱古典音乐,具有相对高的演唱门槛,是一个专业性强,领域小众的高雅音乐。由于美声唱法的小众市场特性,国内涉及该领域的综艺节目很少,仅有《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的美声组比赛。
面对曲高和寡的美声唱法,不少网友担心《声入人心》会像《幻乐之城》那样口碑炸裂但仅限于小众市场的狂欢,而《声入人心》通过“三高”选手、《偶练》赛制、音乐碰撞等设置迎合了年轻观众的口味,拉近了观众与高雅音乐之间的距离。
第一个是《声入人心》的选角方式,节目组基于“颜值 才华”的标准挑选出一批兼具高颜值、高学历、高素养的“三高”演唱成员,先用颜值打开市场,再用才华征服了观众,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
与偶像养成类团综节目不同的是,《声入人心》的选手都具有浓厚的学院背景,不仅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知名学府的选手,更有来自耶鲁大学、茱莉亚音乐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等的高材生。有网友表示,“本以为唱美声的都是长头发大肚子的大叔,没想到还有这等高颜值,听他们唱美声简直就是神仙打架。”
第二点是《声入人心》采用类似于《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的赛制模式,虽然相似的赛制也被不少网友吐槽不专业,但是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观众快速熟悉规则。
节目采用非淘汰制,36位演唱选手将在6个“首席”和30个“替补”两个角色间轮换,“替补”的上场可能性不确定。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对整体选手水平的一种肯定,任何人经过打磨都可能成为首席,也可能因为一个失误从首席的位置上跌落,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猜测,带来话题度。
第三点是《声入人心》在内容上彰显了流行音乐与美声唱法的碰撞,在音乐选择上,既有传统的音乐剧、歌剧,也有对流行音乐的改编,这样的设置带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熟悉的流行音乐中加入美声唱法,既有流行音乐的熟悉感。
如第一期节目中,廖佳琳将《笑之歌》和《OPera 2》改编成一首歌曲,独特的编曲加上技巧的唱法惊艳众人,被中国抒情花腔女高音陈小朵戏之为“怪才”;第二期节目里李文豹演唱了一首美声版本的《青花瓷》,带给了观众新奇的听觉体验。
不过,《声入人心》在节目中添入了较多的娱乐元素,被不少专业人士质疑选手的唱功,气息、咬字、发音等问题。然而,《声入人心》将高雅的美声唱法带给观众雅俗共赏,其立意已然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正如《声入人心》总导演任洋所言,“我们从未想要打造最专业的音乐比赛,这是高雅音乐与大众之间的一场交流。”
文化类综艺受到年轻观众青睐
娱乐性和新元素才是法宝
《声入人心》首播收视率4.2610%,排名第一,当日网播量3213万,仅次于《明星大侦探》。截止发稿日期,累计网播量1.6亿,豆瓣评分9.1。
近年来,综艺节目在文化领域持续发力,出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一批文化类节目,成了年轻用户热烈关注和讨论的对象。
正如《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所言,“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
骨朵数据显示《声入人心》的受众年龄构成中,占比最高的年龄段为25—34岁。据央视提供的资料,《国家宝藏》观众的主体构成人群中,年龄集中度最高的是20岁到25岁,15岁到20岁的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广大年轻观众持续在网络平台刷屏、点赞及分享。
此外,某大型网站在对《我在故宫修文物》《见字如面》《朗读者》《晓说》等一系列人文类综艺节目受众群体的调查时发现,95后观众居然超过三成。
这些都反映了严肃的文化类节目正在以深刻的文化故事逐渐俘获年轻观众,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不断提高的,当一个阶段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总是会探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各类娱乐真人秀节目长期霸屏后,“灵活”的观众逐渐出现审美疲劳,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严肃的文化类节目也在逐渐转变节目形式,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以《国家宝藏》为例,在文博探索类节目中加入了明星情景演出和八卦的元素,展现了活泼的一面,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度。
《声入人心》上线13日1.6亿的累计网播量虽然不及《吐槽大会》第三季的成绩亮眼,但相较于上线38天累计网播量1.4亿的《一本好书》,《声入人心》或许能给文化类综艺一些启示。
一方面是因为严肃的文化节目总是阳春白雪的存在,很难引起广泛关注,而在节目中引入年轻人喜欢的元素,更容易获得主流市场。《声入人心》迎合年轻受众关于颜值的偏好,正如节目总导演任洋所言,选人的标准,“首先一定是要唱得好,这是最基本的”。唱得好之外,颜值也不能低,“这是观众爱的”。
另一方面是传统综艺缺乏创新,形式化、模式化叠加出的节目很难吸引到日益成熟的观众。《声入人心》在音乐综艺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突破了传统节目以流行音乐为主的模式,将曲高和寡的美声首次融入到综艺节目的创作中,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体验。
文化类综艺要想打造现象级的作品,一方面要在保证专业性的前提下,契合年轻观众的喜好,增强节目的娱乐性,另一方面,要深入细分市场,挖掘新鲜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