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管理制度模板】人才建设是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关键
近日,《北京市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外发布,其中明确,北京将首次探索全球化招聘、建立公众参与委员会等。同时,《方案》还明确,北京还将严控特需服务规模,要求医院提供该服务比例不超过10%。
可以说,一系列管理制度改革内容高度吸睛,毕竟,北京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地区,承载的就医需求不仅仅针对北京市居民,更在对接全国就医需求上承担着重任,因此,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方向对于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而言都有着风向标的作用。
《方案》围绕完善医院治理机制、健全医院管理制度等三方面,提出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25项重点工作。在公立医院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方面,未来将进行制度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院长、副院长(含总会计师)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市属医院还将扩大选人用人范围,适时探索全球化招聘,未来不排除将出现外籍院长,此举也是全国首创。
从《方案》不难看出,北京市将力求实现其现代医院管理对接多样化需求的目标。当然,重中之重仍是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问题。长期以来,看病难一直困扰着就医群众,尽管北京聚集了众多优质医疗资源,但就医难问题依旧存在。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就诊挂号的“一号难求”上。
客观而言,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造成了区域性、结构性就医难。以北京为例,有相当比例的外地就诊患者在门诊就医。主观上,我国民众习惯于大病小病都到门诊就医,导致综合医院门庭若市。对此,决策层在呼吁民众理性就医的同时,更积极建立和推进分级诊疗,意在将急病、慢病分开,鼓励一般常见病在基层解决等制度建设。
对医疗机构和地方而言,缓解就医难也被纳入了考核内容,根据《方案》所强调的绩效考核、评估内容,自2011年起,对北京市22家市属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患者满意度从85.96分(2012年)提升到92.6分(2017年),还推进了“京医通”预约挂号、院内导航等一系列便民措施。
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9月底,通过京医通统一平台完成挂号总数1562万人次,预约患者的建议候诊时间精确到30分钟,北京市属医院总体预约挂号率已达88%,缓解了患者排长队问题。
而在就医多样化需求上,特需门诊服务近年来正逐渐被就医群众所接受,其背后对应的就诊绿色通道等便利的确被一部分就医患者所接受。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海外就医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方案》明确,北京市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将探索全球化招聘。同时,明确要求医院提供特需服务比例不超过10%,以最大限度保证广大群众就医需求。
此外,未来普通公众将参与到医院决策和管理中。今后将在公立医院建立公众参与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性社团代表、医院管理服务相关专家、服务对象和居民代表等组成,形成公众参与医院决策与管理的制度化渠道。
在记者看来,包括对接多样化就医需求,以及吸引公众参与医院决策和管理,体现医疗服务提供与需求沟通原则都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医疗人才才是真正缓解就医难的关键所在。
毕竟,作为诊疗行为实施的主体,医疗人才的积极性是确保一系列制度政策落实的关键所在。显然,这一点在国家卫健委研究部署2018年的工作重点时也已有所明确,具体而言,包括加快推进薪酬制度、职称等改革,落实医学科研、休息休假等政策,以及明确把更多的人才技术、财力物力、优惠政策向基层倾斜均围绕医疗人才自身福利以及调动工作积极性而展开。
不能否认的是,医疗人员的薪酬待遇以及职位晋升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其间不乏对体制内相关制度的诟病,比如职称考核有着引导医疗人才挤破脑袋进大医院的倾向。且在科室划分上,不同科室的医生待遇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也加剧了部分科室岗位少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比如儿科医生。
记者认为,如果能充分调动医生按照规范执业的积极性,势必能有效避免医生牟利事件的频发。但这需要发挥医改的主力军作用。规范医师执业应与整体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配合,完善相关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