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杨扬】从奥运冠军到We Impact 我是杨扬A!
本期节目由全球领先的办公空间、社区和服务提供品牌WeWork冠名赞助
“我知道,运动员特别不容易。”
看着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短道速滑赛场上,中国姑娘们在3000米接力中被判犯规、取消成绩,杨扬数度哽咽,但语气仍旧温柔。
“规则这些年有不少变化,判罚系统又增加了视频裁判,不管这些变化是否合理,规则就是规则,要尽快适应,希望中国队后面的比赛争取更好的成绩。”
女子短道速滑3000米接力决赛后,担任央视解说嘉宾的大杨扬哽咽落泪。
这一刻无疑会让熟悉“大杨扬”的冰迷们百感交集。这句话,她说给如今短道队的晚辈,也说给20年前的自己——1998年长野冬奥会的铩羽而归,几乎让杨扬一夜长大,她学会了继续提高自己避免给裁判“机会”,也扛起了团队协作的责任与担当。
终于,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勇夺两金,完成了中国冬季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赢得了短道项目所有世界级荣誉的她功成身退,继续在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以及WeWork不断尝试新角色。
人或许无法改变世界的规则,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这位23年收获59个世界冠军的“冰雪女王”,同时也是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仍在一步步建立着属于自己的王国。
冲破阴霾的倔强少女
要为父亲赢下那块金牌
和杨扬一样泪洒平昌的,还有培养了王濛、周洋等短道速滑名将、一路见证着项目发展历程的主教练李琰。在杨扬的记忆中,李琰不仅是黑龙江同乡和前辈运动员,更是童年时崇拜的偶像。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次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首次有了中国运动员的身影。但当时,最好的成绩仅是第16名;据说滑雪项目中,冠军都吃完饭了,中国选手刚到终点。两届之后的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上,正处于职业生涯巅峰的李琰赢得了一枚短道速滑金牌,尽管那时候短道速滑还只是表演项目,但已经证明了中国运动员有在这个项目上夺金的实力。
自2006年,李琰已率领国家队出征三届冬奥会,培养出王濛、周洋、武大靖等一批批短道速滑新秀。
听到这个消息的杨扬深感激动和振奋。国家队队员访问黑龙江省体校那天,她清早四点就抱着冰刀出门了,一路小跑,去看李琰她们的训练。那时,杨扬练滑冰已经4年了,她在省体校排名末流,天天担心被劝退。
1984年佳木斯市冰雪覆盖的冬天,体校老师到小学招生,杨扬一上冰就站稳了,被认为有点天赋的她就这样开始了训练生涯。贪玩好动的她喜欢自由飞驰的感觉,只要一上冰,这个小女孩就开心得不得了。
1986年,在七台河市体校学习的杨扬(前排左四),前往黑河市集训。
个子矮小、体能薄弱的杨扬,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耳朵几乎永远是冻僵的,住在条件艰苦的平房,每天得自己做饭,这些艰苦她都能扛。12岁的杨扬写下一篇日记《怎样对待苦与累》——
“如果怕苦怕累,即使是天才也会被淘汰的。”从那时起,拿金牌就被她列为自己的梦想。
当年在体校的董老师,一直替杨扬保留着这份日记
在省体校最不起眼的她,拼命地往前追赶。当时,体校只有一个训练冰场,杨扬她们班被排在晚上10-12点训练,她睡不了几小时,第二天6点又起床热身了。这份坚韧让她的成绩越来越突出,1991年被选入省队后,转年就拿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全国冠军;1993年,为了备战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杨扬被选入国家集训队。
然而在职业希望冉冉升起之际,父亲车祸去世的噩耗,将杨扬的世界涂成黑色。看着她在冰上驰骋一直是父亲的心愿,可自从父亲走后,杨扬每天疯狂地训练,人瘦了10斤,成绩却从前5掉到13名,在奥运选拔赛中连B组都没选上,她迷茫委屈地回家了,第一次想到放弃,甚至连“比赛”二字都不愿听。
曾经给予杨扬最多鼓励的父亲,永远离开了她
回到省队,朋友建议她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不如回来做助理教练,起码是铁饭碗。可杨扬不甘心这样的路。休整后的她重新出发,在1995年重回国家队。然而此时,她已是队里年纪最大、成绩最差的,在每天完成了满额的训练量之后,她还主动要求教练“罚”她,以争取被教练关注、“开小灶”授课的机会;在训练中跟腱断裂了,第二天,她竟又出现在训练场上。
短短两年里,这个倔强少女从默默无闻的吊车尾,陆续拿到了国内外赛中拿到了近十个冠军,并在1997年长野举办的短道速滑世锦赛上斩获500米、1000米、个人全能三项冠军,奠定了国内中长距离短道速滑的领军位置。那年回家,她在墓前给父亲一一展示这些冠军奖牌,用成绩证明给父亲看:“我做到了。”
1997年长野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上的杨扬
对即将到来的1998年长野冬奥会,杨扬满怀期待,这将是她的第一次奥运冲金之旅。
“逢韩不胜”饮恨冬奥的魔咒
由她开始,也被她打破
1997年秋天,短道队在高强度封闭训练中备战冬奥,高压可想而知。1998年的元旦是杨扬至今难忘的:领导晚上要来聚餐,下午,主教练辛庆山罚杨扬和队友一圈一圈地练习,身体疲累地下了训,可临出发前教练却说:“你们不许坐车,跑着去餐厅。”魔鬼训练紧接着长跑,当她们踉踉跄跄到达餐厅时,聚餐都快结束了。
本以为大赛经验足够丰富,也拿了不少世界冠军,可到了奥运会的气氛中,杨扬一进馆就感觉呼吸困难、六神无主。首先进行的3000米接力中,保持了20圈领先的中国队,却在杨扬交接棒时出现失误,将金牌拱手让予韩国队。随后的500米个人单项,杨扬的状态恍惚犹豫,犯规出局。
到了1000米比赛,杨扬在预赛就打破世界纪录,使她重燃信心。然而命运却再次捉弄:决赛领先至最后一圈时,韩国选手全利卿做出危险冲刺,不仅干扰了杨扬的动作,还反让第一个冲过终点的杨扬被判罚为“阻挡犯规”,成绩直接被取消。
1998年长野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1000米决赛后,失利的杨扬痛哭,队友小杨阳上前安慰。
在好友陈露的陪伴下,杨扬度过了那难捱的一夜,生怕闭上眼就会再次看到那可怖的画面。在呼声极高的两个项目中接连失利,才20出头的杨扬动了退役的念头。她尝试申请大学,却并不顺利,“我‘只是’个世界冠军,没有大学要我。”尽管许多大学特招世界冠军,但面对杨扬这样冷门项目的奥运“无金”选手,对方回绝了。
从长野回国后,吉林籍的运动员们回省庆功,而来自黑龙江的杨扬一个人留在北京,只有家人赶来陪她。这是杨扬想退役的另一个理由——
短道速滑是一项微妙的运动,团队接力时,四个人要齐心协力;而个人比赛中,又要和队友在场上竞争。作为队里训练“开小灶”最刻苦的女生,生性倔强的杨扬一贯独来独往,队友间的竞争压力令人窒息,“有一年甚至没怎么跟队友说过话”。
国家短道速滑队的“四朵金花”:(左起)小杨阳、大杨扬、孙丹丹、王春露
半个月后的一天早上,她重新开始训练,站在无人冰场上问自己:“我的运动生涯,就要这么结束了吗?”如果还想坚持,就得先理性面对这场失败。杨扬终于打开了那些她不敢看冬奥录像。
意外的是,这次她非但没有崩溃,反而越看越兴奋,发现自己的可提升之处,假如不给对手机会,假如不给裁判“把柄”,她就还有机会!想战术策略时,她几乎开始期待下一次比赛了。一个月后的世锦赛上,杨扬又跟韩国老对手们狭路相逢,她终于能把这些“鬼点子”付诸实践,最终包揽三项金牌。加拿大教练给了她最高肯定:“你是我见过冰上最好的演员。”
穿越失败的痛苦和漫长的危机感,杨扬涅槃重生,真正感到自己对项目的热爱,“就像一层窗户纸被揭开了”。她开始反思心态战术,学着与队友多沟通、打配合。在下个奥运周期中,她不仅再没输过韩国人,还完成了世锦赛个人全能四连冠。距离梦中的奥运金牌,只剩一步之遥。
“我是杨扬A,我是杨扬A。”
国内观众习惯按照年龄,以“大杨扬”和“小杨阳”区分这对冰上姐妹。到了国际赛场上,杨扬特意挑了“A”这个字母作为后缀。从此,这个寓意吉利的“Yangyang A”不仅是她的代号,更成为一种精神力量。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前,韩国主教练私下对杨扬说:“路透社预计你将横扫四块金牌。”杨扬欣然接受祝福,她对自己的优势项目1500米志在必得,在预赛就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可到了决赛,四年前的魔咒再次将她拉入地狱。小杨阳记得,比赛前杨扬曾紧张地说:“我心里没底,要不我保你吧!”赛程中的杨扬压力过大,脑内甚至闪过侥幸投机的念头——要是前面有对手摔倒就好了。或许是心魔折损了运气,最终,杨扬仅拿到第四名,领奖台都没上去。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决赛现场
一时间,被全中国寄予厚望的杨扬,羞愧地无地自容。时任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袁伟民以及队友们,温暖地帮她总结问题;外国粉丝的一封邮件,也重新鼓舞起她的斗志:“我们虽然很希望你拿冠军,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杨扬A'在比赛。”
这次,首站折戟没能战胜杨扬,五天后的2002年2月17日,她剪短头发、换了新战袍,焕然一新地出现在自己并不擅长的500米决赛上。上场前,杨扬给自己写下9条提醒,最后一句话是给老对手、韩国教练下的“战书”:“老全,你等着,我是杨扬A!”
正是这句至关重要的心理暗示,陪她走过了赛场上那44秒的时光——最终,杨扬夺得了中国代表队在冬奥历史上的首枚金牌;次日又赢下1000米比赛金牌,身披着五星红旗的她,圆了中国冰雪项目几代人的梦。
2002年2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杨扬夺冠的消息
当年那个命运多舛的“小不点”,变成了傲视群雄的冰雪女王。夺冠后面对媒体,她仍在不断重复那句话:“我是杨扬A,我是杨扬A。”迎来这些成绩之前,她一路经历的成长蜕变,远远超过了金牌的意义本身。
体育改变了我,也可以改变世界
中国的奥运会运动员中,平均退役年龄是28岁。而2006年都灵冬奥会,本可功成身退的杨扬,以31岁“高龄”重返赛场,最终仅收获1000米铜牌,并于同年宣布退役。当时,身边的很多朋友都为她惋惜,早知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要这次复出,让大家永远记住你最辉煌的时刻。
但同样抱憾退役的李宁曾对杨扬说:“没有汉城奥运会那场失败,就没有今天的我。”或许结局不够完美,但那时她心里装着的,不再是金牌,而是体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是最后一棒火炬手,绕鸟巢体育场高空行走一周。
做了23年运动员后,那59块冠军奖牌沉甸甸地,是荣誉与责任的重量。退役十几年,杨扬一直在多重身份间切换:从国际滑联委员,到国际奥委会委员;从2008北京奥组委委员,到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会任运动员委员会主席。不断探索和尝试、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世界,是体育带给她的力量,现在她想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2011年起,带着从国际奥委会学来的经验,杨扬创办了“冠军基金”,先后为5000多位退役运动员提供了职业规划指导,找到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她又成立了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发挥体育在青少年成长教育中的社会责任。
杨扬是中国第一位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如今,杨扬正在参与一项更大的计划——“We Impact”并不是一次具体的项目,而是一种透过体育影响更广阔世界,将公益行动与人的生活融在一起的构想。
对杨扬而言,公益工作与赛场生涯是相似的,“它们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协作中相互配合。”当年在盐湖城冬奥会上,队友之间温馨鼓励是她永远忘不掉的回忆。体育让她敞开心扉、学会担当,也可以帮助其他人做出积极的改变,而借助We Impact的平台,杨扬和其他朋友的公益组织得以把影响到更多会员。
这种巨大的包容性,拓展了以往人们对“公益”二字的想象,杨扬觉得,“其实公益并不是简单的谁帮助谁,它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都灵冬奥会时,杨扬曾主动请缨担任中国代表团的旗手,预示着她决定开启不一样的新身份。
最后一届冬奥之旅后,杨扬把铜牌奖金捐给了国际公益体育组织“运动机会”,并因此赴埃塞俄比亚参与志愿服务,带着当地残障学校的儿童做运动、玩游戏。那是她第一次感到原来体育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可以把世界变得更好,这次参与也让杨扬提升了自我价值,心里点燃了火光。
为了倡导绿色出行,也把体育公益的idea分享给大家,杨扬即将在4月20日世界地球日前夕,去参与We Impact上海的「为爱先行」公益跑步活动。借此行动,她希望能帮到更多人去追求富有目标感的生活,在运动的过程中改变自己,建立人与人真切的连结,共同去创造一个更有意义的世界。
2015年7月31日在吉隆坡,杨扬代表北京申冬奥代表团做陈述。
虽然常常感叹工作辛苦,但这位昔日的奥运冠军,格外珍惜这些年来的经历。北京申冬奥成功那天,她在英文陈述中的那句话,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希望体育让人们变得更好,包括我自己的孩子。”
当时身怀六甲的杨扬,如今已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在冰场之外,杨扬一定还会续写新的传奇。
本期节目,解锁杨扬不为人知的可爱一面